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 标签: 颈椎病手术 融合固定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骨移植材料
  • 简介:目的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3%);Ⅴ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寰枕关节 脱位 椎动脉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本书由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外科、湖北省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临床研究中心马廉亭教授主编,是他们在DSA造影机上,利用所带软件开发的影像融合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并创造性地将机器给出的静态三维融合影像发展并命名为"动态三维立体觧剖融合影像",

  • 标签: 三维影像 临床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 融合技术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Artis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dimensimal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bloodvolumePBV)、Siemens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occlusion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DSA与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脑脊髓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扫描 影像融合
  • 简介:目的利用寰-枕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寰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寰一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寰-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寰.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寰·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寰-枕融合后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 标签: 寰-枕融合 寰-枢椎脱位 有限元法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最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底陷入症 寰枕融合畸形 三维有限元模型 HyperM ESH
  • 简介:目的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方法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结果寰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寰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型(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结论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寰枕融合畸形 脱位 三维可视化
  • 简介:白质疏松症的概念和分类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由Hachinski于1987年首先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区。

  • 标签: 临床意义 防治 MRI
  • 简介: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它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荷。尽管近年来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卒中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现状 二级 病理生理学 人口死亡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所经受的道义性苦恼,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延边地区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状况苦恼,认知苦恼、情绪苦恼,行动蕾恼及其与一般特征的关系作了调查。将所收集的资料利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经受的状况苦恼分值为(72.94±25.59)分,认知苦恼分值为(36.63±11.12)分,情绪苦恼分值为(36.0l±8.27)分,除了状况苦恼在不同科室人群间有统讨‘学差异之外,道义性苦恼与护理人员在一般特征不同的人员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道义性状况的行动反应中,设想应付战略占76.8%,默认状况占15.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注意引导护理人员正确对待来自多方的冲突,建议通过伦理决策这一道德思维模式,规范行为,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王作环境,解决各类冲突。

  • 标签: 伦理 人性化管理
  • 简介:护理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不仅能够体现一所医院的护理水平,更能反映医院的学术氛围和护理人员的素质。2003年以来,我院护理部高度重视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通过加强护理管理者对科研的重视,营造学术氛围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等,收到了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护理人员 论文质量 写作能力 学术氛围 护理科研 护理管理者
  • 简介:医院环境下患访暴力已经成为当今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其原因复杂,形式多样,需要长时间的应对。本文对患访暴力的定义、类型和现状,以及国内外护士遭受患访暴力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护士能够有效应对患访暴力提供参考。

  • 标签: 护士 工作场所暴力 患访暴力 应对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化睡眠护理组,每组150例。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遵医护理,优化睡眠护理干预组采用优化睡眠质量服务措施。比较2组满意度;日均睡眠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日数;护理前后睡眠的质量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食管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优化睡眠护理干预组满意程度、睡眠的质量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日均睡眠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日数、食管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护理干预组比较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优化睡眠质量服务措施效果确切。

  • 标签: 护理干预 食管癌患者 术后睡眠质量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分析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整体性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干预措施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睡眠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开展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开展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借鉴和应用。

  • 标签: 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及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出现静脉血栓,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病情,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继发脑出血 手术 急救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并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75例,并对术后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分析得到患者术后1d、3d、7d发生睡眠障碍分别为65例(86.67%)、58例(77.33%)、49例(65.33%);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负性心理、术区疼痛、咽喉部干燥、呼吸方式改变不适以及相关外界因素干扰等。结论:在鼻窦炎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期间实施疼痛护理、咽喉部舒适护理、术前呼吸模式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措施可对其睡眠质量予以改善,提升生命质量,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睡眠障碍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人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性失明1例,出现永久性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h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性缺血事件发生。

  • 标签: 对侧颈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脑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