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本期“出版动态”介绍2012年出版的12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涉及到口腔护理、临床操作、影像诊断、社区保健、自我口腔护理等内容,为口腔医师、护师、技工、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以及非专业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定的阅读参考,适合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阅读。

  • 标签: 出版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 自我口腔护理 临床操作 影像诊断 社区保健
  • 简介:导读:本期介绍近期出版的2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以及2013年5本优秀口腔书籍补编。内容主要聚焦于口腔临床操作技术。学科范围涵盖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医学管理等。其中《中国口腔种植临床精萃》(2013年卷)是由第2届口腔种植病例大奖赛获奖文章结集成册,在修复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出版 口腔种植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医学 口腔临床 口腔内科学
  • 简介:本期“出版动态”将介绍2012年近期出版的9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内容涵盖新学期出版或再版的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同时也囊括了介绍口腔临床医学实用技巧的书籍,此外还介绍了儿童口腔健康的绘本读物,为少年儿童普及口腔知识提供了阅读参考。

  • 标签: 出版 口腔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少年儿童 专业教材 实用技巧
  • 简介:相关研究表明,磁场可以促进细胞成骨作用,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关于其具体机制,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大量学者通过实验试图明确这一机制。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静磁场 成骨作用 机制 成骨细胞
  • 简介:引言尽管有报道认为间质细胞性因子(SDF)-1α/CXCR4存在于牙髓组织中,但关于牙髓干细胞(DPSCs)中该的调控知之甚少。本研究目的就是要搞清炎症或组织缺氧状态对牙髓细胞中的SDF-1α/CXCR4是否有调控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SP刺激原代牙髓细胞

  • 标签: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牙髓细胞 调控作用 人类 SDF-1Α 牙髓组织
  • 简介:目的测量不同类型的特制口腔防护器在加工以后的厚度和模拟咬合负载下的形变。材料和方法10个口腔防护器在同一个牙弓上,分别用以下的材料和方法加工:第一组:ColoredMouthguard,真空下形成(4mm厚);第二组:Proforln,真空下形成(4mm厚);第组:Drufosoft,通过加压薄片成形(3+3mm)。经加工后,在个地方测量厚度:第一磨牙的舌侧尖,第一前磨牙的远中边缘嵴和中切牙的唇面。每一组的韧度,通过带有一个钝探头的Instron测量机器.在第一磨牙的舌侧尖区域上施加一个模拟咬合力来进行测量。而相应的穿透力是使用一个针盘量规进行测量。而不同口腔防护器组的厚度和受力下挠度测量值则通过标准方差分析和假性因果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第1和第2组在磨牙位置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55mm和1.52mm,明显小于第3组相应的厚度(3.48mm),而在切牙唇面的厚度方面,第1组和第2组是相似的,分别为2.05mm和2.06mm,亦明显小于第3组相应位置的厚度(3.29mm)。而第1和第2组的韧度相似,明显高于第3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形成口腔防护器的厚度比加压薄片成形口腔防护器的厚度小,加压薄片成形的口腔防护器的材料厚度足以保护运动员不致遭受外伤。

  • 标签: 口腔防护器 平均厚度 韧度 第一磨牙 测量值 第一前磨牙
  • 简介:目的:研究磁性附着体磁场对口腔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口腔变形链球菌分为12.5mT和120mT强度的磁场加载组以及未加载磁场对照组,厌氧培养20h,从培养后第8h开始,每2h进行活菌计数。结果:12.5mT磁场组变形链球菌活菌数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120mT磁场组细菌活菌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2.5mT磁场对口腔变形链球菌生长无影响,120mT磁场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

  • 标签: 静磁场 变形链球菌 生长 菌落形成单位
  • 简介: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从未停止过关于修复和正畸治疗中进行咬合重建时.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咬合接触的讨论。对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走出这种持续讨论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年青群体和老年群体天然牙列的特征性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并且分析动态咬合接触形式与性别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调查了834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具有天然牙列.并且没有修复体存在。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是20--63岁。在调查对象进行牙诱导的侧方和前伸运动过程中,检查天然牙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结果:结果发现存在以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双侧和单侧的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类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概率相同。但是.一些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率与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侧和单侧尖牙保护耠的出现率出现下降趋势,而组牙功能[牙合]的出现率上升。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的出现率很低.并且没有呈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趋势。结论:双侧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是年青患者的特征性咬合接触形式.而老年患者中组牙功能[牙合]的接触形式更加普遍。当年青患者接受修复和正畸手段的咬合重建时.尖牙保护[牙合]是一种最适合的咬合接触形式,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组牙功能[牙合]则更加适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牙合]型和牙周炎、磨牙症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 尖牙保护验 | 正畸学 出现率 修复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的磁性附着体磁场对成骨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成骨细胞分别进行12.5、125、250mT的磁场加载1、3、5、7d,考马斯亮篮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磁场加载21d后,茜素红S钙染法检测矿化结节并计数。结果磁场加载1d后,各磁场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ALP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磁场加载3d后,125mT和250mT磁场组ALP活性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场加载5、7d后,各磁场组ALP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125mT和250mT磁场组ALP活性高于12.5mT磁场组。磁场加载21d后,各磁场组矿化结节计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磁性附着体磁场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矿化能力。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静磁场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hPDLSCs)和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的表型及生长特性,为深入研究这两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获得原代人牙周膜细胞和牙髓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对两者克隆化培养、分离纯化得到hPDLSCs和hDP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并绘制两者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比较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colonyformationratio,CFR)。结果:hPDLSCs和hDPSCs镜下形态相似,生长曲线均呈"S"形,牙周膜细胞中STRO-1表达hPDLSCs阳性率为15.88±0.48%,牙髓细胞中STRO-1表达hDPSCs阳性率为11.86±0.4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表面标志物STRO-1、CD29、CD44、CD90、CD73和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其中STRO-1、CD29、CD90、CD73、CD105及CD166百分率达90%以上,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hDPSCs的集落形成率(4.31±0.08%)显著高于hPDLSCs的集落形成率(2.68±0.06%)(P〈0.05)。结论:hPDLSCs和hDPSCs细胞的形态相似,均高表达MSCs表面特异性标志物,hDPSCs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hPDLSCs,说明hDPSC自我更新能力较hPDLSCs强,可为深入研究这两种干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人牙髓干细胞 表型
  • 简介:目的评价纯铌(Nb)金属在DL-α磷酸甘油与醋酸钙阳极氧化处理后的表面特性。方法所有Nb试件在模拟体液(SBF)沉浸30d。用扫描电镜观察膜层的表面形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层的电子结合能元素分布。结果Nb试件电镜观察结果,阳极氧化处理的表面呈现多孔重叠的微孔,阳极氧化及300℃高温蒸汽压下2h热处理,SBF沉积后的表面呈现微细的结晶,其微孔逐渐减少。XPS分析所有Nb试样上观察Nb、Ca、C、O谱及微量的P谱。结论阳极氧化及热处理可诱导Nb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层,提高其生物活性。

  • 标签: 水热处理 模拟体液 阳极氧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简介:根管治疗效果与根管封闭剂密切相关,而在充填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根管封闭剂超充填的情况。商品化的根管封闭剂种类众多,iRootSP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性和抗菌性而逐渐被重视,其超充是否会影响患牙的预后也引起了关注。本文总结了iRootSP理化及生物学性能,以及根管封闭剂超充填的研究进展,结合随访病例分析iRootSP超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根管充填材料 根管充填 预后 iRoot SP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实验大鼠再植牙牙根吸收及愈合过程,辅助临床治疗及预防再植牙牙根吸收。方法:30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再植,每只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脱位牙齿即刻再植,对侧同名牙则于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再植回牙槽窝。分别于术后1、3、7、14、21d处死,分离上颌骨,拍摄x线片,应用IPP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周透影面积。标本脱钙后制作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牙根尖周透影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干燥组表现尤其明显;组织学上表现为初期炎症反应较明显,随着炎症发展,牙根表面吸收陷窝逐渐增多、增大,后期即刻组牙髓及牙周膜修复反应明显,干燥组牙槽骨修复反应强烈,牙根、牙周膜逐渐被类骨质样组织替代。结论:再植牙初期以炎症反应为主,后期主要表现为修复反应,即刻与延迟再植导致牙周膜细胞活性不同决定了再植牙根吸收的进展。

  • 标签: 牙再植 牙根吸收
  • 简介:目的:将转染bF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珊瑚骨复合培养,观察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方法:穿刺抽取新西兰大白兔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出的BMSCs进行纯化,利用脂质体转染bFGF—pcDNA3到BMSCs。取生长良好的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和未转染的BMSCs,分别接种于不同珊瑚表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珊瑚支架上BMSCs的生长状况:采用MTT法观察细胞一支架复合培养的BMSCs增殖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复合培养的BMSCs贴附在珊瑚上,并在材料上完全铺展,形态多样,细胞跨越微孔表面或向孔内长人,部分区域有细胞外基质形成。MTT法检测显示,细胞-支架复合培养转染组与复合培养未转染组的BMSCs增殖状况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培养转染组,BMSCs生长增殖强于未转染组。而复合培养的转染组与单纯培养转染组BMSCs增殖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较未转染组好,珊瑚人工骨可以作为BMSCs支架材料,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珊瑚人工骨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在穿颧种植手术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一例上颌骨重度萎缩的48岁男性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进行双侧穿颧种植体植入,结合前牙倾斜植入两枚植体。术后6月完成最终修复。结果:该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观察3年,各个植体均未见明显骨吸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系统能够有效规避穿颧种植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颧种植体 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 上颌骨萎缩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体外长期传代扩增后形态表型、增殖及分化特性的变化。方法:分别以双酶消化及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s;细胞传至18代(P18),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干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的变化,全面评测连续传代对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双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高效分离获得大量hUCMSCs,细胞稳定传代并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早期细胞多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至P18时呈多角不定型且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加明显。传代至P18后,hUC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至60h以上,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且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形成降低,克隆集落减小。hUCMSCs可表达且不因持续传代丢失间充质干细胞标记,但仅早期传代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Oct-4及SSEA-4。特异性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8hUCMSCs的成脂肪、成软骨及成骨诱导分化能力较早期传代细胞减弱。结论:hUCMSCs是具备高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外长期传代扩增的hUCMSCs呈现一定的复制性衰老趋势,但不会丢失干性,可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并保持分化活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传代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电解液不同Ca、P浓度对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方法:根据电解液中Ca、P浓度的不同,将纯钛试件分成A、B和C共3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制备纯钛表面氧化膜,D组作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氧化膜的表面及横断面形貌,用X射线能谱仪(EDS)检测氧化膜的元素成分,用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氧化膜的晶相结构。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A组膜层厚度为5μm,B和C组膜层厚度为10μm。高Ca、P浓度组微弧氧化膜的Ca、P含量高于低Ca、P浓度组(P〈0.05、P〈0.01)。微弧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金红石、锐钛矿和羟基磷灰石。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形成含羟基磷灰石的多孔氧化膜,氧化膜的Ca、P含量与电解液的Ca、P含量有关。

  • 标签: 微弧氧化 表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