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16—18世纪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处于动荡时期,新旧观念交叉、冲撞,巴洛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主题表达、整体美感、情感共鸣、典型特征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探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是理解巴洛克艺术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巴洛克 音乐 艺术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在探索如何利用民间艺术为抗战宣传服务的问题上,不是简单地"旧瓶装新酒",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要有所选择、批判,对旧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改造,创造着民族的新艺术。

  • 标签: 延安时期 民间艺术 传承 创新
  • 简介:文学界一般把作为新时期延续具有巨变的文学时代称之为后新时期文学,这是中国进入商业社会时代的文学。因此"后新时期"被明显地打上了商业的烙印。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新时期"的概念最早在文学领域被提出,并很快扩展到艺术、文化领域。身处艺术领域中的戏剧,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一、后新时期中国话剧的嬗变

  • 标签: 后新时期 小剧场戏剧 文学时代 探索之路 林兆华 人物形象
  • 简介:民国时期,郑振铎、胡适、汪协如、杜颖陶、孙楷第、傅惜华、金受申等著名学者对《缀白裘》均有初步研究。尽管所涉及的版本类别和数量尚乏全面,但由于其学术功力深厚,研究或整理水平颇高,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学者们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仍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戏曲史研究中,对民国汪协如校本大量而不加区分的征引却很容易得出错误的论断。校勘精详、密切舞台的新的《缀白裘》整理本急需问世。相关学者只有具备多元、综合的学术视野,才有望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 标签: 《缀白裘》 郑振铎 胡适 杜颖陶 金受申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钢琴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钢琴教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钢琴课,并大多沿用了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没有良好的界定。因此,设定明确的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目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新时期 高职 钢琴教学 培养目标
  • 简介: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上海服装表演业发展的辉煌期,本文借助于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分别从服装表演的举办者与性质、服装表演的表演类别与特点、服装表演的从业者等角度,架构起民国时期上海服装表演业的基本历史图景,还原其历史面貌,以期对民国设计史的完善,对当今中国服装表演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标签: 服装表演 时装 商业 公益 名媛 明星
  • 简介:宋元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造船业与航海术发达,港口与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并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其中香料在海外贸易中数额巨大、品种繁多。本文试从史料记载、贸易发展、沉船遗址等多方面探讨宋元时期福建海外香料贸易的发展。

  • 标签: 宋元 福建 香料 海外贸易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大力推动之下,中国的文化产业也逐渐开放。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电影行业走向市场化变革的开始,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开放并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好莱坞电影业一直在借助美国政府的政治力量,试图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

  • 标签: 好莱坞电影业 中国策略 20世纪90年代 新时期 中国文化产业 中国电影市场
  • 简介:古代的山水画、人物画、仕女画从不同层面成为文人形象的'喻体',深刻打上叙述主体的烙印。随着权力话语的变化、文化环境的更易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特殊语境,新时期绘画中文人形象发生了变迁,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出现了畸变与颠覆。对比考察古今绘画对文人形象的转译态度,对探寻文人形象在绘画中的嬗变以及文学成像方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文人形象 绘画 新时期
  • 简介:一.民国时期女性油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油画家。潘玉良、关紫兰、蔡威廉、方君璧、孙多慈、李青萍、丘堤等作为女性画家,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油画艺术的高度。

  • 标签: 女性画家 民国时期 油画家 艺术特征 油画创作 油画艺术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公共文化艺术的发展,扩大了艺术修养的场域,带来了新时期美术素养培养的变革,通过互联网博览艺术资源、个性化教学、公共文化艺术体验形成美术素养培养的三个维度,从而实现智慧美育。

  • 标签: 智慧美育 个性化 场域
  • 简介:“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这个看似简单平实的说法,无疑是抓住了戏曲本质的。讲故事自始至终都是戏曲的基本任务,歌舞则是达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手段。即使是以展示演员精湛技艺为主的折子戏演出,也须建立在受众对故事背景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只有故事本身足够精彩动人,戏曲所承载的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传达深刻新颖的思想意识的更高任务,才可能得以实现。

  • 标签: 戏曲家 美学品格 人物形象 现代人文 朱安 文学叙事
  • 简介:民国时期是一个中外思潮互相碰撞、影响的时期。本文试就民国时期食品包装的图形字体设计、包装材质和容器造型的分析,阐释民国时期的食品包装业发展的原因,文章对这一时期食品包装设计风格的特点进行了梳理。最后指出多元设计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时代特征和人文思想。

  • 标签: 民国 食品 包装设计 风格 设计思想
  • 简介: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沦陷时期的电影大概至今仍是一个相对贫瘠的研究领域,不仅是指对沦陷时期的电影创作的研究,也包括对其电影理论的研究。本文尝试以上海沦陷区为中心,对其表演理论予以考察和评析,以此接近沦陷时期中国电影理论之全貌、观照彼时电影表演艺术之实况、呈现中国电影表演理论流变之趋向,尤其是其在特定时代语境下所呈现出的种种传承与变奏,旨在拓展沦陷区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理论史乃至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视域。

  • 标签: 沦陷时期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演员 电影表演
  • 简介:“双百”方针背景下的电影创作是新中国早期电影事业一次难得的“解绑”,由此,撕开电影蜕变的一角,洞见理想与现实间隙下的有限想象和内在联系。双百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尤其在剧本质量、主题表达上有明显的提高和转变,这得益于当时政治局势稳定、发展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所带来的社会整体的宽松氛围和对文艺提出的新“指示”,具体到电影层面则是通过调整题材规划、放宽思想把控、启用“旧人”等方式予以支持。但这样的“解绑”仍是有限的,农村题材电影之所以呈现为如此的样貌,归根究底是由“十七年电影”的本质和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 标签: “双百”时期 农村题材电影 主题表达 转变原因 内在动因
  • 简介:访谈时间:2015年3月11日下午访谈地点:上海电视台一楼咖啡厅黄新炎:我读了您的《纪录与人生》一书。2015年初,聂欣如老师知道我要研究上海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把您的大作推荐给了我。因为该书出版2009年,已经有6年时间,我还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的。拿到书后,我如获至宝,仔细阅读,先后用红笔和黑笔做了两遍笔记,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请您当面赐教。

  • 标签: 访谈时间 努克 弗拉哈迪 泸沽湖 地方台 刘老师
  • 简介:美国西海岸港口城市旧金山,又名'三藩市',其得名与粤籍华侨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该地区的'淘金热'吸引了无数粤籍华侨前去淘金,华侨称之为'金山',后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改称'旧金山'。'三藩市'(SanFrancisco)之名,即为居住于此地的粤籍华侨常用之译名。随着粤籍华侨的不断增加,粤剧也随之来到了美国,'广东人之爱其国风,所至莫不携之,故

  • 标签: 旧金山流传 晚清 民国时期粤剧
  • 简介:时期以来,一批塑造海外华人形象的电视剧不断涌现。尤其是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的轰动效果,引发了海外题材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热潮。随后,《新大陆》(1995)、《上海人在东京》(1996)、《纽约丽人》(2000)、《危险旅程》(2001)、《梦断天国》(2001)、《摩登家庭》(2002)、《别了,温哥华》(2003)、《小留学生》(2005)、《夫妻时差》(2007)、《温州人在巴黎》(2007)、《泪洒悉尼》(2008)、《穷爸爸富爸爸》(2009)、《蝴蝶》(2009)、《迷失洛杉矶》(2010)、《下南洋》(2011)、《绿卡梦》(2012)、《温州一家人》(2012)等海外题材电视剧先后播出,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这些电视剧通过塑造各类华人在海外的迷茫、拼搏和回归,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跨国想象和海外华人的身份建构。

  • 标签: 中国电视剧 新时期 想象 《北京人在纽约》 《穷爸爸富爸爸》 海外华人
  • 简介:中国油画在百余年发展中,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重构、创新的发展历程。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在中国的发展注定要经历无数艰辛坎坷.几代油嘲家努力探索,目的是使油画能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生长出有本土特质的油画之树并能结出有中国味道的油厕果实。

  • 标签: 中国油画 绘画语言 写意性 抽象 演绎 本土特质
  • 简介:民间小戏研究在民国时期是依附于文学史、俗文学和戏曲史框架而存在的,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本体性研究受到遮蔽和影响。然而,随着不同学科、视野的介入跟进和研究的深入发展,民国时期不仅为民间小戏研究在理论建构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刘师培、王国维等创立的研究范式及学理形态,对后世民间小戏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总之,民国时期的民间小戏研究不是完全的被动式的依附,而是依附中有建构,建构寓于依附之中。

  • 标签: 民间小戏 理论研究 依附性建构 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