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卢克斯征引加利的观点,将权力视为一种"本质上争议的概念"。豪格检视上述观点后,指出权力是一种"家族相似概念",权力的不同使用方式构成了一个概念家族,不同解释方案之间并非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权力讨论应当是一种正和情境。豪格的批评忽略了对加利的直接考察,通过对卢克斯与加利之间学术关系的考证可发现:一方面,卢克斯的逻辑困境源自对加利的不纯粹继承;另一方面,加利与豪格的分析框架,除去对价值因素的不同认识,并无实质差异。相比较而言,加利的体系更加完整,也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将权力视为"本质上争议的概念"依然是一种更有价值的选择,前提是我们必须重新回归加利的理论。

  • 标签: 权力 本质上争议的概念 本质上可争议的概念 家族相似性概念
  • 简介:通过对三种分配正义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平等主义原则与优先主义原则之间的比较,阐明了优先原则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概念,证成,以及对它的反驳。优先原则最初是为了特别关注过得差的人,并且避免功利主义原则与平等主义原则所遇到的困难而出现的。优先原则关注绝对,并具有一些优势。初步归纳,现在有三种证成优先主义的路径,分别是基于同情的论证;基于基本需要和权利的论证;以及基于可接受的论证。但我们认为优先原则与平等原则在概念、社会政策倾向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区别。并且这种原则无法运用于位置善的分配,与平等主义原则一样,它自身也面临着处境下降的批评。因此,优先性理论还远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

  • 标签: 优先性 优先性主义 平等主义
  • 简介:传统中国虽然有"法治"概念,却没有西方视法律为至尊,并以法律来约束权力的"法治"传统;不仅如此,传统中国社会一元的权力结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还具有典型的"反法治"色彩。因此,只有以现代"公民社会"的多元来打破帝制时代的一元权力结构,并限制天人合一世界观在政治、法律领域的适用,使法律具有"自治",才可能构建中国现代的法治理念。

  • 标签: 法治 一元性权力结构 天人合一
  • 简介:水权概念的厘清是水权制度建设与水权理论研究的前提,我国法学界对水权概念、水权客体以及水权性质等问题争议很大。水权兼具私权、公权双重属性,其客体为水体。取水权为用益物权,不同于水资源所有权与水所有权。目前,《物权法》所确定的取水权是水权最主要的形态。水权具有抽象化定义之前,枚举式的定义比较可取。

  • 标签: 水权 范畴 客体
  • 简介:证据的概念同实体法和诉讼程序紧密相连。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的证据概念论在法结构和思维模式上与各自的实体法律责任构成相同构,分别为三阶层递进式、双层对合式和平面耦合式。在审判庭的组成、庭审的集中与否以及程序主导权的分配等程序因素中,后者对证据概念模式的影响最大,两大法系、苏联以及我国的证据概念模式分别与职权主义、对抗制和超职权主义相对应。应当以证据构成的思维来把握证据的概念。我国应当移植大陆法系的证据概念模式。

  • 标签: 证据的概念 证据的属性 证据的构成
  • 简介:不言而喻,艺术活在时间之中,但自古以来艺术与时间就不是简单的现代的所谓单向关系,而是有着紧密的互动。特别是塞尚之后艺术史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以来,在艺术中力求表达时间,以及时间中本应包含的生命、反思、体验等等诗意的一切,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的艺术探寻。本场主题为"绘画中的时间概念",李木、倪军、孙逊、冯良鸿四位艺术家围绕该话题展开了思考与讨论。

  • 标签: 塞尚 时间概念 表达时间 现代主义时期 现代性 贾柯梅蒂
  • 简介:'民事诉讼行为论'源自大陆法系,我国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欲构建科学的诉讼行为理论体系,就必须从诉讼行为的概念入手。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主要有效果说、要件效果说、主要效果说、预期效果说、广狭义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优劣。相比较而言,广义、狭义说比较合理,广义的诉讼行为包括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的各种具有诉讼法意义的行为,狭义的诉讼行为仅包括法院、当事人和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能够推进诉讼进程的行为。

  • 标签: 民事诉讼行为 概念 辨析
  • 简介:在英语中,"救济"的日常语义是指对疾病或者某种不良事物的治疗或者改善,这使得其很容易被扩展到法律语境之下。在英美法律语境中,"救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救济"主要是指由法律所提供的矫正损害(grievance)的手段。狭义上的"救济"则有四种含义,包括诉讼和诉因、源于不法行为和不公平的权利、法院判决或法院命令以及强制执行法院命令的手段等。"救济"的核心含义是法院判决或法院命令,其本质是一种源于法院发布的命令或者判决的权利,一种区别于既存实体和程序权利的第三类权利。

  • 标签: 救济 英美法 语义分析 法院命令
  • 简介:作为我国时下流行的概念,“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一直未予明确,不利于社会动员机制的法制化。在我国现行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中,仅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使用了“社会动员”这一概念,该语词在我国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基于不同的解读路径,“社会动员”的规范意义可在两个层面得以阐释:其一是以“社会”为动员对象的“社会动员”;其二是以“社会”为动员主体的“社会动员”。从价值和规范层面考量,第二种阐释更具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动员 国防动员 国家动员
  • 简介:法益侵害说并非结果无价值论的附庸,把法益侵害说等价于结果无价值论,其实是混淆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我国当下通行的法益概念是实证主义的法益概念,被理解为"法律保护的利益",它受到规范违反说论者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并未触及真正的问题:过度形式化造成的内涵缺失使其丧失过滤功能;在德日两国,法益概念已经完成或正在经历前实证主义转向,这种前实证主义法益概念具有限制刑法不适当扩张的功能,通过对其主要作用场域的考察,可以初步认为这种视角下的法益概念与本土刑法学术及实务之间具有相当的契合度;前实证主义法益概念优于实证主义法益概念,前实证主义法益侵害说优于规范违反说,因此前实证主义法益概念应被提倡。

  • 标签: 法益侵害说 规范违反说 实证主义法益 前实证主义法益
  • 简介:一提起“实业”或“实体经济”四字,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制造业,这是习惯成自然的刻板成见。比如说互联网,刚开始谁会把它当实体经济,但它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甚至改变着人类的征信系统以及生产方式;传统的先生产后推销的方式多是拍脑袋生产产品,明天能不能卖出去还是未知数。互联网可以变成直接抵达最终消费者的订单式生产,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 标签: 实体经济 反思 概念 订单式生产 最终消费者 生活方式
  • 简介:社会公正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热烈争论的问题。本文认为,公正不是一个描述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念,一种规范性概念,因此,必须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公正作为制度的首要价值,作为一种元规范和价值调节原则,它是自由与平等之间矛盾的暂时解决方式,是自由和平等的合题。公正作为一种标准,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范围,上限是相关各方"都很满意",下限则是"还能接受"。公正概念自身又包含着形式与实质、应然与实然、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之间的张力。

  • 标签: 公正 价值 规范 自由 平等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无疑充分肯定了自由的重要。然而何谓自由?谁之自由?自由是否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不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就不能很好理解自由的价值所在。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针对自由概念进行深入分析。自由概念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包含了几个重要的维度,包括对自主与责任、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政治自由与精神自由等维度的思考与理解。正确地把握西方自由的概念、内涵与精神旨归,对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西方 自由 维度
  • 简介:自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简称"两院两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两院两部《通知》")以来,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2011年修改《刑法》和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对社区矫正的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规定。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全面系统的社区矫正法,而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的概念,就成为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本文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 标签: 社区服刑人员 概念 社区矫正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社会认同作为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群体心理和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对认同和社会认同概念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发现尽管社会认同概念在不同学科背景下有其侧重之处.但依然可以剖析出社会认同概念的本质特征。今后的研究可以立足于社会认同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横向和纵向两种研究维度展开.从而促进社会认同概念的本土化。

  • 标签: 社会认同 本质 研究维度 解析
  • 简介:船舶安全检查作为中国海事主管当局最核心的工作之一,由于海事行政法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对此项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进而造成功能定位的不当。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以中国本土实践为起点,并结合国际法和域外立法进行综合分析。船舶安全检查是中国特有概念,其性质应当定性为行政行为,船旗国监督检查的功能定位应当是“内部监督”与“临检”,在船舶安全检查中对船员实施违法记分当属越权。

  • 标签: 船舶安全检查 船旗国监督检查 港口国监督检查
  • 简介:代表是政治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汉娜.皮特金的经典著作《代表的概念》问世以来,西方很多学者们加入到对代表的本质和内涵的争论中。皮特金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代表分为两个维度、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代表概念的理解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以选区为基础的授权、责任以及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同时,由于边缘少数群体对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代表制的不满,很多学者开始集中关注非地域的群体代表制;但是上述几种研究方式都是以议会为中心来考察代表,无法把握现实中存在着的议会领域之外的代表形式,为了统合现实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代表现象,安德鲁.雷菲尔德试图作出一种一般化代表理论的尝试。为了更好地理解代表,建议应该对代表在不同领域或层次的内涵,做分类处理。这样既能体现出代表内涵的丰富和多层次,又能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领域或层次中的代表,不致于发生领域的混淆或错乱。

  • 标签: 代表 皮特金 标准解释 群体代表制 一般化的代表理论
  • 简介:不真正连带债务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从语用逻辑看,不真正连带债务包括积极意义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和消极意义的不真正连带债务。语用逻辑的不同是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德国和我国境遇不同的原因:德国学者对不真正连带债务概念的态度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我国立法者积极将不真正连带债务用于调整社会关系,确立了法定不真正连带债务类型,同时,不真正连带债务也获得司法实践的广泛认可。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构建兼具多重价值,学者应着力研究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各项法律效力规则,积极促进不真正连带债务从概念到制度的嬗变。

  • 标签: 不真正连带债务 连带债务 单向追偿权 终局责任人
  • 简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创立起到了开启逻辑起点和奠定核心思想的作用。在人们致力于深入挖掘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现代的科学价值以引导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中赋予市民社会的不同内涵做认真的解析。

  • 标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概念 理论 内涵
  • 简介:通过追溯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本文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希特、黑格尔、霍布斯等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了思想梳理,并创造提出马克思异化观的"三层次说":产品机械论、劳动奴役论、主体宰制论,且各论逐次递进,不断深化,展现了马克思异化概念及其社会理论的独特内涵。

  • 标签: 异化 商品拜物教 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