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这幅画名为《全家福》(1911年作,布面油画,143厘米×194厘米),是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1869,1954)的作品[图见封底]。

  • 标签: 《全家福》 马蒂斯 亨利 国画家
  • 简介:亲爱的柴可夫斯基先生:我收到您的邀请不胜荣幸,深表感谢,但是恕我不能接受,因为星期四晚上我将主持一个会议,帮助我们某些阶层的盲人朋友找到有报酬的工作,如果有机会自食其力,他们会很高兴。

  • 标签: 节选 自传 吐温 马克 柴可夫斯基
  • 简介:自传是作者简要叙述自我生平事迹的一种文章样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自传写作的特点是滥觞、构建与演进,唐宋两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正名、创新与发展,元明两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开拓、延伸与彰显,清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弘扬、成熟与超越。自传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当今自传写作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有益借鉴、丰富滋养和充沛源泉。

  • 标签: 自传 自传写作 传记文学 自我身份认同
  • 简介:《警察与赞美诗》(TheCopandtheAnthem)是欧·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现实的悲惨,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这个短篇写的是一个流浪汉,衣食无着,想去监狱度过寒冬,有意犯法,警察却不去抓他。但他听了赞美诗,深受感动,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

  • 标签: 欧·亨利 衣食无着 himself 索贝 REVOLUTION 主人公性格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
  • 简介:《黛丝·米勒》被誉为亨利·詹姆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题材"作品之一,它讲述一个美国姑娘在欧洲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本文通过女主人公黛丝的言谈举止与欧洲人的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分析詹姆斯内心深处隐藏的三大理想,即人权的平等、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完善。

  • 标签: 文化冲突 人权的平等 人类的解放 人性的完善
  • 简介:本文认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美学的贡献超出了通常认为的他在形式和写作上的发现。对詹姆斯来说,叙述形式的问题与将虚构人物当作自主存在者进行再现的伦理问题密不可分。《梅西所知》是为英美文学传统最明确地定义了此任务界限的詹姆斯小说。本文分析了詹姆斯明确的伦理目标,即寻找正确叙述形式以最好地再现一位年轻女孩身份的内在性。詹姆斯美学方案采用的特定用语引起了批评家们的强烈反应:他们因其虚构的这个孩子的叙述命运,或赞美或谴责作者詹姆斯。

  • 标签: 他异性 人物自主性 伦理 亨利·詹姆斯 意识形态 自由人文主义
  • 简介:青年干部个人自传是青年干部介绍自己在阳光下成长的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是有重点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情况的一种重要形式。青年干部个人自传的写作很重要。立魂就是确立个人自传的观点:品德与能力,它是青年干部个人自传写作的第一部曲。立魂必须把握好青年干部个人自传的三个特点。即历史性、真实性、针对性。立魂具有现实和理论双重意义;叙事就是叙述自己成长的过程,包括主要经历、主要事件和组织培养以及思想演变的故事,它是青年干部个人自传写作的第二部曲。叙事要解决好个人自传内容架构和“故事”选择两个问题;集合就是“故事”及其诸多要素的组合、观照和加工,它是青年干部个人自传写作的第三部曲。集合要注意“故事”及其诸多要素的观照和细节加工。立魂、叙事和集合是青年干部个人自传写作的三部曲,每一部曲相对独立,又十分重要;三部曲有机组合在一起,一定能够形成一篇得体的、精美的青年干部个人自传

  • 标签: 应用文 青年干部 个人自传 写作三部曲
  • 简介:《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大师福特的代表作。迄今为止,评论界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巧以及主题方面,忽视了小说标题"好兵"的反讽内涵以及主人公爱德华的军官身份。帝国军官爱德华没有为大英帝国版图冲锋陷阵,而是通过婚外恋在两性关系领域实践帝国主义,但他既无法在家庭内部维持经济和宗教优势,也无力挽救庄园被美国人收购的命运。通过塑造爱德华这一帝国军官形象,福特既批评了世纪之交时的大英帝国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举动,又对大英帝国在帝国内部和国际舞台面临的衰落命运表示出关注。

  • 标签: 福特 《好兵》 军官 帝国 衰落
  • 简介:自传、传记文学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李健孙的家族回忆录《追寻赫本》为例,探讨华裔自传、传记作家关注家族、民族史书写的原因,家族回忆录的书写与少数族裔身份建构之间、历史记忆与族裔认同之间、历史记忆与华裔自传、传记文学之间的关系,历史记忆的书写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特殊性等问题。

  • 标签: 历史记忆 文化记忆 族裔身份 华裔自传 传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