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NM-3联合铂对裸鼠皮下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皮下种植人胃腺癌SGC-7901裸小鼠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2ml/kg)、铂治疗组(5mg/kg)、NM-3治疗组(20mg/kg)及联合治疗组(NM-320mg/kg和铂5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6周后处死动物,取完整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常规染色检测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记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及联合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1609.55±41.32、1375.17±38.75、871.26±38.84和548.32±66.02,NM-3组及联合组肿瘤体积均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铂组(P〈0.05),且联合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NM-3组(P〈0.05);铂组、NM-3组及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14.56%、45.87%、65.93%,联合治疗对裸鼠皮下胃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单药治疗。(2)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和联合组的MVD计数分别为7.30±0.53、6.98±0.45、4.72±0.51和4.80±0.39,NM-3组及联合组的MVD较铂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而铂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NM-3组和联合组之间MVD无差异(P〉0.05)。(3)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和联合组的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2.12±0.29)%、(2.47±0.31)%、(10.43±3.15)%和(12.63±3.75)%,NM-3组及联合组AI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铂组(P〈0.05),而生理盐水组和铂组、NM-3组以及联合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NM-3能减少胃癌微血管生成,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并且能够增强传统细胞毒药物铂抗胃癌作用。

  • 标签: 胃癌 血管生成抑制剂 NM-3 卡铂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同时口服莫氟(HCFU)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放射增敏价值。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对91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伽玛刀治疗的对照组43例和莫氟联合伽玛刀治疗的治疗组48例。对照组应用50%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靶区周边剂量为每次2.5-2.8Gy,4次/wk,共12-14次。治疗组:于放疗前1wk应用莫氟200mg,3次/d,应用1wk无化疗反应,开始γ-刀放疗,方法同对照组。放疗结束,停服莫氟。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95.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伽玛刀治疗同时口服莫氟有一定放射增敏作用,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 标签: 食管癌 卡莫氟 伽玛刀 治疗
  • 简介:利多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近年来对利多因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报道较多,研究证实该药可通过去甲基化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途径以及其他非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相比于正常细胞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靶向趋势,本文就利多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利多卡因 肿瘤细胞 凋亡 抗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尼复合征(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与散发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结果,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提供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72例接受心脏黏液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确诊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7~50岁,平均(28.57±13.26)岁;均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术后随访54~94个月,平均(76.86±15.49)个月。比较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和散发心脏黏液瘤在年龄、性别、术前动脉栓塞率、心脏黏液瘤多发性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结果手术切除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在总体心脏黏液瘤中的发病率为1.88%,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左房。所有7例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术后没有早期死亡,随访期间无死亡。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与散发性心脏黏液瘤在年龄、术前动脉栓塞率、心脏黏液瘤多发率及心脏黏液瘤术后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可取得良好的外科疗效。与散发心脏黏液瘤相比,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发病年龄更早,术前动脉栓塞率更高,常见多发肿瘤,术后复发率更高。对于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外科手术应更积极,术后应更密切随访。

  • 标签: 卡尼复合征 心脏黏液瘤 手术 临床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4—3—3β基因(酪氨酸3-加单氧矽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基因)对波氏肉瘤(Kaposigsarcoma,KS)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14—3—3β基因稳定转染入BCBL—1(HHV-8positiveandEBVnegativehumanBcells)细胞,Western—Blot检测14—3—3β蛋白的表达,最后利用Transwell法分析14—3—3β基因对BCBL-1细胞迁移的影响(设立空载体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pcDNA3.1/myc—His(-)A-14—3—3β组细胞迁移数目明显高于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数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3—3β基因能促进KS细胞的迁移。

  • 标签: 14—3—3β基因 卡波氏肉瘤 迁移
  • 简介:目的:观察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对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34例耐药的晚期乳腺癌,均接受培他滨2500mg/m^2,分早晚两次餐后30分钟温开水送服,第1—14天,间隔7天;长春瑞滨25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5分钟,第1、8天,21天为1周期,化疗4个周期。结果:34例患者中,CR5例(14.71%),PR15例(44.12%),SD8例(23.51%),PD6例(17.65%),有效率为58.82%,疾病控制率为82.35%。结论: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 标签: 晚期乳腺癌 卡培他滨 长春瑞滨
  • 简介:胃癌(Gastric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危害性严重。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为10—150/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93.4万人,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约70万人,死亡率位列所有肿瘤的第4位(占10.4%)。胃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为高发区,约占全球总数的2/3;其次为南美地区(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及一些中亚国家,在欧洲每年新发14.3万人,而北美地区的胃癌相对少见,但在美国仍然居于肿瘤死因的第8位,据统计,2006年美国新发胃癌22280例,死亡11430例。

  • 标签: 胃癌/进展期 化疗 卡培他滨/希罗达
  • 简介:目的:评价MEAD(MIT,VP16,Ara-C,DXM)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非霍奇淋巴瘤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淋巴瘤患者行MEAD方案化疗二周期,MIT5mg/m2/d,ivgtt,d1-2;Ara-C60mg/m2/d,ivgtt,d1-5;VP1680mg/m2/d,ivgtt,d1-5;DXM10mg,im,d1-5.每4周重复.结果:CR5例,PR9例,SD4例,PD2例,有效率(CR+PR)70%,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40%,血小板减少15%.经G-CSF或GM-CSF支持后恢复正常.结论:MEA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淋巴瘤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标签: MEAD方案 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毒副反应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洛铂联合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采用洛铂联合培他滨方案治疗,具体如下:洛铂30mg/m^2静滴3h,d1;培他滨2500mg/m^2,每13分2次口服,d1-d14。3周为1个周期。按照RECIST1.0版标准评价疗效以及WHO急性及亚急性毒性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全组22例患者中,无1例获CR,获PR9例,SD8例,PD5例;有效率为40.9%,疾病控制率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2个月,1年生存率为72.7%。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手足综合征,均以1-2级为主。结论洛铂联合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洛铂 卡培他滨 化学治疗
  • 简介:探讨晚期胃癌一线奥沙利铂联合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后培他滨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晚期胃癌经一线XELOX方案化疗有效后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培他滨维持化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对照组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为9.6个月,对照组为6.8个月(P〈0.05);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为13.5个月,对照组为11.6个月(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晚期胃癌一线XELOX方案化疗有效后培他滨维持治疗可延长PFS及OS,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胃肿瘤 晚期胃癌 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 维持化疗 疗效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列第3位.很多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单纯的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作者于1995年12月至1998年10月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采用TACE加"米冲剂”冲服与单纯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并比较其疗效及其对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疗法 “金米颗粒冲剂” 细胞免疫功能 治疗方法
  • 简介:为了鼓励攻读临床肿瘤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我国肿瘤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肿瘤防治工作水平,CSCO与大连华立港药业有限公司联合设立“CSCO-港榄香烯肿瘤学研究生奖学助学基金”,定期对优秀的临床肿瘤学专业研究生进行奖励。.

  • 标签: 临床肿瘤学 CSCO 研究生 基金 药业 大连
  • 简介:肾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其发病率高居男性十大肿瘤的第7位。2006年,全美预计新增肾癌患者38890例,因肾癌死亡12840例。2000年中国上海标化发病率:男性为5.8/10万人,女性为3.0/10万人。在过去的65年中,肾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虽然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仍有接近50%的患者在疾病诊断时或最终进展为晚期转移性肾癌,而肾癌一旦转移,其5年生存率〈20%,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

  • 标签: 肾肿瘤 肿瘤转移 卡培他滨 免疫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培美曲塞联合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国产培美曲塞联合铂一线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铂AUC=5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疗效,对相关指标的疗效进行分层分析,记录毒副反应。结果4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获PR11例,SD20例,PD17例,有效率(RR)为22.9%,疾病控制率(DCR)为64.6%;4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95%CI:5.7-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3个月(95%CI:10.6-11.9个月);将年龄、性别、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以及有无骨转移、恶性胸腔积液、脑转移共8个指标分层,其中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分层间RR、PFS或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1-2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1例需降低剂量强度或出现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培美曲塞联合铂化疗方案的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高,是一线治疗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肺腺癌 老年 培美曲塞 卡铂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喜素/顺铂(JP)和依托泊苷/顺铂(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成本费用。方法将41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SC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JP组应用喜素每天1.2mg/m^2,连用5d;每天顺铂20mg/m^2连用3d;EP组应用依托泊苷每天100mg/m^2,连用5d,顺铂用法及剂量同上。两组均21d为1周期,连用2个周期。结果①JP组CR3例(14.3%),。PR10例(47.6%),总有效率61.9%,肿瘤控制率85.7%,中位生存期平均为10.3mo,1a生存率41.5%。EP组CR2例(10.0%),PR9例(45.0%),总有效率55.0%,肿瘤控制率80.0%,中位生存期平均9.3mo,la生存率为38.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均可耐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JP组患者每周期人均所支付的化疗药物费用为人民币1749.0元,费用效果比为28.26;EP组平均为277.4元,费用效果比为5.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JP和EP方案均可作为治疗SCLC的一线方案,JP方案的疗效略优于EP方案,但JP方案的化疗费用明显高于EP方案。

  • 标签: 金喜素 顺铂 依托泊苷 顺铂 治疗 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对5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淋巴瘤(NHL)引发急腹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5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淋巴瘤引发急腹症的病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例均为经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确诊的胃肠道非霍奇淋巴瘤,其中肠梗阻2例,肠套叠3例(其中回结型2例,节结型1例);病理免疫类型:5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氏淋巴瘤。5例均急诊行手术治疗,1例术中死亡,术后辅以联合化疗,方案为COP或CHOP。4例可随访,随访率80%。结论:小儿胃肠道非霍奇淋巴瘤以B细胞性最多见,本病术前诊断率较低,往往以急腹症就诊。完整手术切除是NHL的治疗关键,术后辅以化(放)疗及综合性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

  • 标签: 淋巴瘤 急腹症 胃肠道 小儿
  • 简介:目的研究-组Ⅲb及Ⅲc期结肠癌术后患者,在辅助化疗后继续行培他滨巩固化疗,观察对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人组的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22例Ⅲb及Ⅲc结肠癌术后患者,行常规6个月辅助化疗,休息3-6个月之后给予6个周期培他滨口服巩固化疗,观察无病生存率及巩固化疗期间的相关不良反应,无病生存率的计算采用LifeTables分析法。结果使用培他滨作为Ⅲb及Ⅲc期结肠癌术后巩固化疗十分安全,初步观察复发转移率较低,无病生存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结论Ⅲb及Ⅲc结肠癌术后患者接受培他滨巩固化疗可能改善无病生存率,值得进一步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 标签: 结肠癌 卡培他滨 巩固化疗 无病生存率
  • 简介:目的观察培他滨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的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MTF法测定培他滨抑制细胞增殖20%的药物浓度(IC20),以培他滨24hIC20值对CNE-2细胞分别处理3h、6h、12h、24h,依次设为4个培他滨+照射组,对其给予6MeVX线分别单次照射0、2Gy、4Gy、6Gy、8Gy,另设对照组为单纯照射组;用克隆形成试验计算各组的放射增敏比,得到细胞生存曲线;5组细胞均给予6MVX射线单次照射6Gy,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及凋亡率。结果培他滨的24hIC20值为0.26μ/mL,培他滨处理3h、6h、12h、24h后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08、1.15、1.22和1.35;培他滨处理后的照射组可将细胞阻滞在S期,且作用24h组的细胞凋亡率达45.9%;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与培他滨作用时问成正相关。结论培他滨(24hIC20)对CNE-2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4h后增敏作用达最强,主要通过诱导细胞S期阻滞及促进凋亡来影响增敏。

  • 标签: 卡培他滨 人鼻咽癌细胞系 放射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