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流散文学”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流散”问题的本源出发,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流散史实为样本,力图考辨流散现象和流散文学的内在机理,探究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结,同时也对流散文学的学科界线、流散文学对比较文学及一般文学成规的挑战等论题,作出初步的界说。

  • 标签: 流散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久泛会海,少不得喝几口咸水,但也渐次摸出些规律来,其中包括何以使平平淡淡变得起伏跌宕,使单薄刻板变得厚重深沉,使空泛寂寥变得趣味横生,化繁杂为简单,化一般为重要。

  • 标签: 起伏跌宕 咸水 趣味 规律 老同志 刻板
  • 简介: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行:我们的研讨会为期两天,虽然意犹未尽,但只好打住了。我首先说明,我没有能力做这个总结,再加上粵剧节这几天我的事情较多,进进出出;尽管我一有时间,都坐下来听,但因为别的工作分身,就没听全。只能说那么几句结束语吧。想说那么几句话:第一句话是感谢的话。

  • 标签: 粤剧 研讨会 论文 具体工作 理论研究 行政部门
  • 简介:<正>西方对于《浮士德》的“各种研究著作堆积如山,仅仅开列一个书名目录就要超过本书的容量”。在德国,《浮士德》研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浮学”,较之中国的“红学”研究还要广泛、深入和持久。在中国,对于《浮士德》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远不如西方那么热烈。但是,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几十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不少歌德及《浮士德》的研究、评论家,发表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讨文章。本文试

  • 标签: 研究述评 浮士德精神 评论家 文学史 研究著作 评论者
  • 简介:丁玲以她独特的创作成就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站立于急剧变化,纷纭复杂的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原野。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的艺术探索的旅程,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深沉的思考。她那“一个浪来”“被托上云霄”“一个波去”“又被沉入海底”的离奇浮沉的政治生涯,似乎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走向成熟的艰苦历程的代表。正由于这样,丁玲研究在新时期以来,成了研究者的热点。一、新时期丁玲研究的总体估价

  • 标签: 丁玲创作 研究述评 《在医院中》 研究者 “莎菲型” 独特艺术个性
  • 简介:在中国文史传统中,“贵远贱近”是一个经常被谈到的话题。曹丕《典论·论文》曾经指出“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情况,以为是人之常情,史家刘知几也对“流俗鄙夫,贵远贱近”之事深致慨叹(《史通自序》)。他们所慨叹的这种价值判断,虽然一直也不乏异议,但仍然有着强大的传统惯性,发展到现代,由于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更加具有思维定势。不过,观今可以知古,在任何一个时代,“当代”文学总是被当下关注的焦点。“当代文学”,不仅有着人们所切身感受的氛围,而且本身也是人们所亲身参与的过程,因此,无疑带有触手可及的切近感。一部中国文学史,是由许许多多的“当代文学”组成的,这些“当代文学”都有其原生态,生成过程充满升降起伏,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文学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学现象,肯定都是过往文学的一种延续,有着鲜明的传承关系,但同时又显然有其重要的“当代性”,从而成为整部文学史建构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忽视这种“当代性”,就无法对文学史的生成形态及其生命力予以准确理解。

  • 标签: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诗学研究 作家研究 思维 中国文学史 序言
  • 简介:文学研究与理论一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周小仪近些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文化研究都在不断升温,给文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与范围扩大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了。许多过去传统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侦探小说、科幻作品、...

  • 标签: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 文化批评 杰姆逊 莎士比亚
  • 简介:<正>据我所知,袁良骏先生是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正式进入鲁迅研究领域的.从那时以后,他似乎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颇为活跃的人物.七十年代鲁迅研究领域是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是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问题.大家知道,当时鲁迅何时和怎样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问题,曾引起众多的意见和广泛的讨论.袁良骏先生就是乘着此次讨论的热潮,以一个论战者的姿态出现的.他意气风

  • 标签: 鲁迅研究史 袁良骏 鲁迅思想 四一二 马列主义 研究中的问题
  • 简介:尽管对中国韵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大家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但韵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就文学形式的体裁特点而言的,这大概不成问题吧。由此想到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体裁特点也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方面。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多从一般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有人称之为纵向研究;现在,又有人提出还应进行横向研究,研究文学在这一时代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然后把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结合起来。这自然是能使研究工作深入的

  • 标签: 横向研究 古典诗词 形式研究 歌行 内容研究 纵向研究
  • 简介:鲁迅研究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和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为标志,可谓是鲁研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期,不断有新的命题被提出,在方法、视角、观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不时有轰动效应产生。相比之下,80年代末到目前的几年内,鲁研界相对沉静。但这种沉静并不意味着学科发展的停滞,相反,前一阶段

  • 标签: 青年鲁迅 鲁迅研究 存在主义 《故事新编》 青年学者 《狂人日记》
  • 简介:利弗威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坚持翻译研究的重点在翻译的结果,而不在翻译的过程。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翻译的过程只有在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看得出来;翻译过程是翻译者个人的思维过程,无法形式化、体系化。文学翻译研究其实就是对翻译结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应将翻译文学与文学理论联系起来,并考察其在多元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者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新模式
  • 简介:小孙儿黄豆出世以后,家庭生活进入“新状态,多有“新体验”,那次副刊编辑来约稿,竟觉得唯孙儿题材新鲜,余皆陈旧不堪。当然,彼时以《果然隔代亲》应命,也有点适应“晚报文体”的消闲和愉乐的意思,没承想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新状态、新体验层出不穷,写孙儿的文字联翩而发,几年下来不下几十余篇,“月月红”似地开得欢。这结果,至少从两个方面造出戏剧效果。一方面,我家豆豆差不多成了“著名孙子”。电话里老友、新朋、外埠的、本地的往往会插进一句“豆豆好吧”不说,雨花社那位不苟言笑的梁晴女士。也几次通知说要到“府上”去看看“豆豆”,广电报的陆菁菁小姐来访,更为豆豆正巧去了外婆家而“虚却此行”似地扫兴。连文联的硬派汉子庞瑞垠先生也打趣说:阁下

  • 标签: 外婆家 庞瑞垠 戏剧效果 副刊编辑 陈旧不堪 小孙
  • 简介:<正>网络与诗歌的联姻,诗歌借助网络而生存与发展,从而呈现出丰富的情状和活跃的态势,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新诗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与此同时,对网络诗歌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网

  • 标签: 网络诗歌 诗歌理论 中国新诗 现代汉诗 吴思敬 诗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