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整体的性观念状况及其对性知识的需求,并对大学新生及非新生的性观念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某高校817名本科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及对性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新生对于某些性观念的接受程度不如非新生;新生中承认性是人的基本需求的比例显著低于非新生,新生倾向于把自慰看成自制力差的表现,而非新生更多的认为自慰是正常需要;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相关的书本杂志以及与朋辈群体的交流,非新生相比于新生,更多的靠书本杂志获取性知识;新生相比于非新生,更希望获得"异性交往"、"性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性知识,而非新生最希望获得的是"性健康"方面的知识。

  • 标签: 大学新生与非新生 性观念 对比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双手近端指关节肿胀3个多月。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右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两侧肿胀,逐渐加重,随后右手食指、无名指,左手中指、无名指均出现类似症状,持笔受影响而来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慢性疾病史。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患者发育正常,足关节及四肢大关节未见异常。

  • 标签: 厚皮指症 皮肤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
  • 简介:报告1例骨膜增生厚症。患者男,31岁,因“头面部、手足皮肤增厚,双侧膝、踝关节肿胀10余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面部皮肤增厚,手足皮肤增厚肥大,双侧膝关节、踝关节肿胀。X线显示双侧股骨及胫腓骨内外侧骨皮质明显增厚、关节腔积液。诊断为骨膜增生厚症。

  • 标签: 骨膜 增生 厚皮症
  • 简介:报告2例女性外阴血管角瘤,患者分别为58岁和69岁,临床表现均为大阴唇出现多个紫红色、蓝黑色类圆形丘疹。病理表现均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生,真皮浅层可见扩张的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诊断:血管角瘤。

  • 标签: 血管角皮瘤 女性外阴
  • 简介:性骨膜病又称骨膜增生厚症、特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病因不明。其临床特征包括皮肤增厚、回状颅、骨膜肥厚、关节肿胀、杵状指(趾)等。现将我院最近诊断的一例厚性骨膜病报告如下。

  • 标签: 厚皮性骨膜病 症状和体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右下颌部肿物10余年加重4个月”就诊。患者10余年前右下颌出现1个米粒大小类侧形的黑色肿物,增大缓慢,无痒痛不适,术曾诊治。4月前开始发现黑色肿物表面破溃,中央逐渐长出淡黄色疣状赘生物,一直不愈,

  • 标签: 皮内痣 寻常疣
  • 简介:柚皮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抗过敏、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在皮肤美容中具有广阔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柚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柚皮 皮肤美容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主因左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两侧梭形肿胀伴皮肤增厚、粗糙5年,于2011年4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两侧肿胀,周围皮肤逐渐增厚、粗糙,但无关节疼痛,手指关节活动正常。近1年有局部反复摩擦病史,未予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家族

  • 标签: 厚皮指症 局限型
  • 简介:目的研究局部瓣在面部皮肤手术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83例面部皮肤肿物患者,切除后设计局部瓣进行缺损修复,观察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效果。结果除5例出现伤口分泌物或浅表溃疡外,其余均1期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到71例,恢复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局部瓣是修复面部皮肤手术缺损的理想选择。

  • 标签: 局部皮瓣 修复 面部
  • 简介:目的:了解牙源性瘘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总结2011年3月—2014年2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牙源性瘘临床特点、误诊、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例因面部皮损到皮肤科就诊的患者,经口腔科治疗牙病后,皮损均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牙源性瘘患者常因牙齿症状不明显而在皮肤科、外科等诊治,最终被误诊、漏诊。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患者避免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手术治疗。本病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接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 标签: 皮瘘 牙源性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依斯汀片联合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53例口服依斯汀片,每天1次,每次10mg,同时口服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每日一剂,每剂水煎2次;对照1组50例口服依斯汀片,每天1次,每次10mg;对照2组45例口服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每日一剂,每剂水煎2次。三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观察并比较各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0.57%,对照1组有效率为74.00%,对照2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27;χ^2=5.04,P=0.02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1)。结论:依斯汀联合中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片 玉屏风散 桂枝汤
  • 简介:报告1例儿童线状IgA大疱性病。患儿,女,8岁。全身红斑、水疱伴痒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表皮下疱,疱内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真皮乳头保持完整,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基膜区IgA线状沉积。诊断:儿童线状IgA大疱性病。

  • 标签: 儿童 线状 IGA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男,52天。生后20天右足底出现一黄豆大小红斑,10余天后左上肢也出现一类似红斑。患儿系头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2700g,Apgar评分10分。家族史:其母30岁,近一个月来自觉口干、乏力,双手关节疼痛,抗SSA抗体和抗SSB抗

  • 标签: 新生儿红斑狼疮
  • 简介:报道1例新生儿红斑狼疮,患儿男,4个月15天,头面部蝶形红斑1月余。抗SSA抗体阳性(+++)、抗重组Ro-52阳性(+++)。其母亲抗Ro/SSA抗体阳性(+),无临床症状。患儿入院后诊断为:1新生儿红斑狼疮;2急性细支气管炎;3泌尿道感染。给予护肝、护心、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颜面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7天后皮损逐渐消退,经内科治疗咳嗽等临床症状好转。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体 抗Ro/SSA
  • 简介:新生儿红斑狼疮是一种少见的由母体Ro/La抗体引起的被动免疫性疾病。临床可出现婴儿暴露部位的环形红斑或斑块、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少数可见肝脏、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累及。该病可在出生后6-8个月随母体血清抗体消失而症状逐渐消失。孕期管理、患儿皮疹外用激素、监测心脏功能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Ro/SSA抗体 抗La/SSB抗体 心脏病
  • 简介:坏疽性脓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脓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线结位于切口内的内双层缝合法作为标准缝合技术,十多年来在美容外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由一个浅层和一个深层的真皮连续缝合组成的内双层缝合组成,除了长度大于40cm的长切口之外,没有内定位缝线,

  • 标签: 双层缝合 缝合技术 切口 皮内 美容外科 连续缝合
  • 简介:报道1例单发的肢端型血管角瘤。患者,女,64岁,右手无名指腹起紫红色角化性斑丘疹约8年,病理组织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所包绕。

  • 标签: 血管角皮瘤 肢端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0天龄。主因头面部红斑10d,躯干、四肢红斑4d,于2015年1月26日就诊。10d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头面部出现数个环状红斑,上覆少许鳞屑,皮损渐累及躯干及四肢,无发热、喘息等。患儿系第二胎,足月剖宫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其兄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病史20年,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