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患者分两次栓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头颈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 标签: 静脉 少见类型 血管内栓塞治疗 创伤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头颈部
  • 简介:莪术提取物-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医药工作者经过近20年研究,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1]榄香烯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90年代,侯菊生等[2]首次将榄香烯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 标签: 颅内恶性肿瘤 榄香烯 治疗 免疫保护作用 医药工作者 莪术提取物
  • 简介:我科于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间采用32P放射性同位素(32P胶体磷酸铬)对37例脑恶性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或常规开颅肿瘤切除后内放疗共45次,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恶性脑膜瘤 少枝胶质瘤细胞 ^32P 内放疗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34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13h”入院。患者于13h前休息中无诱因出现头疼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没有肢体力弱、发热、意识不清及二便失禁、消瘦等。既往体健。1月前曾行人流手术,术后愈合好。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T36.7℃,神志清楚,腰背及双下肢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皮下瘀斑,心肺腹(-),NS:双眼左侧同位性偏盲,颈稍抵抗,克氏征(+)。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首发 恶性肿瘤 DIC
  • 简介:目的研究胶质瘤病灶的血管造影表现与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预测介入化疗的疗效及探索新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外科治疗后颅内残余瘤体最小径大于3cm的脑胶质瘤病人行DSA.对病灶染色情况进行分型,按Weidner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并随访治疗恢复情况。结果非染色型胶质瘤病理构成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18.46±9.96.生存期43、1个月:羽状血管增生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44.17±13.38,生存期24.7个月;斑片状浓染型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77.69±18.28,生存期14.9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灶染色类型与血管密度、病理类型均可反映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并与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病灶染色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增生情况与恶性程度.可作为胶质瘤介入化疗中评估病情和疗效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密度 预后
  • 简介: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在表型和形态功能上呈现多样性,部分肿瘤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标记.表明脑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多潜能干细胞。作为脑肿瘤的可能起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BTSC)的产生与神经干细胞(NSC)关系密切。本文对BTSC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着重讨论BTSC的进一步纯化、分离及其形成肿瘤的分子机理等。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 简介:颅内肿瘤在临床表现、生物学特性、组织学分化和对治疗反应均有所不同.最为常见的为浸润性胶质瘤,可来源于星型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高度恶性的星型细胞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老年人,其进展需要新生血管.血管生成过程的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在颅脑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GBM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模型.高度恶性胶质瘤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放疗)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有限,而全身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令人失望,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期只有50周左右.考虑到肿瘤生长对血供的依赖性,抑制有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将是恶性胶质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1].

  • 标签: 胶质瘤 缺氧诱导子 血管生成
  • 简介:肿瘤性神经疾患可影响神经系统从大脑皮质到神经肌肉接头乃至肌肉本身的任何一个部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识别和正确诊断对于患者尽早获得适当的处理和治疗,进而减轻其病痛和改变肿瘤进程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概要介绍了副肿瘤性神经疾患近年来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状况.

  • 标签: 副肿瘤性神经疾患 早期识别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预后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以它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直观的解剖定位能力以及所特有的血管流空特性和脂肪抑制特性,使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更因为它良好的诊断价值和富于发展的潜力,而成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近几年来,MRI的成像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利用这些新技术对脑肿瘤的诊断进行初步的探讨.在此我们想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就脑肿瘤的MRI诊断问题作概要性的阐述.

  • 标签: 颅脑肿瘤 MRI诊断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 简介:我院从1989年6月至1997年6月,共手术治疗丘脑肿瘤24例。其中全切肿瘤19例,次全切肿瘤4例,大部切除1例。病理检查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术后无神经废损症状,梗阻性脑积水消失者18例;症状有改善者4例;恶化者1例;死亡1例。随访17例,12例健在,生活可基本自理3例,正常存活者均为术中肿瘤全切病理性质为低恶性,术后兼行放疗、化疗者。我们体会,丘脑肿瘤术前手术方案的细致考虑,术中显微手术直视下超声刀的运用,术后畅通的脑室引流是手术治疗丘脑肿瘤的关键。

  • 标签: 丘脑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分流术 脑积水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瘤放疗囊,对恶生胶质瘤进行瘤腔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瘤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瘤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瘤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替莫唑胺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疗效.方法选择2002-2003年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6例,胶质母细胞瘤24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2.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患者,替莫唑胺组(试验组)中胶质母细胞瘤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平均病程为4个月;环己亚硝脲组(对照组)胶质母细胞瘤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平均病程3.5个月.按照身高及体质量确定体表面积,分别接受下述治疗方案.(1)试验组:按150mg/m2体表面积计算,25例患者于试验第1~5天口服替莫唑胺胶囊.第1天需同时口服环己亚硝脲安慰剂,剂量为130mg/m2.(2)对照组:第1天口服环己亚硝脲,剂量为130mg/m2,第1~5天口服替莫唑胺安慰剂150mg/m2.2组均每疗程服药5d,28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3个周期后1个月,开始进行疗效观察,并长期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期长度.结果(1)生存时间:替莫唑胺组患者平均生存期较环己亚硝脲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2)生存质量:经随访,替莫唑胺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并保持稳定.(3)药物安全性:替莫唑胺组2例出现白细胞数减少,5例发生恶心、呕吐,均出现于每周期服药第1天,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环己亚硝脲组10例白细胞数减少、血小板降低,其中1例发生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有明显恶心、呕吐症状.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替莫唑胺 药物治疗 颅内恶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存活率 口服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脊椎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对43例颈、胸椎椎管内肿瘤病人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本组39例手术全切,4例髓内肿瘤部分切除.随访38例,随访时间8个月~6年,34例术后恢复良好,4例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恢复脊髓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显做手术 脊椎
  • 简介:由于脑脊液紧贴于整个脑表面并填充于脑室,脑组织及脊髓蛛网膜下腔的整个脑脊液循环通路,因而脑肿瘤(癌)患者,尤其是邻近脑表面和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肿瘤(癌)细胞即有可能脱落至脑脊(室)液中,为脑脊液肿瘤(癌)细胞的检查提供了可能性。

  • 标签: 脑脊液循环 脑肿瘤 脊髓蛛网膜下腔 诊断 脑组织
  • 简介:目的总结颅鼻联合入路切除颅鼻沟通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颅鼻联合入路术式进行治疗的7例颅鼻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均全切除。1例摘除眼球,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病例。随访,7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颅鼻联合入路术式切除颅鼻沟通肿瘤,具有视野好,能彻底切除肿瘤,有效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优点。

  • 标签: 颅鼻沟通肿瘤 联合入路 显微手术 颅底重建
  • 简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在第三届全国肿瘤大会期间(2004年11月13日)宣告成立。从此在中国抗癌协会大家庭里又增添一位充满生机的新成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忠诚院士、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孙燕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吴恩惠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病理科张福林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殷蔚伯教授为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指导。第一届委员会由荣誉委员40名,委员55名组成。

  • 标签: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神经肿瘤 放射治疗 病理学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