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具有分辨率高、辐射剂量低等优点。CB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口腔种植术前评估、方案设计及种植手术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锥形束CT 种植术 骨密度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用于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下腺涎石病患者26例,进行下颌横断(拾)片、颌下腺侧位片和CBCT检查并定位涎石位置,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或颌下腺切除术.结果4例为多发涎石,22例为单发涎石.8例涎石位于导管口,6例位于前磨牙区,5例位于磨牙区,3例位于腺门部,4例位于颌下腺内.涎石最大直径12mm,最小直径5mm,平均8.4mm.距下颌骨内侧缘的平均距离为(8.5±2.7)mm.有3例在下颌横断骆片和颌下腺侧位片中未显影而在CBCT中显影.19例行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7例行颌下腺切除术.结论CBCT可作为诊断颌下腺涎石病的常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一些涎石较小、钙化不全病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涎石病
  • 简介: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关节之一,其位置深在,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加以研究.传统的二维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影像重叠及失真,影响其准确性,而锥形束CT克服了这些缺点,能够在三维方向上对颞下颌关节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及病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断治疗老年钙化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0例老年患者的108个钙化根管作为研究对象,均因传统根管治疗不能成功疏通根管,应用CBCT技术检查判断根管口的位置,根管走向及位置,再应用显微超声技术去除髓腔内及根管内钙化组织,探查并疏通根管,统计根管疏通成功率。结果:108个钙化根管中,95个根管成功疏通,成功率87.9%,根颈1/3钙化根管疏通率98.5%,根中1/3钙化根管疏通率80.0%,根尖1/3钙化根管疏通率53.8%。结论:锥形束CT与显微超声技术联合使用,对疏通钙化根管具有明显效果,为老年钙化根管提供了有效的诊治方法。

  • 标签: 锥形束CT 显微超声技术 老年 钙化根管
  • 简介:牙缺失是口腔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口腔种植义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牙缺失的主要修复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伴随着口腔种植的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神经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甚至出现在曾被认为较安全的区域—下颌骨前部。因此,种植术前获取精确的解剖信息是必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进步,锥形束CT可以实现口腔精细结构的三维重建。本文就锥形束CT在种植术前对下牙槽神经前袢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种植 下牙槽神经前袢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13'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埋伏牙 锥形束CT 全景断层摄影 三维成像
  • 简介:近年来,为减少正畸患者的射线暴露并出于对放射安全的考量,正畸医生已经逐渐运用颈椎骨代替手腕骨作为判断骨龄的参考依据。随着锥形束CT在口腔正畸学中的运用,利用锥形束CT检测颈椎骨龄逐步得到应用。本文就基于锥形束CT数据重建颈椎二维图像的矢状面与水平面断层图像分析方法、基于锥形束CT数据重建颈椎三维图像的椎体体积与骨密度分析方法、基于颈椎的锥形束CT数据判断骨龄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骨龄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曲面体层片对正畸患者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进行研究。方法筛查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共纳入480例同日拍摄曲面体层片与CBCT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和评估曲面体层片及CBCT图像中上颌窦异常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曲面体层与CBCT对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46.32,P=0.000)。在纳入的480例、960侧上颌窦CBCT图像中,40.8%有上颌窦异常。其中,潴留性囊肿的检出率最高(18.2%),其次为黏膜增厚(15.1%)。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98,P=0.000)。青少年组与成年人组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2)。结论对于上颌窦异常情况,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曲面体层片。在正畸人群中上颌窦异常较为常见,且以潴留性囊肿最为多见,患者的性别对上颌窦异常有影响,而年龄对上颌窦异常无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上颌窦异常 锥形束CT 曲面体层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处理钙化根管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钙化根管患牙,采用CBCT扫描,处理所得数据,获得牙体和根管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任意平面图像,确定根管形态、根管钙化段的位置、钙化长度等,在牙科显微镜引导下使用超声器械疏通根管.统计成功率。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根管形态及走向、钙化部位、钙化部分的长度及变化趋势:36例钙化根管中,成功疏通的根管有34例,成功率为94.4%:另有2例为根管全段钙化。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CBCT可直观准确地反映钙化根管的位置,根管形态及走向,为根管治疗提供可靠信息。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是处理钙化根管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根管钙化:锥形束CT 牙科显微镜
  • 简介: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 标签: 锥形束CT 矢状骨面型 腭部 骨质厚度
  • 简介:目的:比较牙颌面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面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面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面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面锥形束CT因其优秀的图像质量,更加适合口腔临床的需要。

  • 标签: 锥形束CT 多层螺旋CT 图像质量
  • 简介:窦型慢性根尖脓肿的窦道口大多数位于患牙根尖部相对应的唇、颊侧或舌、腭侧牙龈表面,但偶尔也可见开口偏离患牙的情况,

  • 标签: 窦型慢性根尖脓肿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颈椎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颈椎骨龄定量分期的常用参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二维的颈椎标志点及相关测量项目,定义基于锥形束CT的41个三维颈椎标志点和91项三维颈椎测量项目.由3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30名正常(牙合)受试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颈椎标志点定点,应用SimPlant软件输出颈椎各测量项目.结果通过对颈椎各测量项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和配对t检验,共筛选出可靠性较高的75项颈椎测量项目.结论高可靠性颈椎标志点和相关测量项目的确定,为进一步确定最具代表性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参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锥形束CT 颈椎 三维测量 可重复性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图像中标志点定位的可靠性,以期为建立基于锥形束CT的三维头影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二维头影测量中常用的39个标志点,4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8例正畸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位,使用SimPlant软件输出每个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计算每个标志点在每个维度的可靠性.结果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的ICC>0.9,7个标志点有一个维度0.8<ICC<0.9,其他两个维度的ICC>0.9.结论本项研究测量的39个标志点中,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可靠性高,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点来进行三维头影测量.

  • 标签: 锥形束CT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靠性
  • 简介:在本回顾性分析中,称为“冰淇淋锥形”技术的拔牙窝或牙槽嵴保存方法被用于11个2型拔牙窝拔牙位点。2型拔牙窝的定义为唇/颊侧软组织存在伴有颊侧骨板部分或完全缺失。所有牙齿在拔除时为防止损伤未使用翻瓣术。将一个可吸收胶原膜做成冰淇淋锥形的置于拔牙窝.并植入人冻干同种异体移植骨。用精确度为001mm的电子卡尺测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模型,并用丙烯酸模板、三维数字扫描仪以及CBCT扫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以计算颊舌径变化。拔牙窝保存术后6个月安放种植体,均达到初始稳定性,其最小转矩为35Ncm,平均颊舌径减少1.32mm。拔牙前后牙槽嵴相对愈合的骨移植点.其颊舌径变化的范围为减少0.46~2.25mm.平均1.28mm(CBCT):0.31~2.71mm,平均1.36mm(电子卡尺):0.21~2.80mm,平均1.32mm(三维数字扫描仪)。所有11个种植体稳定且达到了临床骨结合。这种“冰淇淋锥形”技术可以重建缺失的颊侧骨板,使其能够安放种植体;然而.与拔牙前牙槽窝的宽度相比,拔牙后牙槽嵴尺寸减少达1.32mm。

  • 标签: 拔牙窝 颊舌径 冰淇淋 翻瓣术 锥形 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mandibularthirdmolar,IMTM)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根尖片或曲面平展片检查显示下颌管(MC)与IMTM根尖相邻或相重叠的病例55例(60颗牙),行CBCT检查,根据CBCT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判断IMTM周围组织情况,采用涡轮钻分牙拔除IMTM。结果55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结论CBCT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成像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尤其有利于颊舌向位置关系的显示。对于中低位的IMTM应行CBCT检查以避免拔牙过程中损伤相邻组织结构。

  • 标签: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拔除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最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锥形束CT 颏管 种植修复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测量猪下颌骨的方法,即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BCT)进行的线性测量及体外直接测量。材料和方法:通过充填有古塔胶的孔洞来标记出7个下颌骨中的6个骨横截面。使用CT设备扫描下颌骨,随后使用带锯沿着古塔胶标记点进行截面。接下来.使用手持数字卡尺对每一个骨界面进行4次直接测量(DIR),古塔胶标记点作为参考点。随后.使用专门软件来测量相对应的横截面的放射影像(RAD)。一共测量168个位点。分别计算每对RAD和DIR测量值之间的差别[△(RAD-DIR)]。结果:△(RAD-DIR)平均值为-017±053mm(范围为-142~10gmm)。在36%的位点中.CBCT值要高于直接测量值;8%的位点(95%可信区间,38%~122%)表现出+O,5mm及+1mm的误差.18%的位点(95%可信区间.-02%~3.9%)表现出超过+1mm的误差。结论:CBCT和直接测量值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然而,有相当大比例位点的误差至少高出05mm.这表明当使用CBCT来设计手术方案,例如E:I腔种植治疗时,必须预留出安全余量。

  • 标签: 精确度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种植牙 尺寸测量 体外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