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作品追求质朴、纯粹、原创,多次获国际艺术大奖。主创1997年中央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为人民大会堂、总政歌舞团、江西安源路矿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山东沂蒙革命纪念馆以及十多个城市创作大型主题性或标志性雕塑。出版《雕塑艺术宏层说》等多部专著及文集。策划多项国际雕塑大展,并任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监。

  • 标签: 人物档案 革命纪念馆 香港特别行政区 雕塑创作 雕塑艺术 人民大会堂
  • 简介:清代进士基本都能选官任职,是社会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候选、休致以及丁忧、终养等各种休假时期,他们处于离任职状态,亦即所谓"乡居"时期。"乡居"进士多与省、府、州、县等各级官府交往,他们利用权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多介入地方行政和社会管理,为地方官出谋划策,帮办地方事务,为本乡土绅士及下层百姓的利益交涉官府,发展家族等基层社会组织。特别是武装动乱和灾荒等非常时期,他们对基层组织的介入程度更为深广。乡居进士对地方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影响,是官僚政治的延伸,利于地方社会的政治整合,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在社会基层的渗透。

  • 标签: 清代进士 乡居 社会管理 团练 赈灾
  • 简介: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1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孙中山档案文献特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是本馆首次赴台举办的大型专题展,共展出馆藏孙中山相关档案文献140余件、图片70幅。

  • 标签: 档案文献 孙中山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纪念馆
  • 简介:清末设立民政部,开始中国现代民政行政的探索。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内政部是管理民政行政事务的全国机关,其基本职权和内设机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变化性。内政部不同时期施政重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作重心。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民政行政机关 职权演变
  • 简介: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后,日军一些残余部队及其眷属避入东北长白山区的浩瀚林海,直到1946年冬仍未下山,遂引起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等方面的关注。先行挺进东北的中共方面正确区分日人阶级、阶层,制定处理战后日本军民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日籍技术人才,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则不断派出联络人员,深入长白山区寻找残余日军,试图加以利用,结果无疾而终。

  • 标签: 招降 长白山 残余日军 档案
  • 简介: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抗日运动是事关民族存亡的一场最伟大的斗争。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的各族民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加入了全民抗战的洪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贡献,彪炳史册。本文则将藏于民间,史书不记的七份有关抗日的档案,加以记录评价,从一个侧面将青海民众抗日的壮举,呈现给读者。

  • 标签: 抗日运动 马秉忠 全民抗战 上下五千年 记录评价 文则
  • 简介:学术界以往对清代土司地区司法问题的研究甚少,既是由于该问题涉及法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因相关文献资料缺失。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中,最近发现一些司法方面的资料,主要是土司地区的刑事案件档案及各级官府的审理记录,这对研究雍正朝改土归流后的司法处置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这批档案的大致情形,并阐述其学术价值。

  • 标签: 清朝 土司地区 司法档案
  • 简介:做好档案工作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需要档案部门的支持和介入。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一部分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有些文化活动还来不及对其进行档案记载就已经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活动项目正在灭绝或消逝,记录与抢救这些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档案部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利用档案化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加强对流失档案的搜集整理和保存,重视对消亡文化的追溯记忆,这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紧迫任务。

  • 标签: 非遗保护 档案支持 文化抢救 遗产普查
  • 简介:2015年7月18日,《民国档案》杂志社在长春召开“《民国档案》创刊30周年作者·编者·读者座谈会”,来自档案界、史学界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社长兼主编曹必宏、副主编胡震亚就《民国档案》30年来的发展及其在抗日战争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 标签: 民国档案 周年纪念 创刊 抗日战争研究 读者座谈会 专家学者
  • 简介:里耶秦简中大部分是秦代地方的行政文书,为我们考察文书的运作形态提供了根据。从已经公布的简牍来看,秦代文书的运作形态十分规范。撰写公文由专门的书佐承担,并且要在背面左下角以"某手"的形式签署,此人即为始发公文的责任者。在中间每一步处理环节书写完毕都要紧接着处理意见签写其责任者的名,同样是以"某手"的形式。公文在抄写副本时也要将这些署名照录。收到文书后由责任者发阅,根据公文内容判断是否需要回复或转发。如果不需要,就直接在原简背面最左边写下收文记录并署名"某手"。如果需要回复或转发,就要另制作一份抄件副本,将来文内容抄于其上,并且将原文件的责任人署名照录于副本的同一位置,然后在背面左起第一行写下记录,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再把来文的原件交给上级处理。在文书运作中,文书的性质也随着"传""别书"而发生变化。对于"某手"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书写者的签名,而应是文书的责任人。

  • 标签: 里耶秦简 行政文书 运作形态
  • 简介: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嘉绒藏族土司档案是研究嘉绒藏族土司的珍贵资料。近年来,笔者对部分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通过这一工作,对嘉绒藏族土司档案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拟通过介绍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探讨嘉绒藏族土司档案的内容,分析嘉绒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资料的价值。

  • 标签: 嘉绒藏族土司 档案资料 价值
  • 简介:2004年底,笔者完成博士论文《宋代档案文献编纂研究》时就有一个感觉:要想获得对宋代档案文献编纂更为深人的认识,极有必要唐宋联言,即把唐宋档案文献编纂放到一起做整体的考察.一方面,因为很多宋代的问题或现象,在讨论时总是要追溯到唐,其源流在唐、根基在唐,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

  • 标签: 档案文献编纂 继承与发展 唐宋 会通 历史 博士论文
  • 简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曹雪芹家族的发迹历史,然后通过清宫密折档案,重点讲述了康熙、雍正两代皇帝对曹雪芹家族兴衰的影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期,由于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加之自身的竭忠尽智、实心效力,曹寅长达二十三年担任江宁织造,五次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四次承办康熙南巡,这一时期成为曹家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但也是曹家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承办南巡等原因造成了曹家巨额亏空,这次的亏空也一直困扰了曹家以后几代,到雍正皇帝上任之后,开始整顿财政,但曹家的亏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加上曹家当时掌权人曹顺的无能,曹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败。

  • 标签: 清宫密折档案 曹雪芹家族 曹寅 曹頫 康熙 雍正
  • 简介:地方监察制度成形于秦汉,成熟于盛唐,完备于明清,期间多次出现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官逐渐行政化为地方行政长官的现象。其中以汉王朝最为典型。武帝时确立刺史制度,成为强化中央集权和监督地方官吏及豪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东汉后期刺史却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拥有割据一方的军政实力。汉代地方监察机构的产生与演变,可为我国当代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 标签: 监察制度 行政化 汉王朝
  • 简介:山西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出动后的主要作战战场,八路军在此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等多个根据地,并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多次打击对手,遏制日军的进攻。台北"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留下了八路军抗战的多项记载,是全面了解八路军对日作战的良好素材。通过阎锡山档案可以看出,随着抗战的进行,八路军的游击战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威力,中日间尤其是中共与日军之间的军事、政治争战,无疑是华北地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山西抗战 八路军 阎锡山
  • 简介:本文从新发现的三件有关同仁堂的档案入手,从一个以往未曾为人注意的角度,讨论清代满洲亲贵和八旗官员通过"生息银两"制度,对民间商业施加影响和干预,以致造成商业萧条衰落后果的过程,为我们揭示了清代官商结合的一幅别样的图景。而同仁堂的兴衰,也为"生息银两"制度的建立和收撤提供了一个具体生动的实证,这是以往对同仁堂历史的研究中迄未有人注意,却是令人倍感兴趣的问题。

  • 标签: 同仁堂 万全堂 生息银两 清代官商结合
  • 简介:本文根据笔者研究清华大学"文革"历史的体会,尤其是查阅清华大学"文革"档案的经历和采访有关清华"文革"当事人的经验,阐述了看待"文革"历史档案所应具有的态度,强调了评价"文革"记忆所应具备的方法,论证了梳理"文革"口述所应坚持的取向,旨在凸显如何把握"文革"档案—记忆—口述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而力求开创出"文革"研究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得益彰的崭新形态。

  • 标签: “文革”历史 清华大学 档案 记忆 口述 关系
  • 简介:故宫作为我国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同时故宫作为我国旧有的权力中心,体现了封建时代的政治面貌。我国虽为世界遗产大国,但自身在对文物的立法上存在显著的滞后现象,加上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使得故宫馆内环境和设施的管理工作不能有序进行。目前,国家颁布了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故宫保护条例》,使得故宫的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对故宫文物的保护力度,同时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故宫 结构 部门 改造方案
  • 简介:方志馆是指省、市、县三级地方史志机构所属的地方文献收藏机构。作为志书年鉴编辑和方志馆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从加强方志馆的硬件建设、方志馆的各项制度建设、方志馆的管理人员配备、方志馆图书资料的征集、馆藏图书资料的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几个方面来谈如何加强方志馆建设工作。

  • 标签: 方志馆管理 管理设备与人员 图书管理 服务创新
  • 简介:研究甲渠候官的日常管理,可以为深入认识汉代边郡候官的形态和功能,进而研究汉帝国的日常统治提供视角。甲渠候官主要通过文书掌控、行塞和召会等三种手段进行日常管理。文书掌控以日迹簿、作簿、邮书课三类文书逐日、逐月记录部隧的工作事项,以确保候官及其上级机构能严密掌控各部隧吏卒的工作状态。甲渠候官戍吏还通过行塞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亲临防区巡行视察,以掌握部隧的实际工作状态。另外,甲渠候官以书檄、官记等文书形式传召部隧吏卒在限定时间到候官署汇报工作,或到候官署接受临时性事务安排,是为召会。三种手段互相配合,对维持甲渠候官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汉代 甲渠候官 日常管理 文书掌控 行塞 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