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头部外伤1年,搏动突眼1月"于2004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车祸致颅脑损伤,伤后昏迷,来院查CT见左颞骨折,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血肿5d后患者意识转醒,治疗23d痊愈出院.1月前患者出现颅内杂音,搏动突眼,视力渐下降.再次来院以"颈动脉海绵窦瘘"收住院.2004年1月11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见左颈外动脉通过脑膜中动脉与海绵窦形成瘘,"盗血"现象明显,经眼上静脉回流.遂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内动脉达C2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球囊送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充盈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从而增加颈外动脉血流量.再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总动脉达C5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球囊送至颈外动脉起始部充盈球囊,栓塞后颈外动脉海绵窦瘘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患者 颈外动脉 可脱性球囊栓塞 搏动性突眼 海绵窦瘘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圈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MRA是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圈内血流残留.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对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主要采用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 简介:为进一步办好《中国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了解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及建议,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部分读者进行调查。分析读者的年龄分布、职称、阅刊途径、阅刊目的及对杂志从编排、审稿、修稿、栏目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掌握读者喜欢阅读的论文类型,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办刊质量提供第一手材料。

  • 标签: 读者 调查分析 期刊 导向
  • 简介: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主要特点是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稳定,使血药浓度趋于平稳,还可通过患者病情和血糖的变化来调节基础率、临床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1].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胰岛素泵 保治疗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联合 控制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电解脱式微弹簧圈(3D-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GDC作为第1个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9例4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4~16.7mm;瘤颈宽度2.1~9.5mm,≤4mm18个,>4mm22个;栓塞后所有病人复查造影并随访2~3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31个(77.5%),次全栓塞9个(22.5%);22个瘤颈>4mm者完全栓塞18个(81.8%).5例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轻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3D-GDC栓塞治疗动脉瘤,特别是较复杂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标签: 三维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临床研究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另一种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方法回顾分析经骨窗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8例的临床效果.结果48例病人死亡7例,存活41例,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再出血1例.结论此术式安全可靠,术后再出血率低,有其一定的优越.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骨窗入路 手术方式 头颅CT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微创外科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我院1999年12月至今在CT下定位应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8~79岁,平均53.2岁.其中高血压病史2~30年,平均22.3年.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手术治疗 高血压 脑出血 并发症
  • 简介:我们介绍一种经皮细孔钻颅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供同道们参考。1材料主要包括直径为0.3cm扁形钻头.18号硬脊膜外麻醉穿刺针.引入硬脑膜下引流管的导丝(英国产,经皮气管切开套装导丝),头皮硬脑膜穿刺扩张器,脑室引流管(外直径0.25cm,内直径0.2cm)等(附图)。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手术 治疗
  • 简介:我院自1995年5月~1999年5月采用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脑溢血116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将采用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的重症脑溢血作为治疗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重症脑溢血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共11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1例,年龄33-76岁,平均60.81±13.23岁。所有

  • 标签: 脑溢血 微创 穿刺 抽吸 随访
  • 简介:目的分析748例创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创手术并非"无创",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腔、皮层及其他血管.

  • 标签: 微创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损伤 缺血性
  • 简介:目的探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创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6月进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200例,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43例,动脉瘤39例,脑膜瘤30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胶质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垂体腺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其他14例;脊髓肿瘤8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0例,占5.0%,无手术死亡.结论无框架脑立体定位手术对脑和脊髓手术,尤其是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是创神经外科的保障.

  • 标签: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系统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影像引导 微骨孔入路
  •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卡氮芥(BCNU)球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用此法研究缓释球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2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光检测波长237nm。结果BCNU在0.005—0.35μmol/ml范围内呈线性(r=0.9992),最低检测下限为0.005μmol/ml。采用低、中、高浓度(0.03、0.1、0.3μmol/m1)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33%、101.43%和102.04%,日间及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4%和〈1%。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PLGA缓释BCNU时间可达3w以上。结论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缓释BCNU球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 标签: 聚乳酸/羟基乙酸 卡氮芥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释放动力学
  • 简介: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第六届“神经外科锁孔创手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NO.2005—04—04039)定于2005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在苏州举行。重点介绍锁孔手术及相关神经导航、神经内镜等神经外科创技术。形式包括讲座、手术录像讲解及实体标本操作、学术讨论。学习班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HD.Jho(神经内镜下颅底手术),T.Kawase(Kawase入路手术)及国内著名的创手术专家进行讲座。

  • 标签: 神经外科专家 微创手术 锁孔手术 学习班 六届 Kawase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