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山东省单县李新庄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优于对照组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喘息、咳痰、肺部啰音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60min和无法入睡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效果显著,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支气管炎 盐酸氨溴索 睡眠质量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P.)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ORP)的变化。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98例MCAO(闭塞组)、25例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狭窄率70%-99%(重度狭窄组)、60例MCA狭窄率50%-69%(中度狭窄组)和81例MCA狭窄率〈50%(轻度狭窄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入院24h血WBC、ESB和hs-CRP等指标。结果闭塞组、重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分别为0.008、0.044和0.018),其他危险因素在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闭塞刎BC、ESP.和hs-CP.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盼别为0.005、0.002和0.001);重度狭窄组EsR亦高于轻度狭窄组(P=0.026)。结论MCA闭塞和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WBC、EsR和hs-CRP水平高于MCA轻度狭窄患者。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 白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肺炎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病情恶化和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称为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为预防和控制该并发症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卒中 肺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
  • 简介:临床上外伤脑脊液漏多在伤后一周左右自行停止,而部分脑脊液漏出现在伤后数周或数月,其为延迟脑脊液漏,原因主要与漏口和颅内压有密切关系,多需手术修补。我们诊治6例延迟脑脊液漏脑积水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脑脊液漏 脑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人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结果术后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失明1例,出现永久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h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缺血事件发生。

  • 标签: 对侧颈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脑保护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溶栓;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栓。结果采用选择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溶栓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动脉溶栓和机械碎栓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例症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结果16例病人成功植入支架,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人支架治疗失败,成功率94%。手术成功病人锁骨下动脉盗血征象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支架相关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基于吞咽功能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05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记录吞咽困难的症状和体征,并记录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是否发生。采用χ2检验判断所记录的症状和体征是否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进食相关的呛咳,舌无力,口内食物残留,无效吞咽,进食或饮水后嗓音改变,其中无效吞咽能够预测住院期间的吸入性肺炎,OR值7.700,预测准确度83.8%。结论临床吞咽评估发现无效吞咽是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肺炎 吸入性 预测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主诉发作抽搐、言语不能不自主张口2个月,于2008年6月2013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个月前自诉“受凉”后开始咯血,为鲜血,200ml/d.无呼吸困难和窒息,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下肺肺炎”,予以左氧氟沙星(具体剂量不详)抗和垂体后叶素(具体剂量不详)止血治疗,2d后症状缓解,继续应用上述药物。

  • 标签: 发作性抽搐 言语不能 止血治疗 垂体后叶素 左氧氟沙星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观察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 标签: 颈内动脉 临界闭塞的狭窄 接近闭塞 不全闭塞 闭塞前疾病 治疗
  • 简介:在前两期的讲座中我们介绍了试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本期将结合实例重点阐述试验设计中如何实现各种常见的随机化。随机化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抽样随机:

  • 标签: 随机化 SAS 试验设计
  • 简介:卒中患者中超过一半的患者为大血管闭塞,而且其预后差于非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洛杉矶加州大学的WadeSmith研究发现,发现单纯的大血管闭塞征可能增加其死亡率4.5倍,而未发现此征则预后良好的概率增加3倍。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影像学上的闭塞征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高度提示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血管闭塞 预后差 患者 卒中 征象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卒中位列全球人口全因死亡率的第4位,尤其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地升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由数十种因子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以因子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广阔、进展迅速。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性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 靶向治疗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女,3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头痛1月余,加重3d"于2015年4月入院。病人系产后23d,无眼外伤史,查体未见异常。头颅、垂体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7cm×1.1cm×1.8cm,T_1WI为中等信号,T_2WI为混杂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 标签: 垂体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神经系统 垂体肿物
  • 简介:我们收治一例良性颅骨非骨化性纤维瘤,鉴于本病少见,好发于四肢长骨,多见于大龄儿童及青少年,且该类病例多为骨科或放射科同仁报导,经查询国内文献未见发生于颅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的报导,特此结合文献复习将病例介绍如下:

  • 标签: 颅骨 非骨化性纤维瘤 诊断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