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去云南攀枝花旅游,第一次在餐桌上邂逅辣美食便喜欢上了它。辣树,也叫鼓槌树、象腿树,是热带落叶乔木,属新一代高营养、高经济农作物。辣树生长速度特别快,

  • 标签: 辣木 黄金 素食 落叶乔木 生长速度 攀枝花
  • 简介:自然界中有多种微生物可产生不同来源的聚糖酶,它们具有非常广泛的使用价值和巨大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聚糖酶在造纸、食品和饲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标签: 木聚糖酶 应用 微生物
  • 简介:对黑曲霉HYA47固体发酵产聚糖酶的产酶条件进行探讨。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试验范围内培养基的组成为玉米芯7g,麸皮3g,(NH4)2SO4添加量1.00%,NaNO3添加量3.0%,培养基为含水量1.5mL/g干基,初始pH值5.5;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106个/g干基,34℃发酵72h。在此条件下,聚糖酶活力可达354.02U/g。

  • 标签: 木聚糖酶 培养条件优化 玉米芯
  • 简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低聚糖添加量、南瓜蓉添加量、牛奶面粉添加量、鸡蛋清添加量对蛋糕品质的影响,得到了添加低聚糖生产南瓜蛋糕的工艺参数和最佳配方。

  • 标签: 低聚木糖 南瓜 蛋糕
  • 简介: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用超声处理结合蒸煮法制备聚糖,分别研究了不同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蒸煮时间、蒸煮温度对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SA)对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超声时间20min,蒸煮温度100℃,蒸煮时间2h。在此条件下木聚糖的提取率为59.87%。

  • 标签: 超声 蒸煮 木聚糖 提取
  • 简介:低聚糖是一种较好的功能性低聚糖类,工业应用范围广泛。综述了用木质纤维材料制取低聚糖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低聚糖的理化特性以及应用。

  • 标签: 低聚木糖 酶法 化学法 应用
  • 简介:研究了提取试剂、液料比、时间、温度和提取次数对芝麻饼中芝麻木脂素提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液料比为8-1,温度为55℃,时间为7h,提取试剂为体积分数90%的乙醇。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芝麻饼中芝麻木脂素的得率为1.52%。采用Rancimat法测定芝麻木脂素的抗氧化性能,结果为在猪油体系中芝麻木脂素的抗氧化能力较弱。

  • 标签: 芝麻饼 芝麻木脂素 抗氧化性
  • 简介:利用水解圈法和摇瓶发酵法进行初筛和复筛,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产聚糖酶且酶活力较高的菌株TA8,并初步研究了其粗酶液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TA8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pH值为7.0,反应时间为80min。

  • 标签: 木聚糖酶 筛选 菌株 酶学特性
  • 简介: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解决就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职生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高职生 心理调适 培养 研究
  • 简介:课程教学在研究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介绍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中,“植物蛋白工艺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必要性,并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措施等进行探讨,以满足社会迅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推动研究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

  • 标签: 植物蛋白工艺学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措施
  • 简介:围绕如何切实提高现代食品科学技术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的培养水平及创新能力,分别从教师讨论式授课、研究上课及讲评、研究生出试卷、研究写综述、考试5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具体的创新措施和建议。

  • 标签: 课程教学法 研究生教育 培养水平
  • 简介:以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培养方案为例,介绍中美食品科学专业研究教育的异同,就研究招生制度、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科研工作以及淘汰和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

  • 标签: 研究生教育 食品科学 比较研究
  • 简介: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框架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别从选题、导师制度、时间安排和评审标准等方面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改革。

  • 标签: CDIO 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
  • 简介:结合学院实际工作,依托吉林大学研究海外优质课程、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政策,结合学院学术年会等方式,加强研究的国际化意识,形成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

  • 标签: 研究生 国际化视野 创新能力 联合培养 实践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