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们收集了近15年在我院及外院住院治疗系统红斑狼疮(SLE)病例113例,从发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几方面对小儿SLE做一全面的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女性多见,男:女=1∶4.13。年龄5~14岁,以10岁以上多见(占81%)。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者12年。患儿起病急,首发症状各异,可以表现为发热(42.5%)、皮疹(13.3%)、淋巴结肿大(6.2%)、关节痛(15.9%)等全身症状,也可在病初即出现器官受累症状.如头痛、抽搐(3.5%),尿少、浮肿(11.5%),腹痛、腹泻(4.4%)及出血点,瘀斑(2.7%)。临床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分析 实验室检查 狼疮性肾炎 肾上腺皮质激素 首发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与儿童过敏紫癜复发(HSP)相关。方法:选取扬州市洪泉医院于2019年11月-2022年6月初次诊断为过敏紫癜患儿共108名,出院后通过电话、网络、再入院等形式随诊1年。依据复发情况将出院后未复发分为对照组,过敏紫癜再次复发为复发组。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相关实验室指标、出院后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复发组患儿出院后激素治疗、出院后饮食、运动限制比例低于未复发患儿(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有前期感染病史人数和入院时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SⅡ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2)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SⅡ水平升高为HSP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紫癜缓解时间(<6天)、出院后激素治疗、运动限制为儿童HSP复发独立保护因素(P<0.05)。3.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儿童过敏紫癜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697-0.867,P<0.001),SⅡ对儿童过敏紫癜复发预测敏感性74.5%特异性为70.2%(P<0.05)。结论:SⅡ水平升高是儿童过敏紫癜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于HSP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 标签: 过敏性紫癜;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复发;危险因素
  • 简介:《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第1期“病例讨论”栏目中“严重脱发和骨髓抑制:是系统红斑狼疮加重吗?”一文配发了编者按刊出后,我们选择了与这个疾病诊断治疗相关免疫、血液和肾脏专业3位专家就系统红斑狼疮(SLE)与免疫抑制药物所致骨髓抑制临床鉴别问题展开讨论,编辑整理如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抑制 脱发 免疫抑制 病例讨论 治疗相关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以免疫炎症为突出表现弥漫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累及是SLE两个主要临床特征.SLE是一种高度异质疾病,评估SLE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制订相应治疗方案,已日益成为共识.因羟氯喹有抗光敏及稳定溶酶体膜作用而用于SLE治疗,其不仅对SLE皮损及关节症状有效,还能提高整体疗效,减少皮质激素用量,并可在SLE病情控制,激素减量或停用时作维持用药[1].羟氯喹治疗儿童SLE报道甚少,现将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期间泼尼松联合羟氯喹治疗7例轻型儿童SLE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联合治疗 羟氯喹 泼尼松 临床观察 儿童
  • 简介:目的报告1例NRAS基因突变致系统红斑狼疮(SLE)临床特征,提高对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认识。方法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采用外显子捕获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anger测序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男,2.6岁,1岁后反复出现发热、外周血PLT和RBC计数下降;2.6岁时出现皮疹、左膝关节肿痛,有轻度蛋白尿,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患儿无明显面容异常,其他脏器无畸形。测序发现NRAS基因c.38G>A(p.G13D)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为新发突变。Sanger法验证了上述高通量测序结果。c.38G>A突变为已报道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显示生殖细胞NRAS基因突变患儿可仅有SLE表型,进一步丰富了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

  • 标签: RAS病 NOONAN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NRAS基因
  •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系统红斑狼疮(SLE)合并脑后部可逆脑病综合征(PRES)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方法报告北京协和医院诊断4例儿童SLE合并PRES临床资料,在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病例行文献复习,分析儿童SLE合并PRES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SLE患儿均伴有狼疮肾炎,从确诊SLE至出现PRES时间1-63个月,出现PRES时1例正在接受甲泼尼龙及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PRES均以惊厥、头痛起病,并伴血压升高。2PubMed数据库检索到11例SLE合并PRES儿童病例,结合本文报道4例,15例进入分析。女性14例。年龄最小8岁。从确诊SLE至出现PRES间隔中位时间为6个月(1个月至8年)。15例出现PRES时均有惊厥发作,10例伴头痛,7例呕吐,9例意识丧失,7例视力障碍。15例均有血压升高。12例有狼疮肾炎。治疗SLE予甲泼尼龙或CTX冲击治疗分别为4和3例,予羟氯喹2例,予环孢素和利妥昔单抗各1例,PRES分别发生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d至4年。15例行头颅MRI检查示大脑后循环皮质下白质受累为主。12例予降血压治疗,10例予抗惊厥药物短期治疗。9例SLE处于活动期,继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6例非活动期SLE患儿减停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5例神经系统症状均恢复,随访均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9例复查头颅MRI示颅内病变完全或基本消失。结论儿童SLE合并PRES主要表现为惊厥、头痛、意识障碍和视觉障碍。对于有狼疮肾炎SLE患儿血压升高时,尤其同时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CTX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警惕PRES发生。早期诊断和治疗PRES预后较好。

  • 标签: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和孕期代谢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接受常规产检并且分娩孕妇。采用回顾队列研究,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孕妇中比较膳食干预组(接受膳食咨询)和对照组(未接受膳食咨询)不良妊娠结局差异,GDM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推荐标准。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危险因素对巨大儿发生影响及作用大小。结果①10421名孕妇围生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诊时平均孕周20.8(19.4—22.4)周,初诊时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CHOL)平均水平分别为(4.3±0.4)、(1.3±0.6)和(4.7±0.8)mmol·L^-1,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分别为(111.3±11.5)和(67.9±13.3)mmHg。高危孕妇GDM患病率为15.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55.4±426.0)g,巨大儿发生率6.2%。@812名GDM孕妇中,干预组570例,对照组242例。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20周体重、初诊时血糖、血脂等基线水平均衡可比。干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和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47.4±19.6)傩(3450.3±35.6)g(P=0.007)、6.7%vs15.6%(P=0.001)和26.3%w47.9%(P〈0.001)。随着营养干预次数增加,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下降趋势(r=-0.126,P=0.003;r=-0.112,P=0.002),巨大儿发生率也依次降低。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20周时体重(OR=1.08,95%CI:1.07—1.09)、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OR=1.10,95%CI:1.07~1.12)和GDM(OR=1.63,95%CI:1.22~2.19)是巨大儿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孕期危险因素管理以及

  • 标签: 营养干预 巨大儿 妊娠糖尿病 孕期体重增长量 出生体重
  • 简介:目的评价早产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及早期干预作用。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为1980年1月至2011年11月。由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13软件,检验异质,并根据异质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评价早产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15项研究(16篇文献)评价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心理发育作用。9篇文献提及随机分配方法,9篇文献提及分配方案隐藏,9篇文献提及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12篇文献提及结果数据完整,10篇文献提及选择报告研究结果,没有文献提及其他偏倚来源。早产儿智商(IQ)明显低于足月儿(SMD=-11.62,95%CI:-13.21--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37,P〈0.001)。对胎龄与IQ关系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胎龄越低,IQ越低,儿童期随访,IQ从胎龄34-36周112.7逐渐降至胎龄25周82.1。对早期干预作用进行了评价,各组婴儿(早产儿纠正年龄)于生后6、12、18、24、36个月采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表明早期干预组MDI与PDI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均〈0.01。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早产儿智力异常发生率(OR=0.25,95%CI:0.15-0.41)。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早产儿IQ明显低于足月儿,并随着胎龄降低而逐渐减低,对早产儿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儿智力水平,降低智力异常发生率。但早产儿干预仍缺少长期随访研究,需要进一步评价。

  • 标签: 早产儿 智商 早期干预 系统评价
  • 简介:3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常用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运动障碍治疗注重点从最早改善功能障碍(痉挛与变形),到此后提高活动能力(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如何提高儿童社会参与能力已经成为脑瘫治疗焦点之一。

  • 标签: 运动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 康复管理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 治疗方法
  • 简介:瘫痪(脑瘫)是导致儿童残障主要疾病,最近10年来脑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有:①发育神经学重要研究成果,发现了0~3个月婴儿自发性全身运动规律,实现了在超早期阶段诊断脑瘫;②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为代表脑瘫标准化评估量表诞生,为脑瘫研究提供了良好功能研究工具;③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功能MRI可以提供更为直接脑部功能证据”。

  • 标签: 脑性瘫痪患儿 康复管理 运动障碍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功能性MRI 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肠梗阻外科干预指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10例经手术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肠梗阻病例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正规内科治疗(治疗时间17~36d)无效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肠道畸形,均行末端回肠造瘘术以及肠活检术。待患儿体重≥5kg时,行二次手术关闭造瘘。收集同时期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成功肠动力不足、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各项指标(呕吐次数、胃潴留次数、暂禁食或减少奶量与喂奶次数等)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患儿肠动力障碍严重程度差异。结果手术组患儿肠动力障碍较对照组更严重,内科治疗无效。手术组10例患儿中9例存活,1例死亡。存活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二期手术关闭造瘘后,7例排便正常,2例有轻度便秘。两次手术病理结果提示患儿肠神经节细胞有逐渐发育成熟过程。结论对于患有动力肠梗阻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内科正规治疗3周仍然无效者,应及时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待患儿体重≥5kg时可择期行关闭造瘘术,关造瘘前应充分评估远端肠管是否通畅以及肠神经节细胞发育情况。

  • 标签: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肠梗阻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Ll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 标签: 上肢评估训练系统/治疗应用 脑性瘫痪 精细运动 作业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NICU抢救存活早产儿在1岁时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讨论干预依从对其预后影响。方法患儿出院后予以早期干预指导和随访,1岁时进行智能发育测试(CDCC)评估,了解神经发育概况。按照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将患儿分为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组(MDI或PDI任何一项〈70)、临界组(MDI或PDI任何一项为70~85之间)和正常组(MDI或PDI均〉85)。列举可能对神经行为发育产生影响社会家庭因素和临床相关因素,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筛选,对于可能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各因素相对危险度。根据家长对患儿进行干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依从良好(每周进行家庭干预〉14d,每天干预时间合计超过30min,并在1年内能够随访≥5次)和依从差二组,进一步分析干预依从对其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结果210例患儿CDCC评分正常、临界和异常者分别为123例(58.6%)、61例(29.0%)和26例(12.4%),共有精神发育落后儿18例(8.6%)和脑瘫儿9例(4.3%)。干预依从良好者(111例)MDI及PDI得分,分别为97.15±17.38,94.23±18.55均明显高于干预依从差者89.87±18.92。87.20±19.12;干预依从好组脑瘫发生率(3/111,2.7%)也低于干预依从差者(5/99,6.1%)。另外,父母亲文化水平、多胎、颅内出血、呼吸暂停等也是影响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是神经发育伤残高危人群,尤其是NICU抢救成活危重新生儿。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高危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

  • 标签: 早期干预 脑瘫 预后 早产儿 干预依从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儿童过敏紫癜效果。方法9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病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儿童过敏紫癜中临床效果确定,值得运用和发展。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 护理 中医护理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外科医生在胎儿出生前后对先天性胎儿畸形进行干预可行.方法对江苏省淮安市妇女儿章医院筛杳胎儿先天性畸形进行分析,对其中可治疾病进行干预并经外科证实,根据需要安排合适治疗方案.结果本组共26例,均经外科干预并证实,给予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对于可治胎儿畸形,儿外科给予积极干预及合理治疗是可行,可避免盲目终止妊娠,符合我国优生优育政策,对发展我国胎儿外科有帮助.

  • 标签: 产前诊断 畸形 干预性研究
  • 简介:基于严格设计随机对照试验(RCTs)直接比较(directcomparison)或称为头对头比较(headtoheadcomparison)系统评价,已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疗效最高级别证据,称之为传统系统评价.但是,如果想进行一个系统评价,目的是比较两种干预措施AvsB效果,但目前RCTs没有两者直接比较研究,却都有同干预措施C比较(即AvsC和BvsC),此时,可以将C作为公共比较组,借助间接比较方法得出AvsB效果,或者虽然有直接比较研究证据,但这些研究数量较少或质量较低,此时也可以用间接比较证据进行补充.

  • 标签: 间接 方法学 随机对照试验 RCTS 比较方法 VS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或脑脊液中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是否可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指标。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腰椎穿刺检查新生儿为感染组,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培养结果分为中枢感染亚组、败血症亚组和非败血症亚组。以同一时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病房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000、~2500、~3000、~3500和〉3500g亚组,根据孕周分为〈33、~35、~37、~39和〉39周亚组。对照组取新生儿在出生后脐带血;感染组于急性期或稳定期行腰椎穿刺检查,24h后取静脉血标本。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或脑脊液标本中CX3CL1水平,比较各组及其亚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69例,感染组24例。中枢感染(化脓脑膜炎)亚组8例,败血症亚组10例,非败血症亚组6例(脑积水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新生儿惊厥2例、高胆红素血症伴食管气管瘘1例)。对照组脐血CX3CL1水平为(97.8±13.3)pg·mL^-1,脐血CX3CL1水平在不同体重亚组以及不同孕周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X3CL1水平在感染组血浆(95.1±8.2)pg·mL^-1和对照组脐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CX3CL1水平感染组脑脊液中(210.0±11.9)pg·mL^-1高于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中中枢感染亚组、败血症亚组和非败血症亚组脑脊液CX3CL1水平分别为(243.1±13.3)、(208.2±20.1)和(168.7±20.6)pg·mL^-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中枢感染亚组与非败血症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败血症亚组与非败血症亚组比较(P=0.180)、中枢感染亚组与败血症亚组比较(P=0.1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新生儿脐带血和感染新生儿外周血CX3CL1表达水平相对稳定

  • 标签: C-X3-C趋化因子配体1 炎症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胆管炎是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Kasai术后常见并发症。反复发作胆管炎是影响BA患儿术后生活质量重要危险因素。如胆管炎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终引起肝衰竭,而不得不行肝移植来延长生命。

  • 标签: 术后生活质量 胆管炎 发病机制 干预 门静脉高压症 胆道闭锁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体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早期手术干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33例低体重早产儿PDA,均在NICU协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药物治疗失败后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1组)和直接采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组(G2组)两组,比较两组病史、临床资料、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病史因素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无一例死亡,G1组病死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P<005),G2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G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P<005)。结论早期在NICU与外科协作下选用Prolene缝线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是PDA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外科手术 干预性研究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 简介: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是一种较少见先天性肺组织发育畸形,是胚胎期肺发育过程中部分肺芽组织与支气管树分离产生先天性肺发育异常。PS由PryceDM于1946年首次报道,约占先天性肺发育畸形0.15%~6.4%,其主要特征是肺组织不与气管、支气管树相通,但接受体循环供血。

  • 标签: 肺隔离症 手术适应证 术前干预 手术时机 先天性肺发育异常 先天性肺发育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