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感知不仅关乎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识,也奠定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相互交往的基础。因而,注重个体的西方文化关注感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尽管感知本身并无独立的历史,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却存在着不同的主导性感知模式。本文力争从历史性角度出发,以跨学科的文化学研究范式为指导,简要梳理古典至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感知话语的嬗变,以探究启蒙时期对感知的理解以及相关文化实践对人的感知和交往方式的重塑。

  • 标签: 感知 认识 再现 技术媒介 人类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有声语言的创作和表现力依赖于对文字作品建立形象思维,也就是对文字的感知力,感知范围越大,感觉阈限就越小越精密,因此,在表达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获得感知,才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 标签: 有声语言 艺术语言 朗读 创作
  • 简介:实验证明,拐前段时长、音高、拐前段音高增幅对垫江方言的两个降调起辨调作用;拐前段和拐后段时长对凹调起辨调作用;拐前段音高增幅对凹调不起辨调作用;阴平调在感知上存在升调和平调等多种变体。在感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声调格局和声调感知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垫江方言 声调 范畴感知
  • 简介:文章在汉语、日语和韩语三种语言的塞音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声学分析和感知同化实验主要探讨了影响跨语言塞音感知同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发声类型、VOT、后接元音起点音高是影响塞音感知同化的三个因素。首先通过对比汉语母语者对韩语和日语塞音的感知同化,发现在跨语言塞音的感知同化中发声类型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其次又通过考察韩语母语者对汉语塞音的感知同化,进一步比较了VOT和元音起点音高的作用,结果发现,VOT对塞音感知的影响大于元音起点音高。

  • 标签: 塞音 感知 发声类型 嗓音起始时间 音高
  • 简介:人生的不少感叹是由后悔组成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起来,总爱说,当年我要是醒悟得早一点,就发大财了:我要是意志坚定一点,也当上英雄了。可能是我们老得太快,觉醒得太迟了,才会留下种种这样的遗憾。我们感叹人人皆可为圣贤,只是相差一点点,但是就是这“一点点”,让人判若云泥,如同宵壤,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

  • 标签: 人生态度 人生哲理 人生观 个人
  • 简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它也是教学难点.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标把握不准,对教材没有吃透,缺乏教学技巧,一节课上得非常吃力,大量的机械记忆让学生苦不堪言.为此,我们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重视在语言环境中呈现汉字,通过充分的阅读感知,把学习过的汉字放回语言环境,整体理解,我们的识字教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回归 感知 识记
  • 简介: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剧本《陌生女孩》(1911)。该剧由霍夫曼斯塔尔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是作者首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女舞蹈家维森塔尔也参与了该剧的构思和创作,因此该作品是在“文学”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启迪下生成的。本文从1900年前后影响甚广的语言怀疑论和作家对新型表达方式的渴望展开论述,着重介绍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reineGebarde)的美学思考,并通过对剧本《陌生女孩》的具体分析,阐释霍夫曼斯塔尔构思的“纯净姿势”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此外,本文还着重剖析了剧中男主角的独特感知模式,他的观看目光表现为主观愿望和想象的外在投射,凸显出该剧与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

  • 标签: 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格蕾特·维森塔尔 哑剧 语言批判 舞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章选取日本国内40名汉语学习者,采用音节听写测试的方式,考察日本学生汉语单韵母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初级水平的日本学生6个单韵母的感知水平是a、u、i、o、e、ü。通过偏误分析,文章认为影响日本学生单韵母感知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汉日元音音值的近似度、音节中声母的难度、音节的意义以及音节的调位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日汉语单韵母教学策略。

  • 标签: 单韵母 感知 偏误 教学策略
  • 简介:以上海话为例讨论吴语全浊塞音声母的感知特点时,我们发现本地人使用不同的音征来感知浊塞音:在前字位置时,后接元音的基频低是塞音声母被判断为浊音的必要条件;在后字位置时,持阻时长短是塞音声母被判断为浊音的首要条件,后接元音的基频低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全浊塞音声母在不同位置声学特征很不一样但均被感知为浊塞音的原因。

  • 标签: 吴语 上海话 全浊塞音声母 感知
  • 简介:在后方法教育理念的启发下进行师生汉语课堂活动感知的对比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学生及教师对课堂活动有效性、趣味性的认识,以及课堂活动有效性和趣味性的关系。定量研究发现,学生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感知存在明显差异:学生认为语言要素的学习和信息输入型课堂活动有效、有趣,愿意参与具有合作性质的口语交际练习;教师则青睐自由型的口语交际类课堂活动。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具有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结合师生访谈内容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后方法 课堂活动 有效性 趣味性 关系
  • 简介:汉语鼻音输出的声学线索表明,音节末尾的鼻音差别经常难以辨认。迄今为止,少有研究探讨汉语第一、二语言学习者的鼻音感知过程差异,即他们在辨认鼻音的过程中程度和方向上有何异同。同时还应考虑语言背景(第一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元音组合(如[i、?、a、y、ua、u?、ia])、语音环境(如音节首还是音节尾)等因素对感知的影响。经过实验统计和分析,由印欧语发展而来的言语学习理论,例如言语学习模式和标志性差异假设在解释汉语鼻音感知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三维交互模型以解释其认知机制。

  • 标签: 汉语鼻音 鼻音融合 感知 交互模型
  • 简介:本文考察俄、中学生对普通话双唇塞音/p/-/p?/的感知情况,结果看到:(1)俄、中两国学生的听感均向送气音倾斜,二者总体差异不大;(2)俄罗斯学生在范畴边界的听感能力比中国学生低,听感边界宽度比中国学生大;(3)对中国学生而言,后接元音舌位的高低与分界点位置、边界宽度呈正相关,与区分峰值呈反相关,但俄罗斯学生的听辨结果相对缺乏规律性。这些研究结果反映出俄学习者对某些音位范畴的分辨虽然与汉语母语者在表面上比较接近,但是其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一直存在并可以在微观上检测到的。

  • 标签: 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普通话 送气/不送气 双唇塞音 感知实验
  • 简介: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口头展示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效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的感知角度出发,了解英语课堂上学生口头展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英语课堂口头展示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证明,课堂口头展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小组合作能力。

  • 标签: 英语课堂教学 口头展示 学生感知
  • 简介:借用以往有关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试图从学生视角探寻大学英语教师感知行为和期待行为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共有来自浙江省四所高校749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有20名大学英语教师和40名学生参加了半结构访谈。研究发现学生期待的大学英语教师行为和他们感知的大学英语教师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师生之间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差异,学生反馈的缺乏以及教师以往英语学习经验的影响。

  • 标签: 角色行为 感知 期待 差异
  • 简介:翻译无法实现绝对的"等值",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的流失。这种信息的流失不单包括语义范围、语义指向方面,还包括源语中的特殊音韵设定以及特有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与纯文本间的比较不同,本文主要以译文受众的感知作为考量基准,通过多译文版本的实例对照,重点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失的类型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从受众感知出发寻求流失信息的补偿方向以及对应措施。

  • 标签: 受众 等效 信息流失 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