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出现了许多新的粉末冶金技术、快速固结技术,大大提高了超组织结构材料的发展;而通过对实验、中试、生产的技术装备与研制的投入,加快了超组织结构材料的应用步伐和范围.超组织的概念在此得以明确,提出了统一的界定标准,出现了快速凝固和快速固结等粉末冶金新技术.超组织结构材料的产业化,将按照由大到小的晶粒尺寸、由贵重制品到常规块状材料的顺序得到实现.

  • 标签: 组织结构 发展 界定标准 产业化 技术 生产
  • 简介:以改性不饱和聚酯/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UPM/PHBV)为基体,通过正交设计,研究了电纺原液浓度、有机盐的添加量、静电压、挤出速率、接收距离等参数对该共混体系纤维毡静电纺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定的静电成形条件可以调控得到不同直径和不同多分散程度的超纤维。

  • 标签: 改性不饱和聚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 静电纺成形
  • 简介:应用十八胺对钠基膨润土进行了有机插层改性,制得有机膨润土,对影响其性能的插层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3个因素进行了3水平的正交实验和分析,且对有机膨润土进行了XRD、FTIR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在保持硅酸盐基本骨架不变的同时,层间距均大于钠基膨润原土,证明对钠基膨润土的插层改性是有效的;在对膨润土进行有机化插层的因素中,插层剂浓度为最显著因素,反应时间为次显著因素,反应温度影响最小。

  • 标签: 十八胺 正交实验 插层剂浓度 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
  • 简介:在超音速气流粉碎条件下,以Cd(OAc)2·2H2O和Na2S·9H2O为原料,通过低温固相化学反应一步实现超CdS粒子的公斤级合成,采用XRD、激光粒度仪、SEM和TEM等表征产物结构、粒子大小和形貌。结果表明:得到的CdS粒子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近似圆球形,但粒子间团聚现象较明显;初步探讨了该方法制备超CdS的机理。

  • 标签: 超音速气流法 低温固相反应 超细 CDS
  • 简介:以硫酸铜为原料,水合肼为还原剂,采用微波辅助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超铜粉,研究了微波的引入对超细粉体制备的影响,通过XRD、激光粒度分析和TEM表征了粉体的结晶性能、粒度度以及粉体的形貌,研究表明,微波的引入可以明显加速晶化反应的进行,在较短时间内制得的铜纳米晶发育好于传统热处理方式制得的铜纳米晶。

  • 标签: 微波 液相还原 超细铜粉
  • 简介:较系统地综述了目前TiC超细粉(尤其是纳米及亚微米TiC粉)的各种制备方法,对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着重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技术关键和优缺点,最后对超细粉TiC制备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利用化学方法进行混料,结合快速均匀加热进行合成,是未来超TiC粉工业化制备的发展方向。

  • 标签: TIC 超细粉 制备方法
  • 简介:钴粉一般是指平均粒度小于2μm的钴粉。主要综述了超钴粉的制备方法,分析了Umicore公司(上海百洛达公司)、OMG公司、Eurotungstene公司、南京寒锐公司和金昌长庆公司等国内外公司生产的超钴粉产品的性能和应用特点,并展望了超钴粉的发展。

  • 标签: 超细钴粉 制备方法 研究现状
  • 简介:综述了晶粒Ti(C,N)基金属陶瓷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原始粉末粒径、烧结工艺、烧结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几种新的制备方法,指出必须发展新的制备技术,以充分发挥晶粒金属陶瓷的优越

  • 标签: TI(C N)基金属陶瓷 细晶粒 纳米改性
  • 简介:据报道,东丽公司于2013年1月29宣布,开发出了直径为150nm的世界最的纳米纤维。该公司利用基于超微细聚合物流控制的精密复合纺丝技术等,使直径较此前最的300nm直径纤维缩小了一半,可在制造半导体及液晶面板的无尘室内用于空气滤网用途。

  • 标签: 纳米纤维 直径 开发 世界 日本 复合纺丝技术
  • 简介:采用喷雾干燥-氢气还原法制备出W-20wt%Cu超复合粉末,并对由该复合粉末所制得的压坯进行了高温烧结,利用SEM、XRD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粉末的特性和烧结体的组织进行了表征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方法制备的W-20wt%Cu超复合粉末颗粒细小,平均粒径在200nm左右;喷雾干燥后的氧化物复合粉末在还原后产生了新的合金相(Cu0.4W0.6),还原后的复合粉末由Cu0.4W0.6相和Cu相组成,而且两相的晶粒度达到纳米级,其中Cu0.4W0.6相的晶粒约为33nm,Cu相的晶粒约为63nm;复合粉末具有很高的烧结特性,经高温烧结后合金致密度达到98%以上,而且金相组织分布均匀。

  • 标签: 喷雾干燥 钨铜 超细复合粉末 Cu0.4W0.6
  • 简介:据相关媒体报道,由湖北黄石振华化工有限公司和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完成的“新型无机纳米材料项目,近日通过专家评审,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标签: 粉体团聚 湖北 氧化铬 世界 超细 无机纳米材料
  • 简介:为了提高超铜粉分散、均匀及抗氧化性,采用几种化学还原法工艺分别制备了铜粉,通过反应现象探讨了温度、还原剂、添加剂及葡萄糖预还原对铜粉性能的影响,利用SEM、粒度仪对铜粉形貌、粒径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关机理分析,确定了化学还原法制备超铜粉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70℃时,添加分散剂PVP和抗氧化剂BTA,以甲醛-水合肼为复合还原剂,结合葡萄糖预还原法制备的铜粉具有抗氧化性强、粒径分布区间窄、几乎无团聚等优点。此工艺不仅体现了葡萄糖预还原的有利影响,还明显克服了单一还原剂的缺陷,所制铜粉质量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分散性 化学还原 复合还原剂 粒径 分布区间
  • 简介:2011年,卡伊巴(Kaiba)还只有6个星期大时.他突然停止了呼吸,脸色发青。他的父母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很遗憾地发现他的左丁气管有先天性缺陷。此后,病情反复发作,直到2012年的一月,外科医生们在他的肺部植入了一个3D打印的气管,才使他的呼吸遁保持畅通。几年之后,这个人造气管会在体内自行溶解,

  • 标签: 3D打印 气管 外科医生 先天性 呼吸 星期
  • 简介: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Si(111)衬底上生长了AlN外延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在AlN/Si界面处存在非晶层,俄歇电子能谱测试表明Si有很强的扩散,拉曼光谱测试表明存在Si-N键,另外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非晶层中存在Si3N4。研究认为MOCVD高温生长造成Si的大量扩散是非晶层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非晶Si3N4层也将促使AlN层呈岛状生长。

  • 标签: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氮化铝 非晶层
  • 简介:以强碱性阴离子树脂作为沉淀剂,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高纯超的氢氧化镁粉体,就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MgCl2浓度等条件对Mg(OH)2粒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扫描电镜、微机差热天平、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镁溶液浓度为0.1mol/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6h的条件下可制备出形貌规则、分散较好的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平均粒径可达到100nm左右。

  • 标签: 离子交换树脂 高纯超细氢氧化镁 影响因素
  • 简介: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是球形和类球形晶体颗粒,粒径介于21.729~50.553nm之间。研究分析了纳米氧化锌的光吸收能力、光致发光特性和催化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ZnO粒子尺寸越小,紫外吸收越好,光致发光特性越强,表面结构氧空位越大,光催化反应活性越高。初步揭示了纳米氧化锌的催化机制在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以及表面丰富的吸附氧和结构缺陷。

  • 标签: 纳米材料 氧化锌 制备技术 光催化剂 催化特性
  • 简介:以新制备的过氧钨酸和酚醛树脂为原料合成碳化钨(WC)前驱体,分别以H2和Ar为还原及保护气体,原位碳化制备纳米WC粉体。使用FTIR、XRD及SEM对试样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试Pt/W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实现了低温原位碳化制备纯度高的纳米WC粉体,粉体颗粒粒径为15-100nm,颗粒形貌近似球形。WC可与Pt协同作用加强H2的电催化氧化作用,10%Pt/WC(质量分数)展现了较好的催化稳定性和活性,其电流密度可达49.58mA/cm^2。

  • 标签: 纳米碳化钨 燃料电池 Pt—WC电催化剂 循环伏安法
  • 简介:本文内容摘自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发布的《广东省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指南》,该指南可作为印刷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竣工验收及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依据,是提供给各地市环保部门、治理企业以及印刷企业使用的指导技术文件。本文主要摘录了里面关于VOCs治理技术以及评价、建设等相关内容。

  • 标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技术指南 废气治理 印刷行业 广东省 环境影响评价
  • 简介:探讨了用激光衍射法测试经PEG(400)表面改性的超TiO_2粉体粒度的过程中,不同分散介质对经表面改性的超TiO_2粉体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乙醇和六偏磷酸钠溶液(0.1g/ml)为混合分散介质(体积比1:1)时能最佳分散样品,此时的测试结果也最准确地表征了样品的粒度。

  • 标签: 激光衍射法 超细TiO_2 粒度 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