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大山》一文,该文反映了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

  • 标签: 贾大山 石家庄市 80年代 习近平 副主席 同志
  • 简介:1954年,我先后在湖南省工业厅重工业局和省委工交办公室工作,1957年7月兼任涟钢筹备处主任,1958年3月正式调涟钢工作。1966年,我从涟钢调往湘潭钢铁厂工作,1972年9月又调回涟钢。我在涟钢工作近30年,经历了涟钢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历程。

  • 标签: 涟钢 钢铁联合企业 1954年 办公室工作 重工业 湖南省
  • 简介:一只珍贵的手表60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一只手表。它原本的光亮早已褪去,报时功能也已消失,但它有过发光的岁月,曾经承载着特别的使命。这只表是我曾经的领导、中共重庆市职业青年工作负责人余时亮同志在1949年7月初给我的。它是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见证,也是我永远珍藏的记忆。

  • 标签: 解放前夕 中共地下党 山城 1949年 工作负责人 革命活动
  • 简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6年了。经过36年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对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人们议论纷纷。有人把中国经济社会现在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归结为邓小平设计的错误。这是对邓小平改革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误解或误读。这里,我想重点就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一有一种说法: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出他的老年心态,经济上急于求成,过分强调高速度,只讲快不讲好,给今天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弊端。

  • 标签: 邓小平 误读 改革开放 社会矛盾 经济社会 社会发展
  • 简介:今年是改革开放36周年。36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世界第十五位到2010年上升到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千6百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6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

  • 标签: 南方谈话 纪念邓小平 谈话纪念
  • 简介:1988年1月9日(星期六)晚上,我们安排第二天的经济日报《星期刊》(当时还未改双休日)。当时范敬宜同志是值班总编,我是带班主任。我们看完当天的电视新闻联播就来到夜班编辑室。这天新华社发来的通稿很多,值班编辑孙毅很快就抱来厚厚的一大摞新华社通稿,足有一百多篇,

  • 标签: 范敬宜 稿件 经济日报 新闻联播 编辑室 新华社
  • 简介:2013年10月19日,我来到魏呈贵家,吊唁这位10月16日去世的、享年87岁的老领导。看到老领导慈祥的遗像,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1977年11月下旬,常德地委组织部干部科长易炳珊找我谈话,说组织上调我到地委办公室秘书科工作,给地委副书记魏呈贵当秘书。他交代我一要忠诚敬业,二要勤快做事,三要刻苦学习,尽快进入角色,特别是要学会写领导讲话稿,全心全意为领导搞好服务。

  • 标签: 老干部 领导讲话稿 办公室秘书 刻苦学习 组织部 副书记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的大方向是既反对美帝国主义,也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大力支持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那时,非洲是我国外交的主要阵地。这一时期,是我国对非洲进行无偿经济援助最繁重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等对非援建工程这时正在紧张施工。同一时期,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在非洲激烈争夺势力范围。非洲国家政局异常动荡。在刚果(布),政治派系与矛盾复杂,军事政变频繁发生,在美苏争夺非洲夹缝中的中国大使馆多次经历惊险与紧张的应变奋战。那时我国驻刚果(布)的大使是王雨田,我是三秘、研究室主任。在那个年代,大使参赞,甚至一秘二秘都不懂外语,我们这些懂外语的人工作任务就比较重。

  • 标签: 中国大使馆 刚果 经历 20世纪70年代 美帝国主义 研究室主任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最早在南粤大地上掀起,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从这里开始崛起腾飞,而这一切与邓小平这个世纪伟人的慧眼和厚爱是密不可分的。广东的改革开放经常遇到各种质疑与挑战,却又总能逢凶化吉、不断开拓,迎来新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归功于世纪伟人对南粤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支持,其中隐含着伟人浓浓的“广东情结”

  • 标签: 邓小平 广东 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 世纪伟人 中华民族
  • 简介:作为总设计师,邓小平赋予“改革”一词丰富的内涵,其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著名论断成为改革实践探索前行的“灯塔”。当下,改革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并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重温邓小平的改革观,汲取继续前进的勇气和智慧,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对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最好的纪念。

  • 标签: 改革观 邓小平 诞辰110周年 总设计师 “灯塔” 实践探索
  • 简介:现当代的宁波帮活跃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不乏有政界人士、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领袖和社会名流。邓小平亲自做团结和发动宁波帮工作,把发挥宁波帮的优势,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布局的重要一棋来抓,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指示鼓舞下甬籍人士开展报效桑梓活动,为宁波申报计划单列市不断奔波,积极支持宁波经济建设,推进宁波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团结动员 宁波帮
  • 简介:小平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伟人:他遇事不搞俗套,不绕圈子,实事求是说问题和办事情;严肃认真,不马虎过关,经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外交活动中举止有度、举重若轻的远见卓识和战略运筹……生动有力地表现出邓小平的一贯品德和风范。"不要刚打两个胜仗,就沾沾自喜,握手言欢"邓小平治军一向以严格著称。战争年代打了胜仗,上级开会常常会以握手表示祝贺和褒奖。

  • 标签: 邓小平 批评与自我批评 实事求是 外交活动 战略运筹 远见卓识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和微信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邓小平不准刘伯承生前平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笔者根据材料所得,对这个问题作了一点考证和分析。

  • 标签: 刘伯承 邓小平 平反 生前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就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最有争议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述,概括地说,其主要内容和精神是:从科学体系上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永远不能丢;在继承中发展才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这些论述曾起过重大历史推动作用,在今天仍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完整准确 旗帜 真正“高举”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立足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明确地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入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思路,极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邓小平把制度建设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制度文明 制度建设
  • 简介:小平认为,受社会环境、执政地位、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认识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既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又要立足自己国情。对权力进行制约监督,需要科学配置权力,依靠制度约束,强化各种监督。

  • 标签: 邓小平 权力 制约监督 制度安排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立足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明确地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入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思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邓小平把制度建设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制度自觉 制度自信 制度创新 文明
  • 简介: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以巨大的革命勇气和严谨的求实精神,从思想和理论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从旧的传统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所进行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充满鲜明的时代性,体现深刻的创新性,包含着强烈的现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财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的冲击,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根据毛泽东的批示,1973年2月.邓小平走出江西谪居地回到北京,重新恢复在国务院的工作。1975年,周恩来身体状况日益恶化,邓小平实际主持国务院工作,他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张旗鼓地整顿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这一年,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谬误,进行了短兵相接的近距离较量,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 标签: 邓小平 江西 谪居 “文化大革命” 1975年 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