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验光的目的在于获得清晰的视力,舒适的阅读跟持久的用眼。双眼平衡检查是指在验光时分别测得单眼MPMVA是否支持双眼同时的视觉活动加以检验和调整,最终达到使屈光不正者获得双眼屈光平衡及调节平衡,使屈光不正者真正获得清晰、舒适和持久的视力。双眼平衡的方法包括,棱镜分离法,交替遮盖法,偏振分离法,以及偏振红绿法等。

  • 标签: 棱镜分离法 交替遮盖法 偏振分离法 偏振红绿法 双眼平衡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IgG4关疾病(IgG4-R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3例35眼眼眶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眼眶IgG4-RD患者23例35眼,其中男8例9眼,女15例26眼,年龄28-72(平均52.1)岁。19例30眼来源于泪腺,4例5眼来源于眶内其他部位。以泪腺区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单侧11例,双侧12例。病程1mo-10a,平均27mo。1例1眼6mo后复发。大体: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泪腺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组织学特点:泪腺腺泡、导管组织严重萎缩甚至消失,被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滤泡替代,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35眼IgG4阳性浆细胞均〉50个/HPF,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结论:眼眶IgG4-RD主要发生于泪腺组织,通过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IgG4的表达可明确诊断。IgG4-RD应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

  • 标签: IGG4 IgG4相关疾病 眼眶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双眼及双侧面部肿胀1年多入院。患者自诉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及双侧面部肿胀,局部无发红、压痛,全身无发热、畏寒,无口干、眼干、关节肿痛、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病程期间患者未行任何治疗。

  • 标签: IGG4 相关性 面部肿胀 关节肿痛 口腔溃疡 患者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临床实用的前房深度相对定量测量法,初步确定老年人前房深度的正常参考值。方法:裂隙灯光源外转45°,受检眼直视裂隙光,在6点时钟方向测量六个点的前房深度(ABCDEF),以角膜缘处的角膜厚度(CT值)为1计。A:角巩膜缘黑白交界处;B:A点上移1CT;C:B点上移1CT;D:虹膜最高点;E:瞳孔缘;F:晶状体前极。测量了50~75岁的正常老年人,229例229眼,采用双盲法对22例44眼进行了11次重复性检测。结果:女性组ABCDEF点的前房深度均值分别为0.38,0.58,0.89,2.10,2.65和3.26CT;男性组分别为0.71,1.02,1.43,2.37,2.90,3.41CT。女性组每个点的深度均比男性浅(P〈0.05),越近周边部越显著。结论:前房深度六点对定量测量法可重复性好,实用性强。

  • 标签: 前房深度 相对定量测量法 角膜缘处 角膜厚度
  • 简介: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是典型的多功能酶,主要催化各种化学剂与谷胱甘肽结合。近些年的研究表明,GSTs有抗过氧化引起的白内障作用。GSTs表达水平的高低在白内障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近年来GST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 标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谷胱甘肽 白内障
  • 简介: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是不可逆性盲最主要原因,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1]glaucoma,PACG)是我国最主要的青光眼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PACG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晶状体位置偏前、前房变浅而导致的瞳孔阻滞。此外,周边虹膜肥厚以及睫状体位置前移也是PACG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 标签: 暗室激发试验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致盲眼病 危险因素 PACG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78例(8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月视力提高65只眼,有效率80.24%,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视力提高69只眼,有效率85.1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本组病例的眼压控制率为97.53%。术后六个月68眼形成扁平滤过泡。手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无菌性炎症、前房出血等,经治疗后缓解。讨论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联合手术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固定液 眼球 PAS染色 Davidson固定液
  • 简介:目的:评估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晶状体核硬度芋~郁级的白内障159例159眼,随机分为常规爆破组41例41眼、扭动爆破组63例63眼及扭动持续组55例55眼,分别采用常规爆破、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组术前及术后2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结果:术后2wk,芋级核和郁级核常规爆破组的CDE均明显少于扭动爆破组和扭动持续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常规爆破组明显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爆破模式、扭动爆破模式及扭动持续模式均能有效、安全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视力提高无明显差异,但相比较而言,扭动爆破及扭动持续模式效率更高,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也更好。

  • 标签: 超声乳化摘出术 常规爆破模式 扭动爆破模式 扭动持续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眼压均比术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明显下降,11~22mmHg者17例,其中眼压26mmHg者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 标签: 高眼压 青光眼 白内障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患者实施了小梁切除加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并发症严重,主要是角膜水肿和眼内纤维膜形成;出院时全部病例眼压得到控制,矫正视力≥0.5者4例(40%)。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的联手术应慎重实施。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三联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72例72眼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术后3,18mo平均眼压分别为15.30±2.64mmHg和16.72±2.30mmHg,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眼压控制良好,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 标签: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虚拟再现患者维的解剖结构,通过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技术实现维模型,用于手术前的设计和手术模拟,在重建技术下行眼眶下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过筛选的30例眼眶下壁骨折患者进行计算机维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手术方案。结果:眶下壁骨折患者30例通过计算机维重建后,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手术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计算机导航维重建技术下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术术后重建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眶下壁骨折 计算机三维重建 64层螺旋CT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颈前痛及吞咽困难2d于2013年7月16日来我院急诊。患者2d前曾进食猪蹄,之后出现颈前根部梗阻感,伴咽部不适,喜进流质,易流口水。因患者自幼确诊为“21体综合征”,平日言语表达不清,故家人未能带其及时就医。2d后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食管造影,结果显示:食管上段可见局部钡棉絮存留征象,双侧中下肺野支气管内钡剂存在(图1)。暂给予禁食、禁水、留院观察等处理。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食管造影 患者 钡剂 误吸 吞咽困难
  • 简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术后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并发症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角膜屈光手术,但是LASIK手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屡有报道。因此在行LASIK术前应详细检查周边视网膜,及时处理有潜在危险的眼底并发症,从而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我院眼科对LASIK术前所有患者常规面镜检查眼底,对眼底检查结果做详细记录,对所有视网膜裂孔及严重变性区均予及时处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眼底三面镜 检查结果 准分子 术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Thisisacasepresentationofaverybizarreopenglobetraumawithanteriorsegmentforeignbody-fishinghookstuckinthecorneaandiris.Complicationsduetothiskindofeyetraumamightbeveryhazardousandwithseriousimpactonvisualfunction.Wearerepresentingourapproachandexperienceofthreestepmanagementofthiskindofeyeinjury:first-extracttheforeignbody,closeandreconstructtheeyeball,second-fightinflammation,andthird-restorethevisualfunctionbycataractsurgery.·

  • 标签: eye TRAUMA ANTERIOR SEGMENT foreign body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稳定,皮质类固醇局部抗炎,葡萄膜炎症得到显著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眼压正常,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中并发症有剪除周边虹膜时少量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正常、葡萄膜炎症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控制患眼眼压,减少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视功能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且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开展.

  • 标签: 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白烯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声导抗曲线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急性SOM患儿80例(108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56耳)、对照组38例(52耳)。2组均给予抗生素1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周及黏液促排剂2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烯拮抗剂孟鲁司特,疗程2周,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69.6%)明显高于对照组(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SOM的治疗中加用白烯拮抗剂有助于声导抗曲线的恢复。

  • 标签: 白三烯拮抗剂 分泌性中耳炎 声导抗图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