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学界对于其作品翻译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发表了不少的观点。有的认为,再忠实的翻译也是对原著的一种改写,凭翻译将诺贝尔奖授予莫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有的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获奖,在很大程度是靠了“美化”的译文;也有的认为,翻译是莫言作品产生世界影响的必经之路,原作翻译之间呈现的是互动的关系。带着相关的疑问,笔者就莫言作品的翻译及其引发的争论请教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 标签: 中国翻译协会 莫言 作品 许钧 创作 诺贝尔文学奖
  • 简介:要谈论柳向阳,相对于其他一些诗人来说,更富有挑战性和进入的难度,倒不是因为他是诗歌原创诗歌翻译上的双枪手,而是在于他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古今中外之书,他皆涉猎,这种阅读的广博让他获得了宽广的视野,对于有着浓郁知识分子气质的柳向阳来说,这也是再好不过的一种状态了。可是,

  • 标签: 诗歌翻译 创作 诗意 激情 知识分子 挑战性
  • 简介:一、周氏兄弟早年的文学翻译创作如《呐喊》自序所述,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受了幻灯片事件的刺激而决定“弃医从文”,他返回东京后和刚到日本的二弟周作人展开“善于改变精神”的文艺运动。①1906年至1909年在东京留学时期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投身现代文学事业的开端,当时他们着重的并非创作,

  • 标签: 文学翻译 《蜡烛》 《明天》 鲁迅 创作 兄弟
  • 简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关于文化的定义,探讨其在语言中的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总结了跨文化翻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 标签: 文化转向 英汉翻译 认知 异化 归化
  • 简介:我一直希望能回避离现实过近的题材,这类题材我写起来太过沉溺,又苦又累。可我的创作恰又是在现有生活的提醒和刺激下才开始的,倒也不是非要写不可,而是不写不得解脱,只得写来。着笔又恐情绪不定愤懑难平,不得不反复调整,自然文本中的许多意味也是经过调整而来,绝非由来就是。

  • 标签: 生活 创作 题材 调整
  • 简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必定受到语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

  • 标签: 翻译 语境 制约
  • 简介:<正>一般说,历史厚度和乡土厚度是一些文学作品具有底蕴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如果将教科书意义上的历史学放到一边的话,历史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时间性的。对一个作家,或者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乡土就是他生命原初鲜活和蓬勃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在城市,对于他来说也是乡土。鲁迅的鲁镇是鲁迅的乡土,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乡土。从当下人所处的境地能够看出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即切入时间的问题和切入乡土的问题。

  • 标签: 帕慕克 文学作品 理论体系 现代性 源头性 鲜活感
  • 简介:杜甫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在诗歌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其中疾病诗备受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杜甫患病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一、疾病会影响人的日常生活,长期静卧的病人更容易陷入思考或者幻想,并容易长久地痴迷其间;二、疾病会使人的生命意识变得突出;三、疾病能改变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而且会加深人对生活的认识,能极为敏锐地捕捉到常人所察觉不到的东西,洞察生活真相;四、疾病往往使病人产生不适、孤独、恐惧等心理感觉,与此相应,病人的情感需要增强,文字成为其宣泄情感的工具。这些因素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息息相关。

  • 标签: 杜甫 疾病 诗歌创作 影响
  • 简介: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庖丁解牛》,说的是有个厨技精湛的人,因干“解牛”活路久了,将牛筋牛肉牛骨等在牛身上的布局纹路熟记于心,杀牛剥皮剔骨扯筋割肉易如反掌,这叫干一行精一行,越干越内行。搞文学创作是不是也像“解牛”一样,越干越熟路?三思之后,觉得又像又不像。说搞创作像“解牛”,写多了,文学的道道格格爬多了,积累了见识,贮藏了经验教训,于是对文学就比较懂,懂得它的基本路数。但搞文学创作又不像“解牛”,庖丁解牛时必是先将牛击昏,然后一刀插进喉部,出尽了血,剥皮,开膛、出下水,然后剔骨抽筋;分牛腩,理牛肉。他不断重复自己,每次都是照着原来的路数干。搞文学创作却是不能老是按照老路数干下去的。第一篇这样写,第二篇就得重

  • 标签: 文学创作 人生体验 人民群众 庖丁解牛 通俗文学 作品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地论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翻译者应具有文化意识,应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翻译者的文化意识决定着翻译的质量,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思想交流的效果。

  • 标签: 翻译者 文化意识 翻译
  • 简介:<正>这本《散文创作审美》,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傅德岷的学术著作,它探索了散文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并赏析了中外诸家的代表作品,内容汪洋恣肆,博采众长,颇有份量。创作经验谈、文艺理论等,对于帮助作者多方借鉴把自己零碎的经验升华起来,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使它系统化,条理化,当然有相当大的作用。写作这类文章的,作家和大学里面的学者居多。作家的创作经验谈,好处是来自自

  • 标签: 散文创作 系列问题 傅德岷 审美 古今散文 散文艺术
  • 简介:如今,人们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的印象,恐怕无不被近些年来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并形成阅读高峰研究热潮的张爱玲和苏青所占据。其实。当年与她们同时盛开在上海文坛百花园、各怀馥郁的女作家还有很多。比如,1944年5月号的《春秋》杂志上曾刊登过东吴大学毕业的女作家陶岚影的一篇《闲话“小姐作家”》,其文用幽默的笔调盘点了当时初登文坛的十余位年轻女作家,除张爱玲以外,还介绍了“东吴系女作家”中的施济美、俞昭明、汤雪华、程育真、杨琇珍、邢禾丽、郑家瑷、练元秀,周瘦鹃的女儿周玲,以及话剧演员作家李宗善、江泓、马笑侬等,真可谓群芳竞艳,蔚为大观。她们和张爱玲“卖文为生”不同,在当时就几乎都有各自的社会工作,而即使是业余的创作生涯也十分短暂,解放后就各安其职,不再执笔,像施济美和俞昭明献身教育,汤雪华改行做纺织工人,李宗善随先生去了哈军工教书,等等。因此,她们作为或饱满或稚嫩的文学种子,在步入各自真正的成熟期以前就停止了生长,她们的文名不见于现代文学史、不为今天的读者所知也可以理解。如今,那些曾经受人瞩目的“小姐作家”大多已长眠地下,目前可以确定硕果犹存的仅有程育真、周玲、练元秀、李宗善四位。此篇就是那个曾被陶岚影称为“顽皮的姑娘”的练元秀,应邀为本刊撰写的回忆文章。年轻时,练元秀的美丽曾得到一些“鸳鸯蝴蝶派”老作家们的交口称赞,如今,她已85岁高龄,虽已在岁月的打磨下变身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却依然健康幸福地生活在上海,儿孙绕膝,三代同堂。讲起“迪歇辰光”,她那健铄的精神,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就在一口动听的吴侬软语中毕现无疑。

  • 标签: 张爱玲 施济美 鸳鸯蝴蝶派 创作 人生 女作家
  • 简介:我有一位朋友,常年身居于异地他乡。每逢春节,都要千里迢迢赶回哈尔滨父母团聚。每次都要带东西,并且还随父母年龄的增长逐年递增。在他看来,父母的时日无疑正在日益减少。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一年一次的探望和团聚,再有,就是用一些或许父母并不缺少的东西弥补自己在他们生活中的长期缺席。朋友经常聊以自慰地跟我说,好在父母双双健在,若是先走了一个,简直不敢想象……眼下这篇命名为《残年》的小说.

  • 标签: 创作 忧虑 父母 哈尔滨 朋友
  • 简介:贺兰山有一百二十七个山口,也即沟口。每个沟口都有一个名字,一百二十七个来源模糊却久远的,约定俗成的名字。这其中最有名的是贺兰口,更多的沟口静默如初,寂然依旧。当我意识到,我沟口,贺兰山深处的某个沟口有着如此强烈不容忘却的关联时,我才第一次惊醒,这个硬邦邦的地理概念是充满着生命质感和情感弹性的。这个沟口的名字,叫大灯沟。

  • 标签: 创作 矿山 约定俗成 地理概念 贺兰山
  • 简介:创作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始终为自己的童年经历所注定。美国作家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无论出生在农村还是来自城市,只要看到“故乡”这两个字,你肯定首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的记忆始于童年,童年无疑是作家的出发地。既然出发了,我们的记忆积累也开始了。

  • 标签: 创作心理学 童年经历 美国作家 童年生活 福克纳 故乡
  • 简介: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存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意象的过程。”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属于艺术想象,它是写作者对自己心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 标签: 艺术想象 小说创作 心理活动过程 现代心理学 文学创作 记忆表象
  • 简介:个体经验创作情绪林宋瑜我们阅读。我们常常通过阅读企图直达作家稳秘的内心。事实上,我们最初的创作冲动,首先源于对自己心灵的表达。人通过写作,自己交流。审视自己、欣赏自己、评判自己,诉说隐蔽的愿望、记忆、疼痛和快乐。写作者的私人经验其实就象星星一样散...

  • 标签: 个体经验 创作情绪 私人经验 创作者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传统文学
  • 简介:诗的邂逅,还得从上中专时说起。那时我读的是藏文班,自然会读到很多藏文文学著作,其中就有藏文诗学名著——《诗镜注》。在不断的阅读中摸索,并尝试藏文诗歌的创作,也有习作陆续在《章恰尔》等藏文报刊发表,就这样诗歌邂逅、结缘。

  • 标签: 诗学 创作 文学著作 藏文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