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缺血心肌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缺血心肌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服用芪苈强心胶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3月后的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的实验组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NT-proBNP平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心肌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芪苈强心胶囊 缺血性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缺血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扩张型心肌(DCM)合并缺血卒中(IS)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住院的613例特发性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IS者123例)。总结了特发性DCM患者合并IS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DCM合并I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特发性DCM患者进行1年随访,以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为不良结局,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患者的预后。结果在70例特发性DCM合并IS患者中发现,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者6例(8.6%,6/70)、心源性栓塞亚型者47例(67.1%,47/70)、小动脉闭塞亚型(即腔隙性梗死)者17例(24.3%,17/70)。高血压(OR=1.617,95%CI:1.049~2.491,P=0.029)、高血脂(OR=1.918,95%CI:1.198~3.073,P=0.007)、心房颤动(AF)(OR=1.617,95%CI:1.016~2.572,P=0.04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OR=0.986,95%CI:0.977~0.996,P=0.005)以及心内血栓(OR=6.127,95%CI:3.174~11.827,P<0.001)是特发性DCM合并IS的危险因素。在特发性DCM合并IS患者中,1年的累积生存率(70.7%)(即未发生全因死亡/心脏移植)低于不合并IS者(83.6%,P=0.004),死因主要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合并IS者3例、不合并IS者5例)、顽固性心衰(合并IS者22例、不合并IS者18例)。结论在特发性DCM合并IS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最常见,其次是腔隙性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最少见;高血压、高血脂、AF,更低的eGFR值以及心内血栓是特发性DCM合并IS的危险因素;特发性DCM合并IS的短期预后差,顽固性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因。

  • 标签: 心肌病,扩张型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队列研究
  • 作者: 陈绪军 刘达兴 黄克力 季强 董然 郭惠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6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武汉 43002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遵义 563000,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成都 610072,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血管外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冠脉外科中心,北京 100029,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心肌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心肌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术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心肌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病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心肌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中的患病率及其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7 d内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按照缺血卒中TOAST分型进行病因学分型。采用χ²检验比较心房心肌在不同TOAST分型患者中的患病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隐源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98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男661例,女437例,年龄[M(Q1,Q3)]61(53,68)岁,其中隐源性卒中患者128例(11.7%)。隐源性卒中患者心房心肌患病率[53.5%(46/86)]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38.0%(63/166),P=0.018]和小血管闭塞组[19.4%(37/191),P<0.001],低于心源性栓塞组患者[97.3%(72/7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心肌是隐源性卒中的相关因素(OR=2.945,95%CI:1.766~4.911,P<0.001)。结论心房心肌与隐源性卒中有关,隐源性卒中患者心房心肌的患病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血管闭塞组卒中患者,低于心源性栓塞组患者。

  • 标签: 卒中 心房心肌病 隐源性卒中 N端脑钠肽前体 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尼可地尔在治疗慢性缺血心肌患者心力衰竭的实际临床效果,并对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医院接收的68例慢性缺血心肌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平均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内科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尼可地尔片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实际情况无较大差异,但是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指数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的发生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尼可地片治疗的实际效果极好,并且患者的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尼可地片 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心力衰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HIE)脑损伤的CT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对80例临床确诊为不同程度HIE的新生儿行颅脑CT检查,根据病变累及程度进行CT分级,并动态随访观察预后。结果本组中,轻度HIE26例,中度34例,重度20例;CT表现为脑水肿38例,白质病变10例,颅内出血32例。出院后1个月复查,26例轻度及28例中度HIE颅脑CT检查均恢复正常,6例中度和18例重度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和脑实质内囊腔样改变,其中6例表现为Ⅳ级脑白质软化,4例表现为孔洞脑,另2例重度HIE病情危重,放弃治疗。结论颅脑CT检查是动态观察HIE脑损伤变化过程最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HIE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CT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HIE)是围产期缺氧引起的脑部损害,主要原因是窒息。本文系统的讨论了HIE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标签: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新生儿缺氧缺血(HIE)诊断及临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国产16导脑电图仪描记80例足月HIE患儿生后1周内的EEG变化,并探讨其与患儿病情之间的关系。结果80例HIE患儿4例EEG正常(5%),76例EEG异常(95%),其中,轻度异常56例(70%),重度异常20例(25%),变化程度与HIE临床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EEG可做为HIE急性期观察脑功能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新生儿的病情分度及日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给予吸氧、止惊、降颅压及补液支持、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纳洛酮0.05~0.1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30ml静脉点滴,维持4~6h,疗程5~7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HIE方便、有效、安全,并能明显提高疗效。

  • 标签: 纳洛酮 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目的分析头颅CT脑白质的范围,CT值及脑白质低密度形态改变与新生儿缺氧缺血(HIE)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50例HIE患者进行CT诊断。结果50例HIE患儿轻度、中度、重度的脑白质低密度形态改变发生率28%、93%、100%;50例HIE患儿中18例CT值>18Hu,但均有形态的改变。结论只有综合分析脑白质的范围,程度(CT值)及脑白质形态改变,头颅CT对HIE脑损害的诊断才有价值。

  • 标签: 脑缺氧 脑缺血 新生儿 CT值,脑白质 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HIE)发病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66例诊断为HIE的新生儿发病相关因素、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羊水污染占53%、胎膜早破占44%、脐带绕颈占40%、母亲妊高征及糖尿占30%、母贫血占11%。全部病例中CT检查161例有异常表现,阳性率占97%,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4%,合并脑室出血占17%,羊水三度污染占55%,重度窒息占65%,分析颅内出血的发病因素,其中两种异常因素占62%,早产儿有75%存在脑室内出血。结论羊水污染是HIE发生的首要因素,脑室出血与羊水三度污染及重度窒息关系密切,早产儿易合并脑室出血。要加强围产期预防,对孕妇疾病、胎盘异常、脐带异常及分娩因素有异常,并出现临床症状的新生儿应常规检查头颅CT。

  • 标签: 新生 缺氧缺血性脑病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乌司他汀10万U/次,每天1次,连用3d;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酯20mg,每天1次,静脉点滴,连用14d后,比较两组患儿疗效;2年后进行精神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测定并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患儿精神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乌司他汀治疗中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乌司他汀 缺血缺氧性脑病 治疗 精神发育 运动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脑血管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药学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短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为(5.31±1.68)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共5例(16.7%)患者的长远疗效欠佳;对照组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则为(9.74±2.41)d,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长远疗效较差的患者数量为11例(36.7%)。观察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及长远效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脑血管,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和长远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答复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脑血管属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趋明显,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社会调研结果显示,缺血脑血管的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如何对缺血脑血管进行有效防治,是临床医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我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对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采取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的短程治疗效果及长远疗效均较佳。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