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之年,泾源县委、政府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力促农民增收。2017年县内实施荒山造林政策:政府采购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木,每户不超过1万元,用于荒山造林。危房改造政策:要求将全县所有剩余土坯房年内全部改造完毕,建档立卡贫困户补贴2.5万元,非建档立卡户补贴2.2万元。这两项政策在农村影响巨大,受到农民热烈欢迎。

  • 标签: 惠农政策 农民增收 政府采购 荒山造林 危房改造 贫困户
  • 简介: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人口数量和结构会深刻影响经济的发展似乎都是不争的事实。纵观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人口红利”的贡献必须要大书一笔,而一个地区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更是预测其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第三次生育高潮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已几乎释放殆尽,

  • 标签: 中国经济 人口红利 政策 人口数量 人口结构 发展潜力
  • 简介:中国和印度同为农业大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乎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府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试对中印两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背景、建设实践、问题经验等方面的异同,为两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相互借鉴。

  • 标签: 农村 公共服务体系 比较研究
  • 简介:我国公共部门为我国的整体发展与建设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公共部门的不断发展,激励机制也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采用的方式还相对单一,本文对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做了研究,并提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对策。

  • 标签: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 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广西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1月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八桂学者”李俊清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以广西民族大学校内研究力量为依托,开发和协调区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吸引了谢尚果教授、李珍刚教授、齐爱民教授、黄素心教授、周伟萌副教授等一批校内外专家学者,成立了公共安全政策法规与制度、公共安全监测与预警和应急管理三个研究团队,现有成员15人。中心依托广西“八桂学者”岗位,致力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着眼于广西和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方面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 标签: 中央民族大学 边疆民族地区 安全治理 广西 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
  • 简介:公共支出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工具之一,支出效率反映了支出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基于中国2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公共支出、支出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确定,但支出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并起到公共支出产出效应的门槛作用;东部城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支出效率分别大于0.60、0.68时,公共支出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公共支出 支出效率 经济增长
  • 简介: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和语言状况复杂。1991年独立后,在社会、经济、精神等方面经历了重大危机,社会规范遭到破坏,社会持续动荡,同时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导致激烈冲突、民族分裂、爆发国内战争,与此有关的语言问题日益凸显。追踪乌克兰历届政府实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之走向,其偏激且不符合实际的语言政策与社会政治纠葛在一起是造成乌克兰不稳定的重要诱因之一,它给国家统一和安全带来危害,给世人留下沉痛教训与启示。

  • 标签: 乌克兰 民族构成 语言状况 语言政策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