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朱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继孔子之后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他不但在中国国内,而且在海外,都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朱熹一生著作等身,洋洋大观,共有70多部460多卷编著。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集注》、《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录》等流传于世,不愧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奇葩。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不但自创和注释了许多成语.而且还正确运用成语,成为典范。下面。笔者以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 标签: 朱熹 汉语成语 近思录 正确运用 儒家文化 比喻
  • 简介:<正>在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中,朱熹的法律思想较为丰富,涉及法律起源、德刑关系、人治与法治及立法和司法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他的司法思想。Ⅰ司法是封建法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封建的统治关系和纲常伦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朱熹十分重视司法。他认为,审判者察究案情,辨别真伪,定罪量刑,与当事人关系极大,与维护统治秩序关系极大,所以应当尽心尽力,慎重小心。他说:"狱讼,……其情伪难通,或旁无佐证,各执两说,系人性命处,须吃紧思量,犹恐有误也。"又说:"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 标签: 朱熹 司法实践 司法思想 定罪量刑 封建法制 纲常伦理
  • 简介: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传承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秉承儒家领导思想之大旨,并揉合其他学派之精华,从"发展经济,富国安民"、"德礼为本,政刑为辅"、"正心修身,完善自我"、"擢举贤才,任贤使能"等方面,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领导思想体系.探讨朱熹治国思想必将为我们当今为政施治提供具有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的思想材料.

  • 标签: 朱熹 治国思想 义利 德治 修身 人才
  • 简介: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可分为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两个时期。通过回顾这两个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入世,干预世界事务,并且对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这种“积极入世型”的对外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将是大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将依此作出调整,从而进入全球伙伴主义时期

  • 标签: 美国 对外政策史 地区主义时期 全球主义时期
  • 简介:孔颜乐处是儒家修道所至的最高境界,其重点不在至乐本身,而在由之而出的心中乐地。人们寻找至乐之地,不只是因为现实的苦难需要精神慰藉,更是因为必须化解人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本体论焦虑。宋初儒学复兴之际,普遍开始对孔颜乐处发生了兴趣,这标志着儒家开始有意识地探寻自己的终极精神归宿。朱熹关注的焦点,是儒家的至乐之地如何区别于佛老,如何从无限和永恒的超越体验中不失儒家特有的价值关怀。

  • 标签: 孔颜乐处 至乐 乐地 境界 气象
  • 简介:朱熹是很有趣的人。朱熹有趣的事很多,比如他右脸上长着七颗痣,成北斗星排列;比如他出生前那一刻宅前的"文山"与宅后的"公山"同时烧起森林大火,野火活生生烧出"文公"二字来,后来他谥文公;再比如生下来时他哭个不停,有人告诉他父亲要抱着他出去,到哪个地方他不哭了,就在那儿住下来,他不哭的那地方竟有一口活水塘,他一辈子与活水有缘。此等趣事当然都只是传说,那趣味也就是加工出来的。不过,我说他有趣,不是说这些传说,而是说我读朱熹时的感觉。

  • 标签: 朱熹 森林大火 北斗星 出生前 传说 人欲
  • 简介:在《辞海》“朱熹”词条的析义里,看不出朱熹是尤溪人。但朱熹出生在尤溪的事实已经被学术界认定,并达成共识,同样也引起相关出版部门的重视,读者将会在新修订的2009年《辞海》中,读到这样的解释:(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 标签: 朱熹 《辞海》 出版部门 学术界 福建 读者
  • 简介:朱熹把礼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礼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礼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礼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礼"命题。他认为"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礼绝不是真正之礼。他使礼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礼,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 标签: 儒学 朱熹 礼本体
  • 简介:绍兴十二年(1142)夏秋之交,建安城南紫芝坊的环溪精舍建好了,朱松终于将一家子安顿下来。9月,朱松带着儿子朱熹沿建溪而下,入闽江,直抵福州。此次福州之行,朱熹将结识一位诗酒儒士,成为忘年之交。这位儒士名唤傅自得。福州的那夜,提刑司的东轩,朱松、朱熹、傅自得3位不同年龄段的诗人聚在摇曳的烛光下。

  • 标签: 朱熹 自得 诗人 福州 提刑司
  • 简介: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 标签: 朱熹 中庸章句
  • 简介:朱熹的代表著作《四书集注》完成了儒家的人文信仰的建构。在这部里程碑式的文化巨著中,朱熹表达出了更加强烈的人文意识与浓厚的理性精神。然而,几乎在朱熹进一步强化儒学的理性化、人文化的同时,他的《四书集注》也同时强化了儒学的信仰,从而强化了儒学的宗教功能。可以说,在朱熹的《四书》学与宋儒的思想体系中,人文观念的强化与宗教功能的强化几乎是一体的。

  • 标签: 朱熹 《四书》学 人文信仰 《四书集注》 知识理性 直觉体验
  • 简介:孟子讲"仁民而爱物",讲爱有差等。朱熹把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解读,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差异,又通过其《仁说》讲"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认为此心"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并最终把"爱物"解读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样的解读,不仅具有经典诠释上的新意,而且可以为当今生态危机情况下寻求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提供借鉴。

  • 标签: 朱熹 仁爱 爱物 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
  • 简介: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王庭科教授最近将其20年研究中共党史的学术论文筛选后,集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认真拜读这35篇宏论,笔者深感它们凝聚着王教授的心血,记载了王教授的耕耘,体现了王教授的辛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教授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治学历程和精神。

  • 标签: 王庭科 《中共党史论集》 四川 中国共产党 党史工作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朱熹创立的社仓制度,被南宋和明清政府长期推行,被视为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三种主要类型之一。但在近年来的仓储制度研究中,存在着高估社仓制度作用的倾向。从各种历史资料的梳理中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社仓制度是经由有济世情怀的士大夫提出创意试办,并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认可和倡导才得以推广实施,但因为超越了社会现实而屡屡受挫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与王安石的青苗法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在官僚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信用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全没有形成的条件下,其最终归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 标签: 社仓制度 经济改革 朱熹 黄震 雍正 黄恩彤
  • 简介:“太极”即“性”很可能是张械在与朱熹会于长沙之前就已经提出的观点,并且作为他成熟的思想而始终坚持如一。于此,朱熹却有一前后变化的过程:从前期的认同到后期以“太极”为“理”而反对“太极”为“性”。张、朱二人之间所以最后形成此种差异,与他们对于《易传》和《中庸》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诠释结果亦密切相关。张械继承并推进了胡宏的性本论,从而在这个重要的观点上维护了湖湘性学的学派特色,并与朱熹理学显示出不同。

  • 标签: 太极
  • 简介:王庭科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他的论文集《走自己的路——中共党史论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他在自序中写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我20年来(1980-2000年)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自编论文集。”

  • 标签: 《走自己的路——中共党史论集》 王庭科 中国共产党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