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主要由Ang-1和Ang-2组成;Tie2(tyrosinekinasethatcontainsimmunoglubin-likeloopsandepidernalgrowthfactor-similardomains2)是其共同受体.Ang-1促使血管成熟,维持血管稳定.Ang-2则拮抗Ang-1的作用,始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Ang/Tie2受体途径起重要作用,抑制Ang/Tie2受体途径可以抑制眼部新生血管形成.

  • 标签: 眼部 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生成素 受体 TIE2 病理性
  • 简介:<正>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好发于上颌骨,而发生于颞骨者甚少见,本科1984年至1998年共收治颌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7例,其中仅1例发生于颞骨,现予报道。病例报告:患者,男17岁。以自幼左耳后肿块渐进增大,加剧2年,左耳聋、耳鸣1年于1994年1月4日入院。耳鸣为低音调,无耳流脓史。查体:全身情况正常,颌面无畸形;左耳后乳突区明显隆起畸形,可触及8cm×6cm半球状骨性肿块,质硬,无压

  • 标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外耳道狭窄 病例报告 耳鸣 骨性 颞骨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以及戴镜屈光矫正对干眼症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门诊随机调查视疲劳的患者,分析其中屈光不正性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视疲劳的患者中调查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再把干眼症合并屈光异常性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戴镜治疗、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治疗3mo,观察干眼症的治疗效果。结果:40岁以上视疲劳的患者中因屈光不正而引起的占42.0%。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显著联系(P〈0.05)。随访3mo,戴镜治疗组干眼症状好转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紧密联系,戴镜矫正治疗屈光异常性视疲劳可以明显改善干眼症状。

  • 标签: 干眼症 屈光不正 视疲劳
  • 简介:1病理性近视1.1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自然病程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异常,高度近视在亚洲近视人群中所占比例为27%-33%,其中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myopia,PM)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据报道,成年人中PM的发病率为1%-3%,PM中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比率为4%-11%[2],其中位于中心凹的占58%,位于旁中心的占32%[3]。

  • 标签: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choroidal 流行病学研究 药物治疗
  • 简介:1概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目前被认为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的一种亚型或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以脉络膜异常分枝状血管网(branchingvascularnetwork,BVN)末端息肉样扩张灶(polyps)为特征的。

  • 标签: 脉络膜血管 息肉样 choroidal MACULAR degeneration branching
  • 简介:<正>[手术程序]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手术途径有经鼻侧、口腔、颈侧和鼻腔4种。由于颈侧途径过于复杂,鼻侧切开术有术后萎缩和瘢痕。软腭切口易留瘘孔的缺点,故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自1957年以后吴学愚借用裂腭修补技术,改进了硬腭部舌形切口方法:1.切口前端距门齿1cm左右,向两侧延伸越过腭大孔之后外方,注意避免损伤腭大动脉。2.将粘膜瓣向后剥离,暴露鼻咽腔,凿去部

  • 标签: 鼻咽血管纤维瘤 鼻咽腔 肿瘤 切除术 手术途径 耳鼻喉科
  • 简介: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4,7,15和30d在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通过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结果:在移植的34眼中出现新生血管的29眼(85%)。新生血管最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为扭曲粗大的血管,末端呈树枝状分支。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4,7,15和30d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5mm^2,18.5±4.0mm^2,14.4±4.3mm^2和6.0±1.8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7±1.9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分别为30.8%±8.7%,65.3%±12.8%.59.4%±14.5%和36.2%±10.9%,总体为48.7%±6.4%。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在第4d时出现,7d时面积达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30d时约降至7d时面积的1/2。

  • 标签: 大鼠 角膜移植 新生血管
  • 简介:目的了解屈光检查在学龄前儿童弱视普查中的临床用途.方法应用日本尼康手提全自动检影仪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瞳孔验光,发现屈光有异常的儿童,再进一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结果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主要以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为主,近视与近视散光较少.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发病率是7.87%,弱视发病率为4.04%,接近全国其他同类报告(3.83%).结论儿童弱视屈光普查优于视力普查,准确性高、效率高.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屈光异常 弱视 散光 诊断 治疗
  • 简介:随着建立在医学科学研究基础上认识的不断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被确认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发展过程中介导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主要原因[1-2]。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包括5个成员:VEGF-A、VEGF-B、VEGF-C、VEGF-D和胎盘生长因子,其中以VEGF-A最为活跃,并与血管生成、新生血管化和血管通透性增强密切相关。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choroidal 医学科学研究 血管通透性 中心凹
  • 简介:<正>本文报告1例鼻腔鼻咽血管纤维瘤用栓塞、硬化疗法控制症状,报告如下:患者,24岁。因左鼻塞出血3个月于1997年12月就诊。检查:左鼻孔外有一花生米大灰白色新生物突出、质软,触之渗血,嗅觉丧失。鼻内窥镜见左鼻咽腔一暗红色新生物,如小核桃大,指诊有渗血、

  • 标签: 鼻咽血管纤维瘤 新生物 硬化疗法 鼻内窥镜 鼻咽腔 嗅觉丧失
  • 简介: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引发玻璃体出血、视网膜下出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从而危害患眼视力。这类病变常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s,RVO)、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等眼底病。当前,药物治疗新生血管(neovscularization,NV)主要是针对NV生成的不同阶段抑制其生长。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用于临床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药物。

  • 标签: 新生血管形成 抗新生血管药物 视网膜 脉络膜
  • 简介: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的作用,寻找与BD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的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的miRNA已经过验证的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进行Realtime-PCR验证。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结论:miRNA的差异性在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 标签: 白塞氏病 微小核糖核酸 自身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下术中情况,总结与疾病发生相关的鼻部解剖变异。结果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相关。结论解剖变异为鼻窦炎的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解剖变异 鼻内镜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误诊原因,以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PCV患者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B超改变情况。结果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5例,误诊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例,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提高对PCV的全面认识,掌握其眼底、FFA、OCT、B超特征性改变,可降低临床误诊率。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误诊 诊断
  • 简介:0引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肘正中静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记录下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以及荧光素在组织中扩散的形态和部位.为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患者对FFA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减少检查的不良影响,保证FFA检查的成功,现将护理指导介绍如下.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护理指导 不良反应 眼底病检查 紧张恐惧心理 荧光素钠
  • 简介:血管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手术易出血,如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极少数尚可恶变[1],故临床处理较棘手.近年随着激光及鼻内窥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鼻腔血管瘤的治疗上显示其优越性.1996年2月~2000年5月,我科采用鼻内窥镜下YAG激光治疗鼻腔血管瘤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鼻内窥镜 YAG激光 鼻腔血管瘤 治疗方法
  • 简介: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因素涉及各种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在角膜新生血管中广泛存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起着主要作用。一种可行的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策略是:通过特异性的中和抗VEGF抗体竞争性的结合VEGF,从而抑制VEGF活性。近年来,利用抗VEGF治疗策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靶向VEGF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证明。因此我们设想,局部应用新的抗VEGF药物,如贝伐单抗、兰尼单抗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恢复角膜透明和视力。

  • 标签: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贝伐单抗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