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外科进行甲状腺手术的1573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573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并调查分析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包括手术时间≥2h(x2=5.857,P<0.05)、手术年龄≥60岁(x2=12.178,P<0.01)、进行连台手术(x2=17.366,P<0.01)、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x2=1553.11,P<0.01)、手术参观人数(x2=61.887,P<0.01)、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x2=1631.964,P<0.01)和伴发其他疾病(x2=94.054,P<0.01)。结论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增强免疫力、减少医源性感染机会、防止耐药菌产生等能够降低甲状腺手术切口感染率。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 简介:甲状腺是人体中发病率最高的内分泌腺体,病种复杂,近年临床上因患甲状腺疾病需要手术的患者呈增多趋势,女性甲状腺肿块患病率大概是男性的4倍,并且多为良性结节[1],据2009年美国报道女性患者中甲状腺癌已经是第6高发恶性肿瘤。

  • 标签: 甲状腺(Thyroid Gland) 外科手术(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瘢痕(Gicatrix)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淋巴管和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淋巴管和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淋巴管及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感染时,鞘注射抗感染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则采用腰大池引流联合鞘注射抗感染治疗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GOS评分、ADL评分及脑积水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和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组的感染控制率、GOS评分和ADL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颅感染患者,采用腰大池引流并鞘注射抗感染治疗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出血术后 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 鞘内注射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长切口皮下修剪术结合负压引流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对56例腋臭患者采用中长切口皮下修剪术结合负压引流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按有效率及并发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112侧有效率100%,治愈率96.5%,3侧切口皮缘延迟愈合,2侧切口皮下血肿形成,随访12个月以上,切口愈合良好,瘢痕软化明显皮肤未见皱缩。结论中长切口皮下修剪术结合负压引流是一种操作可规范、质量可控制、疗效肯定的治疗腋臭术式。

  • 标签: 腋臭 中长切口 皮下修剪术 负压引流
  • 简介:目的探索耳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镜下显露CPA和听道口,显露后组颅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镜观察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颅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听道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桥小脑角手术 内镜辅助 面神经功能 2002年11月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后组颅神经损伤
  • 简介:近年来鼻镜手术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如何做到鼻镜手术既能去除病变又能保持鼻腔鼻窦的正常功能,既保留中鼻甲又能防止术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保持术后中鼻道及鼻窦窦口的通畅引流,仍是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就中鼻甲的生理功能及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作一综述。

  • 标签: 内窥镜检查(Endoscope) 鼻甲(Turbinates)
  • 简介:女,32岁。半年前挖耳时自觉左外耳道新生物,偶有刺痛感,无其他不适。半年来自觉肿物缓慢生长,伴听力下降。入院查体见左外耳道人口1cm处被一直径约0.9cm球形新生物占据,其基底位于外耳道后壁,与外耳道长轴平行,色暗红,

  • 标签: 外耳道后壁 皮内痣 听力下降 入院查体 新生物 刺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资料对下睑缘切口在治疗上颌骨骨折中的优缺点分析总结;方法运用下睑缘切口对上颌骨骨折进行复位,微型钛板固定,从而恢复面部良好外形及功能;结果下睑缘切口患者除1例术后切口感染外,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轻度睑外翻3例,均在半年内自行恢复。患者出院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面部畸形得到改善;结论下睑缘切口是修复面上2/3骨折特别是眶下壁骨折的重要手术入路,规范设计和操作此切口入路能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下睑缘切口 上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入路与颌间牵引联合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颌角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实施经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内固定复位联合术后2周颌间牵引疗法,对照组实施传统口外入路切口复位固定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手术参数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参数及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口内微创切口入路联合颌间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术后并发症少,满足患者对美观及术后功能恢复的要求,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下颌角骨折 口内入路 内固定 颌间牵引 临床疗效
  • 简介:全世界每年新增头颈肿瘤患者约有50万[1,2],台湾男性癌症死亡率中头颈部肿瘤高居第4位。因此,口腔疾病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忽视的焦点。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头颈恶性肿瘤发展模式是由正常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变化成轻度异生(dysplasia).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白斑 口腔 病理学 早期诊断 窄带成像
  • 简介:1手术入路选择经蝶入路到达颅底中线腹侧始干一个世纪以前,当初仅局限于垂体窝的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局部解剖的充分了解,该手术入路现已扩展至蝶鞍以外的区域。

  • 标签: 颅底手术 鼻内镜 分区 路径 入路选择 经蝶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镜下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间,经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确诊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均在全麻鼻镜下后行后鼻孔成形术,成形扩大后鼻孔后放置支撑管。结果术后保留鼻腔支撑管3个月,常规护理下维持支撑管通畅,术后3个月拔除支撑管后坚持生理海水鼻腔冲洗,交替镜下观察及换药。随访至术后1年,15例患儿复查电子鼻咽镜,见后鼻孔无挛缩表现,治疗有效率达100%,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鼻镜下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 标签: 后鼻孔闭锁 先天性 鼻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电磁影像导航在鼻镜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6例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所有病例在美国InstaTrakENTrak3000电磁影像导航系统及国产鼻镜下实施手术。结果:电磁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为10min,平均误差为1mm,

  • 标签: 影像导航系统 鼻内镜外科 手术中 电磁 慢性鼻窦炎 手术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耳镜下以骨蜡为材料行咽鼓管鼓口粘膜下半堵塞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疗效、复发率及其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5例(56侧)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耳镜下手术治疗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后,在耳镜下分离外耳道皮瓣至鼓环,将鼓环连同鼓室粘膜一起分离开,暴露咽鼓管的鼓室口。取骨蜡少许,适形后置人分离开的鼓口粘膜下,至患者耳鸣消失。治愈标准: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耳镜检查鼓膜随呼吸扇动消失,鼓室压力曲线恢复正常;好转标准:患者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耳镜检查呼吸时鼓膜偶有扇动,鼓室压力曲线基本正常;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呼吸时鼓膜扇动仍明显,鼓室压力曲线异常。术后门诊随访半年~9年。结果治愈40例48侧,治愈率85.7%;好转5例8侧(2例单侧,3例双侧),好转率14.3%;无效率0%。同时,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耳镜下以骨蜡为材料行咽鼓管鼓口粘膜下半堵塞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疗效好且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外科手术 耳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营养对胃肠粘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EN组术后24-48h开始经空肠造口管滴注肠营养液百普力共7天。结果患者术前后各时间点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浆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值两组患者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术后第8天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同样存在下降趋势,但是术后第8天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与实验组比较,EN可促进病人的胃肠粘膜功能恢复。

  • 标签: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护理效果,方法临床统计了3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对所有的患者行动静脉瘘护理.分析护理的具体方法、详细操作步骤、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探索瘘的护理、瘘皮肤的护理、瘘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2例患者瘘功能良好,透析质量良好。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护理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协助治疗,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