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提起印度,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贫穷与富有,差异与冷漠,狂热与虔诚,艳丽与混沌,质朴与忧郁,杂乱与和谐,层出不穷的怪人怪事,屡见不鲜的怪思想、怪现象,无论是否理解它的文化,认同它的习俗,只要见一眼,永远都别想忘掉。

  • 标签: 古印度 艺术 神庙 建筑 王国 习俗
  • 简介:大家都知道粟特商旅在欧亚丝路贸易中的角色有多重要。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一起向我们揭示了粟特胡人在中亚五国、新疆、敦煌的全景式文化和生活场景。粟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在五到八世纪(550-755),恰逢中国的北朝、隋唐盛世,结束于阿拉伯帝国入侵(642—722)。在最近的七十年里(1946-2016),考古学家们在中亚热土上对几乎所有宫殿、要塞、佛窟、神庙、城池进行了发掘。考古证据表明,粟特壁画有三个艺术中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古城、布哈拉古城(见封二图1)、和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片治肯特古城。对于上述三大古城壁画的研究,开启了解读粟特文明的钥匙。本文以片治肯特古城的壁画为案例,分析了中亚壁画题材中的波斯英雄史诗、希腊伊索寓言、印度神话。以图证史,表明在伊斯兰化之前的中亚粟特,一直处在与欧亚丝路的文化互动中。

  • 标签: 中亚 粟特壁画 史诗 传奇 寓言
  • 简介:康有为作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改良活动家,在他那个时期也是我国政界人物中对印度了解最多、谈论最多的一位。他的记述、他引用的材料、他的评论虽不能说准确无误,但今天看来,可以说,绝大部分是真实的,评论平实贴切,大都言之有据。康有为的论述最典型地表达了中国近代改革家对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看法、对印度人民悲惨遭遇所抱的同情态度以及对印度发展前景的展望。

  • 标签: 英国统治 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帝国 民族主义运动 英国殖民统治 舍卫城
  • 简介:亚历山大死后,巴克特里亚的塞琉古总督、希腊人狄奥多托斯(Diodotos)于公元前250年宣告独立,脱离塞琉古王朝的统治,建立起希腊——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其疆域在阿姆河流域与兴都库什山之间。该王国的统治者在巩固了他们的政权之后,便梦想实

  • 标签: 印度文化 钱币 铭文 形制 佛教
  • 简介:一名印度教信徒在脸上和身体上涂满夸张的彩绘以庆祝印度贾函节。贾函节又称湿婆神节,节日长达一个月,标志着孟加拉历一年的结束。节日期间,当地的印度教信徒们会全身涂满颜料聚集在街头,进行如手提人头骨游行、铁钉穿身游行等各种传统仪式向印度教“毁灭之神”湿鎏神祈福,以获得神的眷顾并满足其愿望。

  • 标签: 印度教 湿婆 节日期间 孟加拉 人头骨 信徒
  • 简介:印度,多么熟悉而又遥远的国度,印度的电影.印度的歌舞.印度的贫与富,它的一切对于酷爱旅游的我来说已是痴迷很久了。多天以来穿行在她的大街小巷,留给我印象中的印度是一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一块值得你仔细体会观赏的古玩。

  • 标签: 印度 文明冲突 风俗习惯 节日礼仪 婚姻习惯
  • 简介:印度─蒙古学会(TheIndo-MonsolianSociety)1990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市。该学会以向公众介绍蒙古、中亚、蒙古人的丰富的历史及相关文化为目的。由于成吉思汗与蒙古人的名字已发展为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传奇故事,因而对非专业人士而言,了解现代学者在蒙古及中亚学领域的研究与发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学者们自己的工作亦相对湮默无闻,且与公众少有联系。许多学者均为造诣颇深的专家,其著作对普通公众来说又太深奥,因而对学会所举办系列讲座来说,找到中间的领域则意味着一种挑战。该学会以邀请包括历史学家、旅行家、考古学家等在内的专家阐明蒙古人与其他定居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的方式来迎接这种挑战。该学会近期举行

  • 标签: 蒙古学 印度 蒙古人 现实与幻想 中亚 蒙藏关系
  • 简介:葡萄牙航海家蒙达·伽马,奉命开辟东方航道,1498年5月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两海岸的科泽科德(今卡利卡特)附近。此后葡萄牙在印度西部阿拉伯海岸占有三块殖民飞地。

  • 标签: “飞地” 印度 银币 葡萄牙 航海家 好望角
  • 简介:提起印度,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葩国家。贫穷与富有,差异与冷漠,狂热与虔诚,艳丽与混沌,质朴与忧郁,杂乱与和谐,层出不穷的怪人怪事,屡见不鲜的怪思想、怪现象,无论是否理解它的文化,认同它的习俗,只要见一眼,永远都别想忘掉。印度,一个能带给你视觉、意识上强烈冲击的地方,一个令你的大脑小脑都起连锁反应的地方。印度,一个奇怪不思议的王国。

  • 标签: 印度 王国 连锁反应 习俗
  • 简介:前往印度之前,代理签证的旅游公司给我们一份备忘录。其中很重要两条是:1.在印度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反对。2.印度的传统饮食是手抓饭,但他们的左右手分工极严。如右手

  • 标签: 印度行 瞠目结舌印度
  • 简介:在我印象里,印度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喧闹混乱但又精彩无比。神秘繁杂的宗教文化,璀璨精美的建筑艺术,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色块斑斓的街头文化,无一不吸引着你一探究竟。但是,最近这几年不断发生的恶性性侵事件,却让许多女性开始对这个国家望而止步,为什么一个有着高度宗教信仰的国家会接二连三的发生这种事情,单身或结伴而行的外国女性在印度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 标签: 等级森严 宗教文化 街头文化 色块
  • 简介:关于印度华人社会的历史,一般认为它发轫于1778年。这一年,一个名叫杨大钊的华人以茶商的身份从广东省来到孟加拉,他从中国把茶叶带到孟加拉进行贸易活动。作为交换条件,他从沃伦一哈斯丁斯(WarrenHastings)手里获得大片土地馈赠。沃伦-哈斯丁斯于1773-1786年期间在印度担任英殖民地总督(Bose,1934)。此后不久,杨大钊(Atchew)在此土地上建造了一家糖厂,并随后购买华人劳工到印度为其工作。这个地区位于距离加尔各答33公里的地方,因安特奇普(Atchepur)而著称,即今天的安琪普(Achipur)。

  • 标签: 华人教育 加尔各答 印度 华人社会 贸易活动 孟加拉
  • 简介:在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租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管理租界,西方现代城市管理经验被引入上海,巡捕房的建立更是引入了现代警察制度,1880年代,巡捕房开始引进印度巡捕。印度巡捕几乎建构了当时人们对于"十里洋场"治安管理的典型外在印象。上海租界、西方殖民者以及既被殖民又是城市秩序维护者的印度人,三者之间关系复杂。本文将再现印度巡捕形象,从英印关系的角度梳理清末上海印度巡捕的数次罢工,以及罢工背后的经济原因,分析国人对于印度巡捕罢工的民族主义想象。

  • 标签: 公共租界 巡捕房 印度巡捕 罢工 民族主义
  • 简介:本期《早期文明》专栏共刊载论文有《试析早期铜器在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年代上限问题》和《南方系统商周铜鎛再研究》和共三篇,既有对早期铜器某些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又有对南方系一种青铜乐器和一个商代青铜器群年代的专题研究。

  • 标签: 早期文明 商代青铜器 文明进程 大洋洲 南方 商周
  • 简介:<正>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思想 印度渊源 《大智度论》 佛教发展 五时八教
  • 简介:路易·杜蒙(LouisDumont,1911-1998)是战后法国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马塞尔·莫斯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杜蒙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上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他修正并深化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使结构主义从语言学的仆人回归到民族志的事实,从而复兴了社会学年鉴派的基本主张.在方法上,他结合了田野民族志和意识形态研究,落实了莫斯提出的"总体社会事实"原则.他成功地把社会人类学和印度学结合在一起,使两个学科不再维持它们本不应有的隔阂,也使印度学成为东方学中第一个被人类学突破的学科.杜蒙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首推他对印度种姓制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体现他在1966年出版的(HomoHierarchicus)一书中.

  • 标签: 种姓制 印度 意识形态研究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 斯特劳斯
  • 简介:塞舌尔是我到达的第一个非洲国家,却也是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当碎玉一般晶莹剔透的海浪翻滚着打湿我裤脚的时候,当斑斓的五色海水流动在我眼底的时候,我已经深深中了毒。几天之后,岛上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神奇的国宝海椰子,还有当地热情的克里奥尔人,更让我相信,这里就是传说中那个快乐的伊甸园。我的脸紧紧地贴在舷窗之上,俯瞰着飞机下面的这片海,朵朵白云之下,是湖蓝色的海水,那是印度洋的颜色。墨绿色的岛屿出现在印度洋之中,周围艳丽的海水和白色的浪花、沙滩为它镶上一圈美丽的花边。更近了,那斑斓的浅滩像是它的霓裳羽衣。塞舌尔,我终于来了。

  • 标签: 马埃岛 非洲国家 克里奥尔 EDEN 象龟 里长
  • 简介:<正>英文版的《印度和蒙古》第三辑,于1990年在印度新德里出版发行。该书由R.S.沙玛和Sh.比拉联合编辑。书中辑录了蒙古与和印度学者撰写的二十多篇论文,记叙了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过去和现在的交往。书的附录中收录了一些研究印蒙关系的基本资料和历史文献。《印度和蒙古》第一辑和

  • 标签: 印度 蒙古 英文版 出版发行 新德里 文化领域
  • 简介:《史学集刊》编辑委员会主编、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吉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王藻教授,因病久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与世长辞。本刊特发表王藻教授的这篇学术报告,以兹纪念。

  • 标签: 古代史 学术报告 分期问题 印度 吉林省 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