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地下空间大比例尺建模难度较大,少有案例提及.主要难点在于严格按照原始地层开展大比例尺建模,会出现大量的透镜体和螺旋体,给建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6号线地面沉降易发区的试验段研究,共涉及7个站点和6个区间的模型.通过收集整理多方位资料,以横向1:500,纵向1:200比例尺进行大比例建模.选用钻孔537个,剖面299条,格子252个,建模面积为0.6km^2.按照规范对筛选出的钻孔归纳岩性、统一命名,将岩层分为7大类,40层.应用交互拼接建模的方法,将模型分为地质体、地表建筑物两个部分,加入DEM、卫星贴图耦合显示.同时,地层的属性数据也在建模过程中加入到地层属性表中.本次工作解决了透镜体和螺旋体的建模难点,提高了建模精度.

  • 标签: 透镜体 螺旋体 交互拼接 DEM 地下空间 工程地质
  • 简介:为了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探讨研发了基于Skyline的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丰富的土地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提供了直观的场景,可实现量算、规划选址、编辑和分析等功能。相对于传统纸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专题性和专业性,该系统构建的地理场景简洁直观,即使非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判读和识别。国土资源部门可实现基于该系统的虚拟办公,而且便于社会各行业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 标签: 第二次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图 三维应用系统 SKYLINE
  • 简介:随着中国地震局“十五”网络项目的完成,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日常地震监测工作都基于网络数据库系统,而现有的数据显示系统未与数据库系统有效结合。本文结合“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数据库系统,运用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开发了可实时显示地震监测数据信息的软件系统,改变了原有显示系统实时性、可操作性差和无法显示地震数据空间信息及时空变化关系的状况。

  • 标签: 地震监测数据 三维数据可视化 交互式图形界面
  • 简介:井地电位成像是通过套管向井中供电或将电源放在井中,在地表观测电位异常的一项技术,其供电源有线源和点源两种类型。为了研究这两种电源对地下异常体产生的电位异常特征,本文针对不同激励源,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线性方程组求解电位时引入不完全Cholesky共轭梯度(ICCG)迭代方法,分别实现了点源和线源井地电位成像技术的正演。最后,基于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了井地电位成像技术的电阻率反演。设计不同地电模型分别进行正演和反演试算,正演结果表明,供电电源的类型不同,异常体在地表的电位异常特征也不同;反演结果表明,低阻体的反演结果要好于高阻体,点源置于异常体下方时反演的电阻率对异常体边界的识别比线源更加准确。

  • 标签: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 不同激励源 电位特征 正演 电阻率反演
  • 简介:以四川省闽良市某古建舍利塔为研究对象,使用FAROSCENE、Geomagic2013、PhotoshopCS3和3dsMax2012等数据获取和处理软件生成逼真的舍利塔模型,为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物保护和维修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三维激光扫描 古建筑保护 三维重建 GIS
  • 简介:弹性参数在甜点区预测和页岩气的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等效弹性参数随页岩气储层属性的变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研究中我们用x射线CT扫描技术获得了较为精确的页岩样品微观结构图像。从这些图像中,我们可以获得孔隙度和矿物的详细情况,据此,我们构建了数字岩心,并应用有限元法对弹性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间深入考察了子样选取、网格划分、求解器类型以及边界条件等,该方法易于区别不同的矿物及其百分含量。本文重点研究孔隙度和干酪根含量对弹性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孔隙度和干酪根含量对弹性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当孔隙度和干酪根含量增加时,弹性模量降低,且当孔隙度小于0.75%左右、干酪根含量大于3%左右时弹性参数减小速率较缓。因为孔隙度仅仅为4.5%,孔隙中填充油或气对弹性参数的影响甚微。不同岩心样本具有不同的孔隙度和干酪根含量,传统岩石物理实验不仅昂贵而且费时,而数值模拟是基于数字岩心来计算弹性参数,更加经济、方便。本研究证实了将页岩样品的微观结构图像与弹性模量的计算相结合来预测页岩弹性参数的可行性。

  • 标签: 有效弹性参数 龙马溪组页岩 三维数字岩心 有限元数值方法
  • 简介:准南安集海背斜高密度具有炮道密度大、覆盖次数高、地震数据量大等特点,在进行层析法、折射法等初至波基准面静校正应用过程中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初至拾取量大,拾取效率和精度难以同时保证,模型反演运算时间长,达不到地震资料处理时效性要求。为此,针对初至波反演方法中数据量的约简、自动初至拾取精度量化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排列选择和高效初至拾取方法入手,通过大量试验及验证确定了安集海背斜高密度静校正方案,有效解决了高密度、大数据量静校正求解的难题,缩短了静校正的计算周期,为类似高密度区块的静校正计算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作思路和手段。

  • 标签: 高密度 初至拾取 层析反演 静校正 优选
  • 简介:1概况依据2013HYS-040FIN-1合同约定,应芬兰气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萨拉)邀请,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下称高原所)李跃清研究员、赵兴炳高级工程师于2016年1月1927日前往萨拉所在地芬兰赫尔辛基,与萨拉相关业务技术人员一起对合同产品开展了工厂验收测试(FAT:FactoryAcceptanceTest),

  • 标签: 芬兰维萨拉公司 验收测试 工厂 培训 高原气象 合同约定
  • 简介:射流汇聚射孔技术通过引爆一组上中下个射流共面聚焦的射孔弹,上部和下部射孔弹产生的射流以一定角度在地层交汇,穿孔后释放两发射孔弹间的地层应力,而位于中间位置的射孔弹,延迟引爆,穿过地层应力减小的区域,射流由于受这一有利因素的影响,其穿深大于普通射孔穿深,并且个射孔孔道的射孔压实带相互被破坏,提高了射孔孔道的导流面积和导流能力。通过对射流射孔技术的原理、特点进行阐述,提出今后发展方向。现场应用证明,该项技术能够提高注入井的注入效果和采出井的采液强度。

  • 标签: 三射流 射孔原理 汇聚射孔
  • 简介:沉积环境不仅影响岩石的组分和结构,也决定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本文通过对五号桩洼陷沙下亚段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期次划分,利用单井相分析与连井相对比,理清各砂组沉积的动力学机制,明确砂组沉积特征,首次提出沙下晚期为沙段扇角洲迁移性河道沉积,为构造解释和储层描述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沉积特征 沙三下亚段 扇三角洲 多期扇体 五号桩洼陷
  • 简介:自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的报告于2013—2014年先后发表以来,到2022年发表第六次评估报告前,IPCC准备撰写和发布个特别报告,以进一步评估当前的几个热点问题,即:第一个特别报告是有关全球变暖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简称SR1.5);第二个特别报告是有关气候变化、沙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第个特别报告是关于气候变化和海洋与冰冻圈(简称SROCC).以下简述个特别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

  • 标签: IPCC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冰冻圈 陆地生态系统 粮食安全
  • 简介:地震数据中的面波是严重降低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干扰波,它的存在影响了后续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本文根据地震记录中面波与反射波信号形态结构的差异,采用基于二字典形态成分分析方法对面波噪声与反射波进行分离。根据面波信号的低频、低视速度和频散的特性,选择二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作为面波的稀疏表示字典,根据反射波局部相关性较强的特点,选择二局部离散余弦变换作为反射波的稀疏表示字典,构建地震记录在联合二字典下的稀疏表示模型并采用块协调松弛算法进行求解,将地震记录分解为反射波部分和面波部分。对合成地震信号以及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不仅能有效压制强能量的面波干扰,而且还能很好保护反射波信号的波形。

  • 标签: 面波压制 形态成分分析 稀疏表示 二维非抽样离散小波变换 二维局部离散余弦变换
  • 简介:川西海相雷口坡组气藏资源丰富,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埋藏深的特点。面对越来越恶劣的作业工况及复杂的井下条件,针对其测试情况复杂、管柱受力复杂、改造难度大、录取资料难等难点,结合多口井现场案例,通过测试工艺优选、工具改进、管柱优化、降低破裂压力等对策研究,对安全、高效的完成测试,提出合理建议。

  • 标签: 三高 超深 测试 高效 对策
  • 简介:简述了单向角高程测量原理,通过相关项目的应用论述了单向角高程测量的可行性,再利用项目实例,论证了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通过单向角高程测量进行大坝垂直变形监测是成功的。该方法减轻了常规的水准测量或静力水准测量的劳动强度,节约了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可作为后期项目的借鉴。

  • 标签: 单向三角高程 高精度 垂直变形监测
  • 简介:地震正演模拟是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的分析基础,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的评估方法。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可以检验采集设计的合理性、处理和解释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反演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有限差分法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神通地震正演模拟子系统的功能,并以二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模块为例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

  • 标签: 神通正演模拟子系统 声波方程 有限差分法 边界条件
  • 简介:利用CMIP5全球气候模式、RegCM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RegCM4模式对中国东北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和RegCM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5对东北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5预估东北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8.5情景下,东北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4.5情景下,东北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省76个台站夏季逐日气温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NSO-Modoki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异常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其与ENSO-Modok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波动较为明显,在1980年代初与1990年代中后期有明显峰值,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呈下降趋势,但在1990年代初有1次明显上升;(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在东北省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在辽东半岛以及漠河附近有上升趋势,在长白山以北及松江平原以南地区则有下降趋势;(3)前一年冬季发生ElNio-Modoki或春季发生LaNia-Modoki,对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大部地区夏季出现温度异常事件影响较大。其中,前一年冬季发生ElNio-Modoki,当年夏季这些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减少;春季发生LaNia-Modoki,上述地区夏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次会减少,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可能会增多。

  • 标签: 东北三省 极端温度事件 夏季 ENSO-Modoki
  • 简介:对车拐斜坡区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目前存在的认识不统一、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认识不清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利用目前完钻井的录井、测井、岩样的化验资料及地震属性技术,认为叠系百口泉组整体经历了一个气候由干旱到潮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的湖侵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主要发育扇角洲平原、扇角洲前缘、滨浅湖3种亚相,支扇体之间为扇间洼地,向凹陷逐渐过渡为扇角洲前缘,凹陷中心为滨浅湖沉积。扇角洲前缘储集岩孔隙度及渗透率较好,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带。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拐斜坡区 三叠系 百口泉组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