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口头性(Orality)是口头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与口头传播相关的特征和规律,它的范畴涵盖了口头诗歌的如下一些层面: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故事模式等。其基本特征包括并置、平行、冗赘复沓、重言等。口头文学作品中“口头性”形成的前提是口头表演的特定语境,因而它是通过活态的口头表演呈现出来的。口头诗学强调,史诗文本是表演中的文本,表演决定着文本

  • 标签: 民间文学 口头性 文本性 诗学 彝族 史诗
  • 简介:凝视,一动不动面对画面,许久。离画布几步远,坐在椅子上。我看到画室里的张祖英常态中的凝视。不知在静止中他脑海中流动的思绪,也不知他在审视中如何判断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布局。我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专注和游离。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素养的组合,如同我此时在笔下一样凝聚创作的精神。这就是创作,就是灵魂的探出,把所有感知和情感汇聚的时刻,旁若无物,只有画面,关注着画面的构成和线条的交错。然后,这个色块和那个色块连接,组合成自己崇尚的恒定的"美"。毋庸置疑,绘画创作是审美情趣的展现,审美情趣是人格追求的表露,语言可以言不由衷,但创作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它一定是为人格调的定位和情感理想追求的必然。张祖英就是如此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正如他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潇洒地玩一把一样。

  • 标签: 张祖英 画面结构 人格追求 色块 对我说 物欲横流
  • 简介:离画布几步远,坐在椅子上。凝视,一动不动面对画面,许久。这是我看到的画室里张祖英的常态。不知在静止中他脑海中是否有流动的思绪,也不知他在审视中如何判断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布局,我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专注。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素养的组合,如同我此时在笔下凝聚写作的精神一样。这就是创作,就是灵魂在探索,是把所有感知和情感汇聚的时刻。旁若无物,只有画面,然后,将这个色块和那个色块连接,组合成自己崇尚的恒定的"美"。毋庸置疑,绘画创作是审美情趣的展现,审美情趣是人格追求的表露;人的语言可以言不由衷,

  • 标签: 绘画创作 本性 画面结构 审美情趣 人格追求 画室
  • 作者: 张志明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2期
  • 机构:舞蹈就其本性而言,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属于动态的表现艺术,或者说属于表情艺术。它担负的使命不是摹拟(再现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比拟(表现性格的内在实质);不是讲述连贯、曲折的故事,而是通过某些“闪光点”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抒发情感、烘托环境。舞蹈同样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但不能机械地照搬“真人真事”,而必须找到一个符合舞蹈艺术特性的“折射”角度。舞蹈不能直接表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思想境界,但可以通过像《春蚕》这样一个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的寓喻舞蹈,来对人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同样,舞蹈无法(也不必要)编排说明月亮的自然属性(大小、形状、表面温度等等)的舞蹈,但完全可以编出表现月光下人的感受——不同人在不同环境里从一轮明月得到的喜悦、惆怅、思乡或在悲怆凄凉的心情的舞蹈节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香舍里榭大街的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此后一百多年里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们为世界上第一批电影看客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等几部纪录片。地下室里,黑暗四合,突然一道光柱袭来,人们在无法言喻的极度惊讶中发现自己置身于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这时候,一辆火车从银幕深处迎面而来,扑面而至。惊呆的人们这次又猛地惊醒,仓皇离座,纷纷夺路而逃。这是人类的第一次电影观赏经验:它被一

  • 标签: 外国电影 奇观性 电影观赏 地下室 泰坦尼克号 电影本性
  • 简介:音乐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承袭下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耳濡目染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观念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而音乐教育又有意识地影响着音乐观念的形成。当音乐的价值观建立在审美功能基础上时,音乐教育则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观念不一定体现在所有的民族社会文化中,这点可从笔者前些年在非洲生活并考察音乐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体证。

  •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观念 文化语境 非洲 人本性 原本性
  • 简介: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工具等诸方面都始终贯穿着"原本性"这一重要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如何基于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如何更好地融会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都是本文力图探究的问题。一、卡尔·奥尔夫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著名的作曲

  • 标签: 奥尔夫本性 本性音乐教育 试析奥尔夫
  • 简介:电影的文本分析是在文学文本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度成为最为时髦的批评术语之一。本篇编译的几篇文章试图再一次从三个层面上来厘清电影文本研究的历史过程,即语言辨析的层面、结构体察的层面和剖析文本之间关系的层面。最终,通过电影文本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 标签: 文本研究 20世纪80年代 连载 文本分析 文本理论 批评术语
  • 简介:<正>继《文学中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和阐释》两书之后,美国布朗大学英文系教授罗伯特·司格勒斯又推出了《文本的力量——文学理论和英语教学》(耶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在该书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

  • 标签: 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 符号学 文学文本 耶鲁大学 英语教学
  • 简介:2010年初的好莱坞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的放映引来如潮观看和热议,俨然已从一部单纯的影片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粉丝的文本生产入手,指出部分粉丝已由文本消费进入到文本生产的范畴,着重探讨了粉丝对《阿凡达》重塑、补写、批评和挪用的四种文本生产类型,并指出他们进行文本生产的途径和对自身及制作方的意义。

  • 标签: 粉丝 文本生产 重塑 补写 挪用
  • 简介:在视觉艺术中如何诠释文学文本,这个问题具有泛美学的性质。它对于电影、电视、戏剧、歌剧、芭蕾、绘画和形式多样的艺术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作者的诠释才是吸引我们的因素——否则就用不着去剧院或者电影院了,从书架上拿一本自己爱看的书便足矣。在我看来,主要的疑问在于:当代艺术家有没有一个大的创作理念,据之决定将言语的东西转化为视觉的东西是否必要。要知道,随着解构主义、

  • 标签: 文学文本 视觉化 视觉艺术 艺术行为 创作理念 解构主义
  • 简介:艺术家生活的区域所特有的精神本质及该区域人的精神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其作品的风格,并通过作品形式表现出来。作为"海南省教育厅2007年科研项目"基于山水画传统的渍彩法实践"成果形式之一,继2007年10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万象唯心—安君山水画作品展"之后,又于2008年11月在海南举办了"人文·山水—安君2008作品展"。

  • 标签: 山水画作品 人文 精神本质 美术博物馆 形式表现 科研项目
  • 简介:再读《秦腔》,已是四年后,贾平凹已藉此获得茅盾文学奖。回想彼时初读《秦腔》,感觉大抵与诸多的评论相仿。作者对商州乡土的熟稔和深情在文本细密的叙事纹理间时时显现,而作品以对日常世界生活细节的密集铺排取代显在的情节结构,又的确绕开许多关于现实判断的观念陷阱,成功构筑了一个“地方化”的经验世界,打开了一个能够对现代化进程深度质疑的另类空间。

  • 标签: 《秦腔》 文本 评论 经验世界 茅盾文学奖 现代化进程
  • 简介:话剧和电影都是视听艺术,两者具有最近的亲缘性,但在将话剧改编成电影时,这种亲缘性反而成了一种制约。本文正是以新中国至今话剧的电影改编为例,从“戏剧式结构的转换”、“场景的设置”、“两种视听的艺术”三个方面考察电影与话剧的近亲性和差异性,并勾勒中国电影创作者对“电影本性”的认识脉络,进而探询将话剧改编成电影的方向。

  • 标签: 新中国至今 话剧的电影改编 电影本性
  • 简介:《金瓶梅》是明代中叶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从它问世之日直到当今,毁誉不一的评价从未消歇。无论是从正面对其加以肯定,还是从反面对其肆意诋毁。它始终没有被人们忘却。据粗略统计。在《金瓶梅》100回的篇幅里,涉及戏剧的就有33回,总数多达40余次。这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颇为罕见。《金瓶梅》的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创作中热衷此道?这些戏剧材料对小说本身具有哪些意义?从文本出发。寻绎其中的内在价值,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金瓶梅》 戏剧材料 小说创作 明代中叶 内在价值
  • 简介: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也是两性关系中的敏感话题.审视该话题,不难发现,“爱情这个字眼对两性来说有不同的意义……拜伦说得好:‘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华夏戏剧史上不乏描述女性以整个生命谱写至痴至纯至真至爱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在理想化叙事中被赋予神奇的超现实色彩,从中可以听到人文关怀意识下女性生命张扬的欢歌.今天,立足性别研究(genderstudies),深入解读诸如此类文本及故事,对于我们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标签: 戏剧文本 女性生命 话语 女子 人文关怀意识 两性关系
  • 简介:德国哲学家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说:“没有事物,只有阐释。”我们说:没有舞蹈表演,只有对舞蹈作品文本中身体语言的审美阐释。“文本”、“传统”、“语言”成为我们对表演形态的舞蹈进行行为判断的三个支点。

  • 标签: 舞蹈表演 文本阐释 美学 伽达默尔 审美阐释 身体语言
  • 简介:在一个记录图像手段丰富、视觉媒体多样化的当下社会,架上绘画仍未像不少人曾预言的那样寿终正寝,其表达当代精神的可能性仍在不停地发掘之中。对“绘画性”疑虑经历了“怎么画”、“画什么”的考验后,又面临着

  • 标签: 性文本 文本意义 绘画性
  • 简介:符号学是西方历史悠久、但长期被人忽视的一种思维方式。与亚里士多德建立在人的观念上的形而上学不同,符号学20世纪初才兴起,20世纪末渗入艺术研究。李斯特创作了交响诗总谱文本之后,为一些作品撰写了副文本,我们应从艺术符号学广义文本的视野,解读他的作品。然而,中西方音乐学界的李斯特研究忽视了这个领域,长期以来用副文本误读了李斯特交响诗的意义。

  • 标签: 符号学 热奈特的副文本 西方李斯特研究传统 《山岳交响曲》 《前奏》 《玛捷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