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解褐煤基材料土壤复合体铅形态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有机材料后,水稳性复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复合体中分布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性复合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 标签: 褐煤基改良剂 土壤修复 铅形态 胶散复合体 石灰性土壤
  • 简介:低丘红壤开发利用中,通过复合农林业技术达到植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发展当地经济植物促进畜牧业发展,探索低丘红壤开发利用新模式,科学舍理地开发红壤资源,实现开发中保护。经过2年试验表明:选择适宜植物种类对于有效地发挥生物措施与复合农林技术功效是极其重要,各试验植被覆盖度分别是湿地松18%,茶叶23%,柑橘34.6%;覆盖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柑橘〉茶叶〉湿地松;低丘红壤开发第1年土壤侵蚀量般都超过土壤允许侵蚀量500t/km^2.a,第2年就减小到350t/km^2.a左右,各类型土壤平均侵蚀量次序为柑橘〉湿地松〉茶叶;各处理平均N素流失量为湿地松138.8kg/km^2,茶叶450.1kg/km^2,柑橘182.4kg/km^2;N素流失大小顺序为茶叶〉柑柑橘〉湿地松。试验区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侵蚀逐步升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粉粒、土壤团聚体、土壤pH、土壤盐饱和度、土壤盐交换量均相应降低,而土壤交换性酸对应增加。验证了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壤结构、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变差结果。

  • 标签: 低丘红壤 生物措施 复合农林业 综合开发
  • 简介: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桉树-牧草、桉树-农作物和桉树-药材3种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位观测,筛选出水土保持效益好复合经营模式,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间作牧草、农作物和药材后,地表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1.07%~31.02%、33.91%~38.71%和1.51%~67.12%;土壤侵蚀量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但种植2年后,桉树3种复合经营模式均未产生土壤侵蚀;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降幅最明显,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种植模式。

  • 标签: 桉树 复合经营模式 径流量 侵蚀量
  • 简介: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是种普遍现象,但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中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研究较少。本文以设置在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绿篱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径流小区尺度探讨了不同措施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影响。结果表明,绿篱种植可降低O.2~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有机肥与绿篱+无机肥措施可降低〈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覆盖措施能降低0.2—0.002mm粒级团聚体空间变异。绿篱种植可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养分空间变异。施肥措施系统内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影响不同,绿篱+有机肥措施增大了全磷、速效磷空间变异,绿篱+无机肥措施增大了速效钾空间变异。

  • 标签: 等高绿篱 空间变异 复合系统 土壤性质
  • 简介: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部分。区域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东南界;区域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时间上交错,空间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预计未来十到几十年,复合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趋势,但局部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生态需求与农户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
  • 简介:分析施工区渣土容重基础,用微型剪力仪其抗剪强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①弃渣堆积平台和运渣道路渣土容重〉开挖边坡〉弃渣堆积边坡,其均值分别为1.85g/cm^3、1.45g/cm^3和1.05g/cm^3,说明运渣道路经不断碾压,渣土密实,弃渣边坡自然堆积渣土,疏松多孔。②随着堆积年限不同,弃渣边坡抗剪强度大小有显著差异,堆积3年弃渣其抗剪强度〉2年弃渣〉1年弃渣;同坡面不同堆积部位弃渣,其渣土抗剪强度呈坡〈坡中〈坡下趋势。③渣土堆放时间越长,植被恢复程度越好,渣土抗剪强度就越大。④施工区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原生土壤抗剪强度大小依次为:高山松林〉灌木丛和草地〉乔灌木混交林,分别为当年堆渣坡面的9.25、8.75、8.75和6.50倍,也是弃渣平均抗剪强度1.68倍。

  • 标签: 吉沙水电站 施工区 渣土容重 渣土抗剪强度
  • 简介:通过原位进行控制、低氮和氮(0,60,240kg/(hm^2·a))3个氮添加处理,采用挖壕沟法区分自养呼吸,研究板栗林土壤不同组分呼吸氮添加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氮添加处理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2)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别为(3.47±0.09)、(2.26±0.10)和(1.21±0.16)μmol/(m^2·s),土壤不同组分呼吸氮添加处理有不同响应,低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不同组分呼吸(P<0.05),氮添加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异养呼吸(P<0.01),而对自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3)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Q10值分别为2.44、1.93和4.10,氮添加处理可显著降低自养呼吸Q10值(P<0.05),而对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

  • 标签: 板栗林 氮添加 土壤呼吸 土壤不同组分呼吸 Q10值
  • 简介:边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364次降雨径流与土壤流失量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0%以上。该项研究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报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江苏北部 花岗片麻岩区 土壤侵蚀 USLE模型 试验研究
  • 简介: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基础,针对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功能、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以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了2020年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和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对策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侵蚀模型 关键技术 环境效应 中国 中国
  • 简介:针对沿海花岗岩侵蚀地造林树种匮乏局面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现状,开展引进相思类树种造林试验。重点调查了不同相思树种沿海花岗岩侵蚀地上生长量和改良土壤效应,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沿海花岗岩侵蚀地选择相思类树种造林能起到很好水土保持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造林地土壤条件,提高林地肥力。引进相思类树种中以灰木相思造林成效最好,纹荚相思次之,最后是卷荚相思。本研究为今后闽东沿海花岗岩侵蚀地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沿海 侵蚀地 相思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长汀县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述评悬线式、针头式、管网式、喷头式4种降雨模拟器特性及其应用现状与前景。悬线式和针头式降雨模拟器具有降雨强度下限低、均匀性好等优点,但在模拟降雨时,控制面积小,雨滴粒径偏大而且单,所以应用渐少。管网式与喷头式降雨模拟器所产生雨滴粒径与能量分布与天然降雨更为接近,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试验研究中。目前,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化降雨模拟大厅不断涌现,同时根据雨滴发生基本原理搭建手控、简易降雨模拟器仍有其强大生命力。

  • 标签: 降雨模拟器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 简介:应用样木资料,采用多方程分析对比法建立胸径与地径与地径相关数学模型,所建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预估效果理想,从而为通过地径测定,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测定湿地松人工林被伐木材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湿地松 地径 胸径 树高 模型
  • 简介:生物结皮是目前防沙治沙种重要措施。通过国内外生物结皮研究回顾,简要总结了生物结皮荒漠地区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影响。生物结皮其下层土壤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等方面。生物结皮具有明显养分、盐分和细粒物质聚集作用,对表层土壤发育有积极意义。生物结皮下部土壤细粒增加,提高了土壤吸湿性和持水性,但对降雨入渗影响尚无定论。在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其与维管植物萌发和定居间关系也存在几种不同观点。对生物结皮研究是目前防沙治沙研究个重要领域,其荒漠地区土壤植被某些方面的影响目前并未形成结论,其形成机制、生物组成、演替规律、后续植物定居影响等,均是需要进步深入研究科学问题。

  • 标签: 荒漠地区 生物结皮 植物 土壤
  • 简介:为给修建土壤固化剂集流面的施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密度和含水率影响固化土强度规律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固化土强度影响大于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大,固化土强度呈直线上升;密度下含水率最优含水率80%±5%范围内时,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尽可能增加固化土密度,压实度控制至少超过0.94;混合含水率控制最优含水率80%~90%之间。

  • 标签: 土壤固化剂 固化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集流面 含水率 土壤密度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径流量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与I10相关性最高,锥栗林土壤流失量与I30和I60相关性最好,柑橘园土壤流失量与I30相关性最好,而杉木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和柑橘园径流量与I60和I30相关性较好,杉木林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与Iave相关性均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区土壤孔隙状况、团聚度、抗蚀性、入渗速率均得到定程度提高,土壤分散率降低,土壤排水能力和通气度也有所提高。不同措施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总体趋势是:草灌乔措施〉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最好。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土壤性质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采用盆栽法安排试验,充分供水条件下,用不同叶面肥刺槐进行处理,使用LI-6200便携式光合仪、美制LI-1600稳态气孔计分别测定刺槐苗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水分生理指标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不同叶面肥处理下,刺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而且,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刺槐水分利用效率8:00左右最大,14:00点达到天中最低水平。②方差分析表明:3号叶面肥处理过刺槐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清水对照刺槐水分利用效率最小。

  • 标签: 叶面肥 刺槐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