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术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面的优点,以减少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总结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抚顺市中心医院7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传统的Roux-en-Y消化道重建及Roux-en-Y+空肠储袋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并发症、Visick分级指数及营养指标等。结果应用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术行术后消化道重建的32例病例术后恢复良好,与另外两组消化患者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术后1年的Visick分级指数及营养指标较好。结论全胃切除术后连续空肠储袋代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 标签: 胃癌全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连续间置空肠储袋代胃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脏零缺血免缝合肿瘤吸除技术治疗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优越性。方法:收集近期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患者共21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14例(部分切除组),腹腔镜肿瘤吸除技术患者7例(吸除组),分析肿瘤吸除技术的临床优越性。利用SPSS19.0统计学方法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有无输血等相应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吸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绝对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肾脏零缺血免缝合肿瘤吸除技术治疗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术后恢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肿瘤吸除技术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隐性转移(occultmetastases)的病理检测方法。方法对245例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56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serialsection,ss)后HE染色(SS—HE),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结果245例患者通过sS-HE检测出隐性转移36例(14.7%),其中大体转移6例,微转移22例,孤立肿瘤细胞8例。569枚SLN中,SS.HE检出隐性转移39枚(6.9%),间距100-、200-、300-、400-和500μmSS—HE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6.9%、6.3%、5.1%、3.7%、3.5%,间距200μmSLN隐性转移检出率与间距10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隐性转移的检出率(52.0%)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13.9%,P=0.000),而与病理分期、受体状况以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结论SS.HE对于SLN隐性转移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200μm为SS—HE的最佳检测间距;浸润性小叶癌SLN隐性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 隐性转移 连续切片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重组改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α)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47例NSCLC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而试验组在给予NP化疗的同时,分别在第1~7天和第11~17天肌肉注射rmhTNF-α4MU/m^2,两组均21天为1周期,化疗2周期后评价有效率、KP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1例因病情进展放弃治疗,余28例均完成2周期治疗。试验组有效率为57.14%,对照组有效率为22.2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出现轻中度发热、感冒样症状、注射局部疼痛的例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但症状均可耐受,并在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rmhTNF-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和与NP方案化疗协同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使晚期NSCLC患者获益的药物。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 化学治疗 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乏脂肪型肾错瘤患者的CT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乏脂肪型肾错瘤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肾功能相关生化检测指标(BUN、Scr、TG、TC、HDL-C、LDL-C)的检测与CT灌注参数(BV、BF、PS、MTT)检测,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BUN、Scr、TG、TC和H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DL-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皮质的BV、BF、P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T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乏脂肪型肾错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BV、PS、BUN与TC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乏脂肪型肾错瘤患者的BV、BF、PS与BUN、TC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而MTT与BUN、T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乏脂肪型肾错瘤患者存在明显的肾功能与血脂等生化指标异常,同时CT灌注参数也处于异常情况,可参与到乏脂肪型肾错瘤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乏脂肪型肾错构瘤 肾功能 血脂 CT灌注参数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改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注射液单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组的320例患者中,可进行疗效评价310例,脱落9例,剔除1例。310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瘤71例,恶性胸腹水169例,恶性黑色素瘤18例,肺癌20例,肝癌12例,乳腺癌10例,结肠癌7例和肾癌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rhTNF-NC60万~90万IU/m2,最大剂量≤100万IU/m2,1次/d,连用4周;恶性胸腹水患者予以胸腹腔注射rhTNF-NC,剂量为200万~300万IU/次,1~2次/周,连用2~3周;体表肿瘤(主要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rhTNF-NC静脉给药的同时予以瘤体内或瘤床注射,推荐注射剂量为50万~100万IU/次,2~3次/周。结果可评价的患者310例,其中恶性胸腹水169例,实体肿瘤141例。实体瘤患者中获CR2例,PR21例,有效率(RR)为16.3%(23/141),疾病控制率(DCR)为79.4%(112/141)。恶性淋巴瘤的RR为28.2%(20/71),DCR为84.5%(60/71);恶性黑色素瘤的RR为11.1%(2/18),DCR为83.3%(15/18);肺癌无CR病例,获PR1例,MR2例;肾癌获MR1例;肝癌、结肠癌、乳腺癌均未见明显疗效。恶性胸腹水病例中获CR15例,PR102例,RR为69.2%(117/169),DCR为98.8%(167/169);其中,恶性胸水的RR为74.5%(105/141),恶性腹水为42.9%(12/28)。全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3),特别是恶性胸水患者提高更为明显。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38.8%)和寒战(23.5%),绝大多数为1、2级。结论注射用rhTNF-NC治疗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胸腹水疗效明确,对肺癌、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一定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各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 TNF-NC) 肿瘤 胸腹水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