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王宇博在我国的许多世界近代史著作、教材和有关论文中,往往把英国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是英国资产阶级保守性和局限性的标志,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关的重要文件...

  • 标签: 君主立宪制 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 查理一世 英国革命
  • 简介:<正>军队自诞生起,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意大利政治理论家盖塔诺·莫斯卡在他的名著《统治阶级》里,把军队划分成诺曼底式、野蛮式、封建式、贵族寡头式和现代式五大类型,这大体上概括了军队的历史演变过程。每一种类型的军队都是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而它的存在,本身也就反映出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特征和面貌。军队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

  • 标签: 君主立宪派 军队 法国大革命 军官 士兵 旧制度
  • 简介:本文着重剖析贡斯当1814至1815年间出版的两部君主立宪主义著作《有关一立宪君主制国家中宪法、权力分配及保障之反思》和《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尤其是法国现行宪法的政治学原则》。第一次复辟和百日王朝时期,通过对其早年激进共和主义立场和理想化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贡斯当的宪政思想逐渐趋于成熟。他力图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将法国的历史传统与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捍卫人权、思想自由和废除专横权力而奋斗了二十年之后,贡斯当终于部分地实现了其宪政理想。

  • 标签: 贡斯当 代议制政府 理论评析 立宪君主制 宪政思想 立宪主义
  • 简介:五百年出一个圣明君主尧、舜、禹之后,圣贤君主就不再频繁出现了,而且很难出现,据说要500年才能出一个。圣贤之君将要出现时,天地要有迹象、有暗示。到那时,黄河会出现龙马,载着一张有着神秘文字的图画上岸;洛水将有巨龟,背负着绘有神秘数字的图案爬上河堤。此谓“河出图,洛出书”,届时还将有凤鸟翱翔。

  • 标签: 孔子 尧舜禹 儒家学者 周武王 明君 儒家知识分子
  • 简介: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地主资产阶级上层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它既有欺骗人民的性质,客观上多少又带有改良进步的意义。对于要不要立宪?如何立宪?统治集团内部从来就是不一致的。本文拟就袁世凯与预备立宪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袁世凯 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 西太后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前后
  • 简介:东方国家的西化改革,奥斯曼帝国开始最早(1792年),其中1839—1876年的改革史称"坦齐马特"时代。1876年12月,奥斯曼帝国史上第一部宪法颁布,比日本宪法的诞生早12年。奥斯曼帝国1876—1878年的第一次宪政,让西方人对土耳其政治家刮目相看。但在不满两年的君主立宪政治之后,又走上哈米德二世专制的道路,从1878年到1908年持续了30年之久。哈米德二世推行专制,却未公开废宪,也不放弃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某些领域仍然在开放。其得失值得后人研究。

  • 标签: 米德 坦齐马特 日本宪法 东方国家 教育改革 改革史
  • 简介: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 标签: 民国前期 立宪主义 国会 宪法
  • 简介: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他的一生在诸多方面成就粲然而被载人史册,成为晚清史上一位颇具声望的人物。其中尤以《治平通议》为代表的社会改革思想最为引人注目,梁启超曾将此书列入《西学书目表》。陈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其社会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陈虬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不断深化过程。

  • 标签: 君主专制 反对 清史 晚清 改良思想 西学
  • 简介:宪法的生命与权威,关键在实施。而能否实施的标志在于对违宪行为能否严加追究。这在现行宪法上已有原则规定,但只是一纸空文,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可行的违宪审查制度。

  • 标签: 宪法权威 违宪行为 违宪审查制度 现行宪法
  • 简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唐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是与唐初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其完善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的。

  • 标签: 生态环境 君主政治 君臣道合 给事中 谏官
  • 简介:君主论是明亡前后士人的明代政治批评的重要方面.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表征之一,即这一时期富于深度的有关君主的论述——通常认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为代表.本文试图将这一时期的君主论置于其时语境中,置于士大夫与“君/臣”有关的伦理实践中,分析有关论述的内在逻辑,士大夫经由“君/臣”一伦的自我界定,他们借诸君主批评所表达的自身欲求。

  • 标签: 君主 君臣 仁/暴 明代 清代 士人
  • 简介: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清廷将法政教育作为立宪的一项要务,推行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政教育。对于这些措施,甘肃遵章一一办理。但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超出了甘肃地方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实际成效非常有限,且使一些旧矛盾进一步深化,并引发出新的矛盾与社会问题,新政未见其利先见害。考察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这类情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清末 预备立宪 甘肃 法政教育
  • 简介:《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乃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制"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做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由此,如何解读《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及其政治影响,应该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

  • 标签: 《大宪章》 贵族 封建特权 政治影响 辉格诠释模式
  • 简介:中国在唐宋之际由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这是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的重要内容。细察该说,发现其诸多基本陈述与史实不符,六朝隋唐时期“名族”、“世家’虽有优越地位,但政权并非皆为贵族掌管;“弑逆废立”在不同历史时段的频发或少见不足以构成君主地位变迁的证据;唐代政治并非是君主与贵族的协议体,明代君主权力也并非毫无制约;该说关于宰相、地方官、宦官的对比也因其误判史实而不能成立。同时,该文论述逻辑并不严谨,存在概念界定不清、诸多基本判断缺乏史实依据、以结论为前提等问题。

  • 标签: 内藤湖南 “宋代近世说” 贵族政治 君主独裁 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