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冲冲,本作沖。《说文·水部·沖》:“涌繇也。”段注:“繇、摇,古今字。涌,上涌也;摇,旁摇也。”“《小雅》曰:‘攸革沖沖。’毛云:‘沖沖,垂饰皃’此涌摇之义。”山间冲积的平地也叫沖,也与水流涌摇有关,如平头岭两山之间的张家口有二百三十来亩较平坦的田,也指丘陵地区谷地的水田。由一种地形转为一种地名,最出名的也是大家熟知的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以为地名的虽然前面提到张家口一带的田,但多数集中在南方。当然,

  • 标签: 地名 文化 用字 通名 《小雅》 丘陵地区
  • 简介:"文质"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文质彬彬,质文相副,就像是其向前发展的一条轴心线,各个时代的文学或偏质或偏文置于轴线两端,互相矫枉过正,往返徘徊。文学史上或一方举着复古的旗帜来反对绮靡文风,或一方喧嚣文学放荡而对峙泥古,相持不下。如何写出"文质相符"的好文章?这是《文心雕龙》的为文用心之所在。周甫先生结合文学史界定出中国古典文论中"文"与"质"是不同于"内容"与"形式"的两个概念:"文"是修饰的意思,具有华美的形式;"质"有两个意思,分别指事物内在的素质特点即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和质朴的形式。"文质论"除主要集中在《情采》篇外,其他各篇也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关照。在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中,周先生逐章显志、全面论证了文与质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二者统一互动且又彼此独立。

  • 标签: 文心雕龙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文质观
  • 简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和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许渊教授提出了新世纪的新译论,强调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作者运用阐释学理论、相关史实,和许先生诗歌翻译的实例,论述他的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其在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方面的有效性。

  • 标签: 全球化 主体性 再创造
  • 简介:<正>“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真理定义。韩峰同志以这个定义为前提,进而提出:“由于人们的

  • 标签: 感性真理 永恒真理 真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
  • 简介:《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拥有众多的英文译本。作为其杰出的英译者之一,许渊的译本因其优美的音韵而闻名。以《诗经·国风·卫风·氓》为例,本文通过其原文与许渊译文的对比研究,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分析了许渊冲在遵循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时所采取的相应的翻译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洞悉了许渊的“美学”翻译目的对于其英译过程的指导价值和影响。因此,在不同领域从事翻译的译者也应当具备明确的翻译目的且严格遵守目的论的三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 标签: 《诗经·国风·卫风·氓》 许渊冲 翻译的目的论
  • 简介:云南民歌,汇集了云南20多个民族创造性地艺术活动,成为云南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艺术品种之一。除去云南民歌的音乐性,许渊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可以用来指导其歌词的翻译,包括歌词的音、形和意义。该文通过对云南民歌《猜调》的英译翻译及分析,以期得到更好的译本,达到传播优秀云南民歌的目的。

  • 标签: 云南民歌 《猜调》 “三美”原则 意美 音美 形美
  • 简介:孙绍文本解读论著卷帙浩繁,孙先生自己总结为:从创作论角度解读文本。我们换句更简便的说法,就是解“写”。本文试对孙绍解“写”论作一简要梳理。一、从创作论到解读学解“写”就是揭示创作的奥秘,最早见于孙绍的早期代表作《文学创作论》。该书后记中,孙绍详尽、生动地阐述了他寻找艺术奥秘的心路历程。

  • 标签: 解读文本 创作角度 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 实践 “写”
  • 简介:量词是名词的范畴化装置。""具有"稳固"、"不易动"的内涵意义,此内涵意义与名词"义"、"事"的特征是吻合的。基于这一相似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可以把二者划入同一范畴,并把""用作对"义"、"事"等名词进行范畴化的装置。近代汉语中,能与""组配的名词非常之多,从""的内涵意义出发,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 标签: 内涵意义 形成 组配
  • 简介:铎先生以五种宋本、影宋本和清人三十多种成果作为雠校本,对今流传最广的清顾广圻修订曹楝亭本《集韵》做了大规模的全面校理,是《集韵》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实践和历史担当。从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抽绎出类型学体式,则有六种校改例式和三种校语例式,由体式系见赵校成果,则点上成果密集,举不胜举,有的则早已体现在当年《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中。面上的成果则由约略统计可见。在校勘学思想上,赵校本以求真求是为本务,处处体现校者的识力,以充分占有材料“求全责备”为操作,下笔则思做到“一网打尽”。

  • 标签: 《集韵校本》 历史担当 类型学体式 求真求是
  • 简介:在众多研究汉语修辞学史的专家学者之中,论到专注良多,用力甚勤、著作最富的,当非宗廷虎先生莫属.宗先生是陈望道先生的高足,早年即已在修辞学方面扎下了深厚的根底.自一九七九年起开始进行汉语修辞学史的系统化研究,先后出版了《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汉修辞学史》三册专书,由古典到现代.对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作下了一番叶寻根.观澜索源的工夫,使汉语修辞学史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体系,同时为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莫下了深厚的基础。

  • 标签: 《汉语修辞学史纲》 评价 中国现代 系统化研究 专家学者 陈望道
  • 简介:武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主译者。近年来,朱武教授一直致力于英美文学与文化及文学翻译研究,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学者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学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受《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委托,笔者有幸对朱武教授就新时代外语人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进行了采访。访谈中,朱武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和体会,分享了他对于新时代下,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自由和民主、文学创作与政治和现实的关系这些关键词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通过重读经典,我们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相对客观的答案。

  • 标签: 美国文化 文化自信 道路自觉 家国情怀
  • 简介:许渊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可行的理论支撑。该文通过比较《离骚》的三个中译本(译者分别为许渊、杨宪义和戴乃迭、卓英),发现三美理论在许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音美和形美上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原文意义的传递。

  • 标签: 三美 许渊冲 离骚
  • 简介: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的连贯。同构关系作为一种语篇衔接技巧,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该文从同构关系的四种类型入手,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许渊的英译版为例,分析汉语古诗词译为英语时所使用同构关系的异同。

  • 标签: 同构关系 古诗词 汉译英
  • 简介:我写这篇文章,先从一条俗语说起,那就是“弱国无外交”。也许有人会以春秋时力却齐桓公的曹刿、战国时使秦王阴谋受沮的蔺相如,甚或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顾维钧为例,怀疑这句话。诚然,历史上不乏一些弱国的外交家凭借勇敢、机智,甚或是利用交谊关系而取得个别成功的事例,然而“弱国无外交”这一命题,就其大体而言,是可以成立的。我们只要看看《左传》,子产,这位孔子所推崇的政治家,是如此艰辛地与晋、楚两大国周旋,我们还可以阅读近现代的那些弱国的外交家、政治家的回忆录,就可以知道压抑在他们心头的痛楚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理:既然“弱国无外交”,那么“强国有外交”,当然汉语中没有这语句,可是事实上有此理,强国的外交官员好不风光!何时不然?

  • 标签: 近现代 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理论 大势 笔谈 外交家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最为显而易见的评论之一是:中国实在没有理由为了当今西方的千禧年主义(millenarianism)而感到兴奋。如果“千禧年主义”指的是:按照基督教历法,以一千年属单位,相信在其结束的时候,整个人类处境将有一次末世救赎的转化(anapocalyptictransformation),那么各自有其历史原景的中国人、犹太人和回教徒,实在没有理由要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千年的历史结束之时,去发现任何特殊意义。

  • 标签: 千禧年主义 佛教文化 人文主义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