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五百年出一个圣明君主尧、舜、禹之后,圣贤君主就不再频繁出现了,而且很难出现,据说要500年才能出一个。圣贤之君将要出现时,天地要有迹象、有暗示。到那时,黄河会出现龙马,载着一张有着神秘文字的图画上岸;洛水将有巨龟,背负着绘有神秘数字的图案爬上河堤。此谓“河出图,洛出书”,届时还将有凤鸟翱翔。

  • 标签: 孔子 尧舜禹 儒家学者 周武王 明君 儒家知识分子
  • 简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王宇博在我国的许多世界近代史著作、教材和有关论文中,往往把英国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是英国资产阶级保守性和局限性的标志,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关的重要文件...

  • 标签: 君主立宪制 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 查理一世 英国革命
  • 简介:陈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他的一生在诸多方面成就粲然而被载人史册,成为晚清史上一位颇具声望的人物。其中尤以《治平通议》为代表的社会改革思想最为引人注目,梁启超曾将此书列入《西学书目表》。陈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其社会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陈虬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不断深化过程。

  • 标签: 君主专制 反对 清史 晚清 改良思想 西学
  • 简介: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Split),从来就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好比来德国的人,多少都知道新天鹅堡,却无视路德维希德另外两大宫殿一样.许多年来,杜布罗夫尼克的光环让造访克罗地亚的游客,争先恐后走独木桥,很少有人愿意多花4小时的车程,去这个海港城市,领略不同的风味.

  • 标签: 克罗地亚 新天鹅堡 路德维希 海港城市 大城市 独木桥
  • 简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唐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是与唐初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其完善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的。

  • 标签: 生态环境 君主政治 君臣道合 给事中 谏官
  • 简介:君主论是明亡前后士人的明代政治批评的重要方面.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表征之一,即这一时期富于深度的有关君主的论述——通常认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为代表.本文试图将这一时期的君主论置于其时语境中,置于士大夫与“君/臣”有关的伦理实践中,分析有关论述的内在逻辑,士大夫经由“君/臣”一伦的自我界定,他们借诸君主批评所表达的自身欲求。

  • 标签: 君主 君臣 仁/暴 明代 清代 士人
  • 简介:<正>军队自诞生起,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意大利政治理论家盖塔诺·莫斯卡在他的名著《统治阶级》里,把军队划分成诺曼底式、野蛮式、封建式、贵族寡头式和现代式五大类型,这大体上概括了军队的历史演变过程。每一种类型的军队都是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而它的存在,本身也就反映出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特征和面貌。军队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

  • 标签: 君主立宪派 军队 法国大革命 军官 士兵 旧制度
  • 简介:《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乃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做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由此,如何解读《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及其政治影响,应该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

  • 标签: 《大宪章》 贵族 封建特权 政治影响 辉格诠释模式
  • 简介:中国在唐宋之际由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这是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的重要内容。细察该说,发现其诸多基本陈述与史实不符,六朝隋唐时期“名族”、“世家’虽有优越地位,但政权并非皆为贵族掌管;“弑逆废立”在不同历史时段的频发或少见不足以构成君主地位变迁的证据;唐代政治并非是君主与贵族的协议体,明代君主权力也并非毫无制约;该说关于宰相、地方官、宦官的对比也因其误判史实而不能成立。同时,该文论述逻辑并不严谨,存在概念界定不清、诸多基本判断缺乏史实依据、以结论为前提等问题。

  • 标签: 内藤湖南 “宋代近世说” 贵族政治 君主独裁 史实
  • 简介:鲜花酿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屈原在《九歌》中有“惠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说明当时便己盛行以桂花来酿酒了。荷花除莲子、莲藕可供食用之外,莲花也可以酒。《续世说》中,曾记载了以莲花酒的方法,大体是把莲花捣碎,浸入酒内,使酒具有莲花的清香,名日碧芳酒。到清代,莲花酒的制法又有发展。《清稗类钞》载:“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芯加药料制成佳酿,玉液琼浆不能过也。”菊花酒历史悠久。魏晋时代,我国重阳节日,就有佩插茱萸,登高畅饮菊花酒的风俗。菊花酒分菊花酿酒和菊花浸酒。酿酒是在每年九月问,选择半升的菊花,连带少许茎叶一并捣碎,拌和在蒸热的秫米醪酪里发酵,到来年九月,开封榨酿而成。浸酒址在菊

  • 标签: 菊花酒 《清稗类钞》 制酒 《大河报》 《九歌》 酿酒
  • 简介:谢阁兰的诗作虽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源泉和意义背景,但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异国情调文学”。在《论异我性》##一书中,谢阁兰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异国情调”这一用滥了的名词作了全新的解释: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是指被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相异性,这包括“自我”与外界的相异性、“自我”与“自我”的相异性以及“绝对的存在”与有形的存在之间的相异性。诗人向往“他方”,不是为了猎奇述异,而是出于他对“原生”(I’Etre)之谜的无穷尽的探索。这种以认识“形而上”为目的的诗歌显然不能以东方情调为满足,它试图抵达的“异邦”实际上是超验的彼岸,它不仅不以基督教的“上帝”为归宿,而且恰恰是反对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解释世界。本文着重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为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暗示“绝对存在”而常用的几个意象和概念,如:中国思想所说的“天”(或叫“上天”、“上帝”)、中国古代铜钱中的方孔(“虚”)、“西藏”、“她”、“我”等。通观诗作可以看出,无论诗人借用什么象征,都只能是一个不知其所代的代名词,一个只有喻体不知其本体的隐喻。诗人所寻求的“绝对”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未知”。

  • 标签: 相异性 探索 异国情调 基督教 东西方 概念
  • 简介:<正>巴黎公社的第一张宣传画上绘着一位象征着巴黎人民的美丽而英勇的妇女,手拿着红旗举过头顶,上面写着:“巴黎人民的权利。公社。”这正是起来战斗的巴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求当家作主的光辉写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夺民主。”为了实行无产阶级民主,

  • 标签: 巴黎公社 资产阶级民主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民主 劳动人民
  • 简介:在中华民国统治权的来源问题上,孙中山的革命派与袁世凯的官僚派有过激烈交锋,反映了两股政治势力围绕中华民国政权正当性问题的斗争。孙中山认为民国的统治权是人民创建的,而袁世凯则认为他对民国的统治权是因袭了清朝的君权。有关民国政权正当性的这两种理论反映了中华民国特殊的建国过程,而人民创建论无疑是当时的主流理论,其核心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不过人民主权论在把人民奉为主人的同时,还面临如何把人民变回被统治者的问题。民初政治思想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主权与统治权分开,更多地从财产权的角度去理解主权,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卢梭与洛克的人民主权论。但是民初的人民主权只是一个尚未兑现的承诺,人民不仅不能亲自行使主权,一度代替人民行使主权的机关也被迫解散。

  • 标签: 民初政治 主权 统治权 正当性 制宪权
  • 简介:在中国传统帝制时期,由朝廷直接任命品官统治的县级政权之下的乡村社会如何组织管理,涉及基层的稳固与赋役的徵调,事关国运,历代都视为要务,未尝掉以轻心,因而也是现代史学研究极为关注的对象。关于宋代国家(960-1279),也不例外。

  • 标签: 宋代 中国传统 组织管理 乡村社会 县级政权 史学研究
  • 简介:领事担保是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规定的贸易稽查制度,是近代中国革新旧海关制度的首次尝试。这一制度由英国代表在条约谈判中提出,其目的是防止中国海关官吏的任意加征和非法勒索,并保护英国对华合法贸易的顺利开展。中英双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都曾采取措施履行和维护这一制度,严防走私偷漏,但均以失败告终。领事担保终结的直接原因是外国商人的走私,特别是鸦片走私,但其失败的根源是中英双方都缺乏有效的缉私保障。领事担保存废的历史表明,清政府没能适应五口通商后新的贸易格局和国际形势的需要,没能及时建立起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以保障经济利益和国家主权。

  • 标签: 领事 担保 制度
  • 简介:隋朝立国仅38年(581~618年),但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华夏复归统一;二是通过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先进的社会制度(如科举制度),为隋唐统一封建大帝国的繁荣拉开了序幕。大运河的开凿,更是功盖千秋。货币方面的新五铢钱,为唐开元通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隋钱铸造量大,因币制统一,无珍稀品,难被后人重视。如今,在收藏、研究中,常有含糊之处,甚至对置样五铢和白钱的认识亦未统一。其实,隋货币的历史地位突出,值得研究的东西也很多。本文仅就隋钱的铸行简况和置样五铢及白钱问题进行浅析,以与泉友们共同学习之。

  • 标签: 隋朝 五铢钱 科举制度 社会制度 开元通宝 大运河
  • 简介:席岫峰《关于契丹婚姻制度的商榷》(见《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中提出,契丹人联姻既不是以氏族,也不是以部落,更不是以胞族为界,而是实行两姓直接交换婚。契丹婚姻的世界限是姓,这个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只有异姓方可婚配。契丹人的两姓即耶律德姓与萧姓通婚集团,两姓婚,实乃直接交换婚姻的变异形态。交换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集团采取交换妇女的办法来解决婚姻问

  • 标签: 契丹人 交换婚 同姓不婚 婚制 耶律 社会集团
  • 简介:<正>楚墓葬之研究,是了解楚人习俗或丧葬礼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有的同志已从墓葬特点、随葬器物的组合、葬具等方向进行了一些综述和探讨。笔者阅后,很受启迪,试图通过楚人墓地分布、墓坑排列、墓葬结构等方面,再谈点肤浅的意见,就教于同志们。一、楚墓地分布与排列湖北江陵、当阳赵家湖、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浙川等地的楚墓调查和发掘资料表明,楚人墓地的分布和排列大多数是有规律

  • 标签: 楚墓 江陵 葬制 随葬器物 战国时期 墓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