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据1990年全球各地区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包括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其他血管疾病的死亡。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在于应用血小板和凝药物。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许多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胸及腹主动脉,以及下腹的大动脉等,造成这些动脉的狭窄、急性或亚急性堵塞。最危险的血栓性事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危急的下肢缺血。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裂隙是血小板的血栓事件的基础。

  • 标签: 综述 心血管病 抗血小板 抗凝治疗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于1%,在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据统计中国现约有1000万人患房颤[2]。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血栓引起的卒中事件中,高达15%~20%的比例源于房颤,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升高[3]。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 应用 快速心律失常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一、高血压治疗的问题、知晓率、用药率、控制率低(防与治兼顾)如何改善?1.评估CVD危险度,找出高危病人、临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PP.artstiff).2.提高药物治疗的顺应性(efficacy/sideeffect↑).3.多基因病特点,低计量联合用药(每日1片!)列为一线.

  • 标签: 抗高血压药物 进展 高血压 药物治疗 血压控制
  • 简介: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围手术期凝和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d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连续5d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s,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直至第5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及1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d.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结论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凝及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杂交技术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卒巾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并发症.既往临床试验显示,华法林能够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卒巾风险,但华法林用药复杂,需要频繁监测,并且增加出血风险。达比加群是一种新型的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RE—LY(TheRandomizedEvaluationofLong-TermAnticoagulationTherapy)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心房颤动患者中凝药物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预防卒中方面的疗效差异,其研究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在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方面较华法林更为有效?

  • 标签: 抗凝疗法 心房颤动患者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随机 华法林 心律失常
  • 简介:1栓治疗策略的变化1.1栓治疗地位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病情进展,发作频率的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缺血性卒中和全身血栓事件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人群的5~6倍,其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1],房颤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住院、死亡与卒中.因此,房颤治疗的三大原则重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首先节律控制、其后心室率控制、最后栓治疗,发展到律、率控制齐头并进至今日栓治疗跃居第一位的策略.

  • 标签: 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博弈 心室率控制 病情进展
  • 简介:去年12月.美国埃莫里大学医学院的康复医学教授史蒂芬.沃夫(StevenWolf)公布了一项大型研究的结果.显示肢体限制一诱导运动疗法(extremity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简称CIMT)能够提高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 标签: 肢体功能康复 运动疗法 患侧 医学教授 中风患者 医学院
  • 简介:目的探讨双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双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1例患者初期怀疑吉兰-巴雷综合征。"心"形、"Y"形及"V"形高信号为其典型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特征。结论双延髓内侧梗死为临床少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扩散加权成像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标签: 脑梗死 延髓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近年来,国内相关学术团体和机构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多种疾病防治的《专家共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先进、科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与理念传递给广大临床医生,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思维和防治行为,更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观念。《专家共识》的制定,不但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也要发动广大临床医生的参与。

  • 标签: 专家讨论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临床医生
  • 简介:血栓形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血栓事件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及死亡率非常高,栓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栓治疗包括血小板治疗和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但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多变,栓的策略也不相同,目前还没有针对所有人群的统一栓治疗方案。本研究将对特殊人群冠心病的栓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抗栓治疗 冠心病 人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抗血小板治疗 血栓形成
  • 简介:如果需要减缓疼痛,试一下分散注意近期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杂志的研究发现.大脑注意分散可以阻断从躯体到达大脑前的疼痛信号。“人体大脑对注意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有一个足够费力的目标.那么你可能会较少关注到疼痛.”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RandvGollub博士解释道。

  • 标签: 分散注意力 大脑 疼痛 注意力分散 哈佛医学院 精神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血小板治疗是ACS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但也有其局限性。多国多中心的GRACE注册临床研究显示,ACS患者1年后死亡率约为15%,3年后升高至25%,4年后可达39%。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因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问题,导致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在东亚人群中,该比例还高于西方人群,对于这部分药物抵抗人群,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办法。

  • 标签: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观察 CYP2C19 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多态性 临床研究
  • 简介: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卒中单元和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性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
  • 简介: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使用双联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缺血几率,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术后双血小板(DAPT)至少一年已经成为共识,但一年后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服用双抗药物?近日,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Yeh教授等在JAMA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许能给你提示.

  • 标签: PCI术后 经皮冠脉介入术 治疗 抗血小板 JAMA 医疗中心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凝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性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术期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凝治疗后可避免围术期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AIDASTEMI研究发现,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阿昔单抗静脉给药相比,一次性(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并无额外获益。经冠状动脉给药方法安全,或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该研究于2008~2011年间,纳入2065例STEMI患者,随机分入阿昔单抗静脉给药与一次性(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组。研究主要终点为90d内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

  • 标签: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内 抗凝 再发心肌梗死 静脉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