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44年12月10日,美国牙医韦尔斯看到有人在街头进行吸笑气(学名氧化亚氮)表演,受到启发,于是让他的学生吸入一些氧化亚氮,为其拔除了一颗病牙,而患者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疼痛。然而,在另一次使用氧化亚氮做拔牙手术时,由于麻醉深度不足,拔牙时病人痛得大叫不止。

  • 标签: 麻醉剂 发明权 氧化 患者 病人
  • 简介:本文给出了表面活性HLB值的几种计算方法。

  • 标签: HLB值 CMC
  • 简介:摘要以七甲基三硅氧烷和甲基烯丙基聚醚、炔二醇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2种表面活性甲基烯丙基聚醚改性三硅氧烷SE-429和炔二醇醚改性三硅氧烷SE-640。考察了催化种类及用量、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催化选用烯丙基铂配合物、催化用量为0.02%、温度为110~120℃。研究了产物的表面张力、铺展面积、临界胶束浓度(CMC)、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抗水解稳定性。结果表明,这2种三硅氧烷表面活性质量分数为0.1%的水溶液表面张力均小于21mN/m,储存360d后表面张力增幅分别为78.6%和28.2%,低于常规的烯丙基聚醚改性三硅氧烷SE-90(201.5%);SE-429的CMC为40.7mg·L,铺展面积与SE-90接近;SE-640水溶液不形成胶束,表面张力能更快达到平衡。两者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抗水解稳定性。

  • 标签: 三硅氧烷 表面活性剂 低能表面 润湿性能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剧透粘度低、润湿性好、有较好乳化降粘的作用且在低浓度情况下能有效降低表面张力的良好性能,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有大量的应用。但研究发现在油田应用时用量较高,因此探究表面活性的吸附作用对于其在油田的经济有效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吸附 作用机理
  • 简介:表面活性是药品中重要的添加,医药中表面活性荆必须无毒、无刺激、无副作用且不影响药性,它在口服药、注射、外用药中均被广泛应用,可起到润滑、粘合、乳化、增溶、缓释等作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医药 辅料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作为电镀中添加的一种,无论是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在电镀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表面活性除了用于脱脂、除油处理之外,在电镀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表面活性的种类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以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本文论述了它们的结构、性能、特点,并介绍了其在电镀生产中的作用及应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电镀 应用
  • 简介:分别以非离子表面活性的种类、水洗的温度、非离子表面活性的含量、试样与非离子表面活性水溶液的质量比以及换水频率作为影响因素,考察对成孔(尿素)水洗工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AEO-5的水洗效果较好,在水洗温度为60℃,AEO-5水溶液的含量为0.3%,换水频率为1/3h-1,试样与AEO-5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10时,水洗48h后,尿素基本上全部溶出。

  • 标签: 成孔剂 水洗工艺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简介:Gemini表面活性是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它是由两个单链头基普通表面活性通过化学键联接在一起,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应用。本文对其结构特点和性能以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这种表面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 标签: GEMINI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季铵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量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71例,年龄18~70岁,男32例,女3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对照组(C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等速率生理盐水;(2)亚麻醉量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组(ES1组,n=23):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3)亚麻醉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组(ES2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4、48 h内患者氢吗啡酮总消耗量;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5.4±1.0)、(4.5±1.5)、(4.0±0.8)mg,术后48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9.7±2.2)、(9.0±3.0)、(7.7±1.8)mg;与C组相比,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均减少(均P<0.05)。C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23±10)min、(70±12)min、(17±3)h,ES1组分别为(22±4)min、(69±11)min、(14±5)h,ES2组分别为(16±8)min、(58±12)min、(14±3)h;与C组和ES1组相比,ES2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缩短(均P<0.05);与C组相比,ES1组、ES2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缩短(均P<0.05)。3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可显著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促进患者转归。

  • 标签: 镇痛药,阿片类 艾司氯胺酮 胸外科手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丁卡因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支撑喉镜手术患者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M(Q1,Q3)]为51(42,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丁卡因组(n=46):麻醉诱导后在舌根、会厌喉面、声门区喷入1%丁卡因1.5 ml,每点0.5 ml,共两次;对照组(n=46):用生理盐水代替丁卡因。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安静后(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支撑喉镜后1 min(上镜1 min)、支撑喉镜后3 min(上镜3 min)、支撑喉镜后5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指标(包括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MAP分别为(99.4±12.9)、(78.5±8.8)、(79.2±10.2)、(100.6±17.0)、(101.9±14.7)、(100.8±13.9)、(97.4±12.1)、(107.3±16.8)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9.5±11.6)、(80.9±12.8)、(90.5±16.0)、(109.5±20.4)、(108.0±18.9)、(103.7±15.5)、(100.1±13.3)、(114.2±17.3)mmHg;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的MAP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分别为(71.3±10.6)、(66.0±10.1)、(69.5±11.4)、(61.3±14.2)、(69.8±9.8)、(71.0±10.6)、(70.6±11.0)、(78.8±11.6)次/min,对照组分别为(73.1±10.9)、(67.8±9.9)、(79.5±12.9)、(57.1±18.1)、(69.2±12.8)、(71.4±11.7)、(70.7±11.5)、(85.3±13.0)次/min;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拔管后的心率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1.8±3.5)、(11.3±4.6)min,睁眼时间分别为(12.0±3.3)、(11.5±5.0)min,拔管时间分别为(13.2±3.7)、(12.6±4.9)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苏醒期未出现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无喉痉挛发生,无呛咳发生。结论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丁卡因 支撑喉镜 喉显微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生物表面活性是具有典型的两性基团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显著降低表面张力、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对温度、pH和盐度不敏感、低毒性等优点,在石油、食品、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常用的几种物理诱变育种技术在产表活性菌种改良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微生物诱变育种常用的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类辐射,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紫外线、γ射线、低能离子束等,空间诱变育种、激光和微波辐射等物理诱变手段暂未见报道。还对多种因素的复合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确定合适的评价和筛选方法以及重视表面活性品质等设想。

  • 标签: 物理因素 生物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育种 辐射诱变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是一种即使在低浓度状态下也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张力的物质,研究认为,表面活性包括了低浓度状态下能显著改变表面或界面性质,或者与此类似的物质。同时,表面活性是已经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重要物质,具有消毒杀菌、去垢洗涤、增粘起泡等作用。通过对表面活性的掌握,人们得以制造出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和化妆品等生活用品,而工业方面,表面活性也恰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乳液聚合 现代化发展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现场煤层注水效果,针对润湿性较差煤体,提出采用添加表面活性的方法以提高煤体润湿性。以贵州百色集团六龙煤矿煤样为例,根据表面活性种类选出4种有代表性且廉价易得的表面活性,通过测定纯水和添加表面活性的溶液的表面张力及其与煤体的接触角,优选出磺化玻拍酸二辛酷钠盐(快速渗透T)作为最佳表面活性,最佳浓度为0.4%。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煤体润湿性
  • 简介:摘要文中对表面活性的特征与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表面活性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当中的国内外发展,深入的分析了表面活性在土壤修复当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土壤修复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复合污染
  • 简介:以水蓼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5个SDS处理浓度(0mg/L、2mg/L、20mg/L、40mg/L、60mg/L),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SDS处理对水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DS浓度与水蓼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平均生长高度和发芽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发芽势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 标签: 表面活性剂SDS 水蓼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 简介: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分类及常见类型,对其高产微生物的筛选、发酵过程优化、廉价原料的利用以及促产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生物表面活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生物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 发酵 优化
  • 简介: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型表面活性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及其实验效果。首先,介绍了新型表面活性的基本特性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的区别。随后,详细探讨了新型表面活性在洗涤、护肤品、化妆品等多个日化产品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新型表面活性在提高产品稳定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日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表面活性剂 日化产品 洗涤剂
  • 简介:在40℃下,用ε-β"鱼状"相图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烃/脂肪醇/盐水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和增溶能力,测定了亲水-亲油平衡界面膜的组成.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亲油基体积越大、油相碳链越短、醇的碳链越长、NaCl的浓度越高,微乳液的增溶能力越强.

  • 标签: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 ε-β“鱼状”相图 相行为 增溶能力
  • 简介:以醋酸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ZnO,并研究表面活性的种类对纳米ZnO形貌以及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光致发光谱(PL)测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阴离子表面活性,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制备出的纳米ZnO的形貌以及光致发光性能更佳。

  • 标签: 水热法 纳米ZNO 表面活性剂 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