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音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音位对比言语识别能力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9月l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功能性音障碍患儿6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儿童的音位对比言语识别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年龄分布及智力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的韵母、声母及各项分测试中的正确识别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功能性音障碍儿童韵母和声母识别能力除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及卷舌音与非卷舌音外,均与其音障碍程度呈负相关性;伴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功能性音障碍儿童的识别能力明显低于单纯功能性音障碍儿童(P〈0.05)。结论功能性音障碍儿童的音位对比言语识别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功能性音障碍的发病原因可能是音位识别能力落后,应加强音清晰度训练。

  • 标签: 功能性构音障碍 儿童 音位对比式言语识别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音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给予音训练,治疗组进行音训练时配合针刺颈项部穴位。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语音清晰度总分均明显提高(P=0.00),语音清晰度提高程度一级、二级人员评估得分差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音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音障碍的治疗是有效的,相对于单纯音训练更能提高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构音障碍 针刺 言语治疗 语音清晰度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一例塞音音障碍患者进行干预,采用单一被试基线A-B实验设计和A—B—A实验设计,进行了塞音/t/与/k/的评估和治疗,并跟踪评估其治疗效果,旨在为塞音音障碍患者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为治疗师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t/、/k/的发音正确率有显著性提高:患者《塞音音语音评估表》的主观评估得分有显著性提高,从而证实了塞音音语音治疗方法是科学有效的,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性效果,为研究者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标签: 塞音构音障碍 治疗方法
  • 简介:分析1例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瘤患者病例资料,探讨原发病灶起始部位、病因、诊疗过程;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及经验,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错构瘤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嗅裂
  • 简介:通过无障碍数字化资源促进聋生有效学习是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本研究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分析“三”网络影视资源促进聋生学习的优势,进行《聋人手语900句》网络影视资源的设计开发,以满足聋生“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的要求。

  • 标签: 影视资源 聋生 资源设计
  • 简介:研究目的:探讨电化教学对聋儿训工作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解决在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课程内容与实施手段不协调的问题.基本论点:聋儿康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而在变化、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学媒介的选择,真正达到为教育聋儿服务的目的.指导意义:帮助教师了解开展电化教学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产生极强的视觉刺激,十分有效地吸引聋儿的注意力,提高聋儿学习知识的兴趣,使较枯燥的、教师不易讲解的、聋儿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以此来调动聋儿视、听等多种感官功能,从而使聋儿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 标签: 电化教学 聋儿 康复教育 电教媒体
  • 简介:目的探讨音乐节拍器在辅助治疗痉挛性音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痉挛性音障碍患者在常规音障碍训练基础上加入音乐节拍器进行辅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音乐节拍器辅助治疗可以提高痉挛性音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及言语清晰度。

  • 标签: 痉挛性构音障碍 音乐节拍器 言语康复
  • 简介: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 标签: 人工耳蜗 语前聋 听觉能力
  • 简介:目的利用声学语音学技术比较分析常见类型的运动性音障碍在较短时间内(2N)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方法选择脑血管病后运动性音障碍患者30例,其中痉挛型12例,弛缓型8例,共济失调型9例,混合型1例,接受2周共10次的音障碍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在深呼吸下持续发/a/音的平均最长发声时间、平均发声频率及平均发声强度,采用Kay电脑语音工作站CSL-4500型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各类型运动性音障碍患者的效果。结果不同类型音障碍在发声参数上不同,其中痉挛型与弛缓型平均发声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痉挛型与失调型平均最长发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驰缓型与失调型平均最长发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所有音障碍患者的发声强度都有显著提高(P〈0.01),发声时间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变化显著(P〈0.05),弛缓型音障碍患者最长发声时间变化显著(P〈0.05),失调型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及发声时间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的呼吸与发声训练在短期内对运动性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的提高有明确效果;不同类型运动性音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声音参数变化差异明显,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疗策略;不同类型运动性音障碍在声音参数上有显著差异,为运动性音障碍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 标签: 运动性构音障碍 发声时间 频率 强度
  • 简介:目的通过对前聋儿童发现听力损失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及首次验酡助听器年龄的调查,了解语前聋儿童的就诊及干预情况。方法对64例特校聋童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含助听器评估)。结果64例聋童中,家长发现孩子有听力问题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家长带孩子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为32个月.首次验配助听器的平均时间为64个月。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前聋儿童听力康复、回归主流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听力学工作者还需大力宣传,让有听力问题的孩子被及早发现并得到正确的干预以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 标签: 特校 语前聋 听力学诊断 听力学治疗
  • 简介:本文对活动课在聋幼儿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在聋幼儿听力语言训练中,活动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活动课的训练,最终可让聋幼儿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聋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符合聋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为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 标签: 作用分析 聋儿语训 活动课
  • 简介:目的通过对15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阂(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O.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O.201,P〈O.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 标签: 语前聋 儿童 人工耳蜗 听觉言语康复
  • 简介:目的评估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分析康复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对50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1年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进行分级评估;分析CAP和SIR结果与植入年龄、性别、侧别、术前助听时间、术后配戴方式、耳蜗是否畸形、康复模式、性格、康复时间等9个因素的关系。结果植入年龄、术前助听时间、康复模式、性格、耳蜗畸形、康复时间对CAP有显著影响;植入年龄、术前助听时间、康复模式、康复时间、性格对SIR有显著影响;性别、术后配戴方式、侧别对CAP和SIR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术前及早进行听力补偿及康复训练,有利于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提高;家庭参与及教养方式对患儿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

  • 标签: 语前聋 人工耳蜗植入 听觉行为分级标准 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 听觉言语能力
  • 简介:目的观察植入BAHA(Bone—anchoredhearingaids,骨锚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的听力改善效果,探索BAHA规范植入技术。方法在一侧耳后区颞骨上植入BAHA钛质植入体,成人一期完成,小儿分二期完成。比较3例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佩戴植入BAHA前后的听力情况,包括13常交流、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植入BAHA佩戴后,患者及/或家属反映13常交流明显改善,纯音(声场)测听或条件反射测听0.25k~4k平均气导阈改善39.1dB。结论植入BAHA对双侧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听力解决方案,规范的植入技术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 标签: 植入式BAHA 先天性中外耳畸形 听力解决方案
  • 简介:目的了解9月龄内听力损失婴儿助听器干预后的早期前听能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方法,共纳入43例患儿,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中度、重度、极重度三组,分别有10、9、24例。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IT-MAIS),对43例9个月内双耳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婴儿,在其双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后l、3、6、12个月进行前听能评估。结果三组患儿的平均IT—MAIS得分均随助听器配戴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患儿之间的IT—MAIS得分在配戴前及配戴后1、3、6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2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O.05)。对配戴前及配戴后1、3、6个月的IT-MAIS得分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显示,中度组与重度组在6个月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组与极重度组在6个月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与极重度组除在配戴1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听力损失婴儿助听后的早期前听觉能力随助听器配戴时间延长而提高,早期前听能发育主要受助听器配戴时间的影响。IT—MAIs可提供常规测听方法不能反映的重要听能发育信息,应作为听力损失患儿康复效果评估的常规测试方法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 早期语前听能发育 听力损失婴儿 早期干预 助听器验配
  • 简介:本文以言语语言康复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有效运用实验为例,说明言语语言康复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复合型技能培养和构建符合校情校本运作模式。

  • 标签: 医教结合 言语语言 康复技术 新模式
  • 简介:患儿男,7岁。因左耳道钮扣电池异物3天,伴有耳漏、疼痛,于2008年12月就诊。在异物掉入耳道的第2天,患儿因耳痛告知家长,遂被带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在门诊试图取出未能成功。在第3天时耳痛明显加重并有分泌物流出.耳阻塞感明显,转来我院治疗。查体:患儿痛苦貌,体温37.6℃,左耳廓无红肿,耳道口有铁锈色血水样分泌物流出,

  • 标签: 耳道 异物 电池 钮扣 医院就诊 患儿
  • 简介:随着助听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听器已成为听力康复的最主要手段.对于大多数不需手术治疗的耳聋患者,通常采用气导助听器来缓解听力障碍.随着气导助听器的发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设备也愈加先进,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各种耳聋患者的要求.

  • 标签: 助听器发展 发展应用 式助听器
  • 简介:目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对声学信号处理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采用多套程序设置,多频段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可自动剔出噪声而将语音占优势的频段突出出来,以提高信噪比来增加噪声环境中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全数字助听器对验配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依据频响曲线对新旧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校。结果此方法在实际验配中,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全数字编程助听器的验配必须循序渐进,不断跟踪调校,观察患者言语发展情况。

  • 标签: 全数字式助听器 验配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陪伴导乐分娩对产科质量的影响效果探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200例妇产科就诊产妇,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式,护理组采用陪伴导乐分娩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剖宫产率、难产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结果护理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难产率以及产程时间分别是10.00%(10/100)、10.00%(10/100)以及(515.40±27.10)分钟,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就诊产妇采用陪伴导乐分娩方式,可以明显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产妇剖宫产生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陪伴式导乐分娩 产科质量 影响效果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