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无障碍数字化资源促进聋生有效学习是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本研究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分析“三”网络影视资源促进聋生学习的优势,进行《聋人手语900句》网络影视资源的设计开发,以满足聋生“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的要求。

  • 标签: 影视资源 聋生 资源设计
  • 简介:研究目的:探讨电化教学对聋儿训工作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解决在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课程内容与实施手段不协调的问题.基本论点:聋儿康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而在变化、渐进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学媒介的选择,真正达到为教育聋儿服务的目的.指导意义:帮助教师了解开展电化教学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产生极强的视觉刺激,十分有效地吸引聋儿的注意力,提高聋儿学习知识的兴趣,使较枯燥的、教师不易讲解的、聋儿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以此来调动聋儿视、听等多种感官功能,从而使聋儿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 标签: 电化教学 聋儿 康复教育 电教媒体
  • 简介: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 标签: 人工耳蜗 语前聋 听觉能力
  • 简介:目的了解9月龄内听力损失婴儿助听器干预后的早期前听能发育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研究方法,共纳入43例患儿,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中度、重度、极重度三组,分别有10、9、24例。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IT-MAIS),对43例9个月内双耳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婴儿,在其双耳配戴助听器前及配戴后l、3、6、12个月进行前听能评估。结果三组患儿的平均IT—MAIS得分均随助听器配戴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患儿之间的IT—MAIS得分在配戴前及配戴后1、3、6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2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O.05)。对配戴前及配戴后1、3、6个月的IT-MAIS得分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显示,中度组与重度组在6个月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组与极重度组在6个月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与极重度组除在配戴1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听力损失婴儿助听后的早期前听觉能力随助听器配戴时间延长而提高,早期前听能发育主要受助听器配戴时间的影响。IT—MAIs可提供常规测听方法不能反映的重要听能发育信息,应作为听力损失患儿康复效果评估的常规测试方法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 早期语前听能发育 听力损失婴儿 早期干预 助听器验配
  • 简介:目的通过对前聋儿童发现听力损失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及首次验酡助听器年龄的调查,了解语前聋儿童的就诊及干预情况。方法对64例特校聋童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含助听器评估)。结果64例聋童中,家长发现孩子有听力问题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家长带孩子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为32个月.首次验配助听器的平均时间为64个月。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前聋儿童听力康复、回归主流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听力学工作者还需大力宣传,让有听力问题的孩子被及早发现并得到正确的干预以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 标签: 特校 语前聋 听力学诊断 听力学治疗
  • 简介:本文对活动课在聋幼儿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在聋幼儿听力语言训练中,活动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活动课的训练,最终可让聋幼儿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聋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符合聋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为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 标签: 作用分析 聋儿语训 活动课
  • 简介:目的通过对15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阂(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O.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O.201,P〈O.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 标签: 语前聋 儿童 人工耳蜗 听觉言语康复
  • 简介:目的评估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分析康复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对50例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1年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进行分级评估;分析CAP和SIR结果与植入年龄、性别、侧别、术前助听时间、术后配戴方式、耳蜗是否畸形、康复模式、性格、康复时间等9个因素的关系。结果植入年龄、术前助听时间、康复模式、性格、耳蜗畸形、康复时间对CAP有显著影响;植入年龄、术前助听时间、康复模式、康复时间、性格对SIR有显著影响;性别、术后配戴方式、侧别对CAP和SIR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术前及早进行听力补偿及康复训练,有利于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提高;家庭参与及教养方式对患儿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

  • 标签: 语前聋 人工耳蜗植入 听觉行为分级标准 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 听觉言语能力
  • 简介:本文以言语语言康复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有效运用实验为例,说明言语语言康复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的复合型技能培养和构建符合校情校本运作模式。

  • 标签: 医教结合 言语语言 康复技术 新模式
  • 简介:AsianG,UzunL,UgurMB,eta1.Unilateralinferiorturbinatebonehypertrophy:Isitcompensatoryorcongenital?AmJRhinolAllergy,2013,27(4):255-259.(单侧下鼻甲骨肥大:代偿性或先天性?)

  • 标签: 研究论著 摘要 先天性 代偿性 骨肥大 下鼻甲
  • 简介:在社会及行为科学.乃至于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针对有机体进行实验研究是一种备受重视的研究方法。当实验者把相当多的被试编成一个或更多的集体进行实验及对相关集体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时,这种类型的实验研究手法是集体实验设计(groupexperimentaldesign)。这是一种在教育、心理领域经常采用的传统的实验与统计方法。

  • 标签: 实验研究法 个案 行为科学 实验设计 统计方法 生物学
  • 简介:眩晕症是临床的常见病,涉及临床多学科,该症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令许多医生困惑。导致这种现状主要有三个因素:1、前庭器官是高度分化的器官,许多神经通路及发病机理不明,目前限于动物试验和推理阶段,病因研究不够深入;2、前庭疾病的检查手段间接,依靠第二器官眼动、脊髓反射反映前庭功能状态,不能像听力学的诊断手段那样直接;3、因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前庭疾病治疗多限于对症。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眩晕患者得不到适当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前庭系疾病 临床 诊断手段 疾病治疗 前庭器官 高度分化
  • 简介:在现代社会中,发声质量已成为衡量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嗓音医学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医疗市场。嗓音医学是研究发音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发音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的学科。目前嗓音医学的研究热点包括正常嗓音、艺术嗓音及病理性嗓音的发音特征、影响因素及防护;病理性嗓音的致病因素、病理生理学基础及治疗选择;嗓音功能主、客观评价标准的选择;各类嗓音治疗及嗓音外科方法的探索与评价;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与发音障碍的关系等。

  • 标签: 语音学 语音障碍
  • 简介:骨导听觉装置(bone-conductiondevices,BCDs)目前广泛应用于言语康复领域。本文将BCDs分为传统BCDs,被动驱动BCDs,主动驱动BCDs(穿皮BCDs,经皮BCDs)和口内BCDs等分类,分别阐述其工作原理、适应证及缺陷。由于穿皮BCDs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美观考虑,今后发展方向为经皮BCDs,其挑战在于设备的效能、长期稳固的连接,对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MRI的兼容性。主动驱动经皮BCDs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仍需相关临床研究支持。

  • 标签: 骨导听觉装置 被动驱动骨导助听装置 主动驱动骨导助听装置
  • 简介: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疗效较差。咽鼓管球囊扩术作为新方法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相关解剖生理、手术操作、适应证、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咽鼓管功能评估
  • 简介: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oionOAE)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1].早在1948年Gold即猜测到内耳存在有正反馈作用特性的生物力学过程,以加强基底膜的运动,并认为可能在外耳道记录到这种活动信号.1978年Kemp首次在健康人外耳道记录到由短声刺激诱发的耳声发射信号[2],随后又记录到自发性耳声发射,证实了Gold的假设.

  • 标签: 发射研究进展 耳发射
  • 简介:认识内耳发育需要知道基因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模式和基因产物的功能.在过去十年中听力的研究非常得益于人类和鼠的基因研究.不同的策略已被用来识别内耳中表达的不同基因:包括CochleacDNAlibrary;序列分析小鼠耳蜗候选基因RT-PCR技术;从内耳起源组织细胞微阵列分析;基因敲除技术等.

  • 标签: 内耳发育 基因敲除 技术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脑转移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取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vs26.93%)(P<0.05);12、24个月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vs38.46%,38.46%vs19.23%)(P<0.05)。结论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能有效抑制脑转移瘤生长,提高局部控制率。

  • 标签: 脑转移瘤 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