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强盗、土匪、军阀和各种暴力集团靠什么生活?靠“血酬”。血酬是对暴力的酬报,就好比工资是对劳动的酬报、利息是对资本的酬报、地租是对土地的酬报。不过,暴力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血酬的价值,决定于拼争目标的价值。如果暴力的施加对象是人,譬如绑票,其价值则取决于当事人避祸免害的意愿和财力。这就是血酬定律。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核心计算是: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

  • 标签: 近代 生存资源 暴力 价值 当事人 强盗
  • 简介:岭南地区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自成系统,文化特点鲜明,而且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融合。但相对来说,客家与潮汕的交往最为密切,不仅在地域上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互为交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研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从本期起,以“客家名人在潮汕”为题刊发系列专稿,探寻客家与潮汕的历史交往,敬请垂注。

  • 标签: 丘逢甲 潮汕 韩山书院 岭南地区 东山书院 岭东同文学堂
  • 简介:南阳深居中国内陆,近代以来传统建筑的演化主要体现在衙署建筑、庙祠建筑、学校建筑等方面。建筑的平面布局服务于功能要求,立面设计向以墙体为主的多样化方向发展,结构趋于简化,是南阳传统建筑演化的主要特征。

  • 标签: 近代建筑 传统建筑 演化
  • 简介:鸦片战争后,西方警政思想伴随西学东渐大潮渐入中国。租界办警政的样本示范,游历人员和维新人士著书立说式的推介,洋教习对警政学堂教育的督办指导,使西方警政思想快速传入中国,促成了清末警政革新的移植型范式选择,并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

  • 标签: 近代中国 西方警政思想 传播路径
  • 简介:大师已被遗忘“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很多人都会回答:“梁思成”。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民国初年,北京开始从封建都城向现代城市转型。启动这一进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改造,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进行的。

  • 标签: 北京城 总设计师 遗忘 近代 现代城市 工程改造
  • 简介:武汉,这么近,那么远!我于1963年出生,籍贯广东中山,现任职一家互联网公司主席及一所推动内地走向“智慧制造”为本的公司顾问,曾获英国DeMontfoa大学公共行政学学士学位,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

  • 标签: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近代史 武汉 互联网公司 感受 青年
  • 简介:近代武汉因水陆交通之便和工商业之繁华,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27~1949年,大量周边农村移民涌入武汉,他们或因金钱诱惑到武汉寻求黄金梦,或因天灾人祸、家乡凋敝而背井离乡,蛰居在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底层。家乡是他们割不断的牵连,年节时分忆念祖先,财富和婚姻指向也是家乡。城乡双重边缘化给他们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困惑,从最初因"乡巴佬"身份产生自卑,到后来渐生城里人的优越感。"东方芝加哥"中这群下里巴人,销蚀了近代武汉都市社会的浮华与高贵,最后归于平淡与庸常。

  • 标签: 近代武汉 农村移民 底层生活 城乡关系
  • 简介:台湾日月潭的得名,是清代汉人不断深入'番地'的结果,日月潭的景观,从此也与'番人'的不同意象紧密相连。日据时期日月潭景观及其话语塑造,背景是殖民需要。而台湾由中华民国收回之后,日月潭的'番社'景观成为台湾'原住民'中华民族认同叙述重要的象征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关于'少数民族'身份的情感性意象。

  • 标签: 台湾 日月潭 “番社” “番人” 景观
  • 简介:近代北京,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公共卫生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警察制度建设密不可分.警察参与公共卫生管理,从卫生宣教到卫生监督,再到实施违规处罚,一系列的举措对保证城市公共卫生的质量、防患疫病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敷衍了事,工作不力,以及卫生设施建设与行政管理发展不同步,管理不尽人意等问题.总结这些经验与不足,对解决当今城市公共卫生监管问题仍有借鉴与反思意义.

  • 标签: 警察 公共卫生 近代 北京
  • 简介:本文系统考察近代外国人测绘长江上游航道的历史轨迹,认为以西方测绘技术为参照的现代航道图标准的确立,不仅是对晚清以来川江行轮兴起的地图表达,更意味着长江上游航道知识体系的“现代性”建构。同时,近代外国人对长江上游航道的地图测绘,借助各国政府、海军与近代中国海关洋员组织化、制度化的力量,逐渐成为西方对华“空间控制”的有力工具,通过生产符合其商业利益与殖民扩张的“普遍性知识”,进而达到对传统长江上游水道舆图“地方性知识”的有效解码。

  • 标签: 长江上游 地图测绘 空间控制 现代性
  • 简介:19世纪伊始,随着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人第二次汉语学习高潮兴起。在晚清一百多年中,西方人的汉语学习历史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方人的汉语学习经历了从严禁到合法的转变,西方人在华的活动范围因中国国门的被迫开放不断扩大,学习汉语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汉语教材的数量越来越多,类型日益丰富,编写水平日渐提高。晚清时期西方人的汉语学习也呈现出了新特征。从原始文献入手,勾画这一历史阶段的汉语学习史,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晚清 西方人 汉语学习 汉语教材
  • 简介:近代东北城市化的推进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造成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进而带来了深刻的城乡文化冲突和转型。城市和乡村在城市化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在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城乡间文化认同与异质性并存,其表现是城乡间文化生活及风俗的二元性特点和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风习俗,还是娱乐生活,城乡之间都已发生改变且互相影响。

  • 标签: 东北城乡 文化互动 民俗民风 集市
  • 简介: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大学等6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社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社会史 研讨会综述 交通 近代 中国
  • 简介:通过对中国地方志的全面梳理可知:至1961年前,中国共有6次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而对全国与各省历史疫情的综合考察,是得出该定论的必经途径。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见,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散发,显示了中国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而中国在19世纪20年代的首次霍乱大流行,或许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供了别样的注脚。

  • 标签: 中国 霍乱 地方志 大流行 近代史
  • 简介:1920年代以后,以球类为代表的西式休闲体育开始渐次超越学校之推展场域,继而走进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同社会阶层对于体育迥然有异之观感的背后,是经济地位之差异所致。上流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体育运动带有精英之特点。对于以记者、警察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群体,体育运动的用途体现的是统制性面向。对于以工人为主的社会底层群体,体育运动成为避免工人嫖赌以及增加工作效率的规训方式。

  • 标签: 天津 休闲体育 日常生活
  • 简介:余家湖是武昌城东北方向的一处湖泊遗留至今的地名。随着清末民国城市化,以渔业为主的湖逐步淤积,湖地向城郊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转变。这一过程恰逢中国社会的近代变革,王朝传统下的臣民土地业权开始向近代法制下的公民产权转化;同时,地方权力纠葛复杂。两者共同作用下,余家湖湖地的权利归属成为地方社会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民国前期武昌余家湖官民产业划分案的个案分析,可以一窥城市地权演变的制度性变革的过程,及其引发的地方社会分化与重组的机制。

  • 标签: 余家湖 城市地权 近代中国 地方社会分化
  • 简介:社会形态的更替"并非自然的恩赐",但具体制度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乡村与城市作为异质、互生的人类聚集空间,二者关系既是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力量的制约。对海河流域近代城乡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到,城乡关系由传统一元化特征转向了二元化分离。究其原因,既有半殖民化的时代背景因素和京畿腹地的地理因素,也与海河流域的自然特征有关。

  • 标签: 近代城乡关系 二元化分离 海河流域
  • 简介:依据与铁路运输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大小,可将华北集镇分为铁路沿线集镇和非铁路沿线集镇.随着铁路运输的兴起和发展,石家庄、唐山、焦作、秦皇岛、驻马店、漯河、泊头、张店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铁路沿线集镇迅速发展,而除龙口、兴隆等少数集镇外,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非铁路沿线集镇在1937年之前却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之势,并对周边乡村社会变迁产生影响,铁路则为重要致因之一.这表明,在利用交通因素推动区域社会变迁时,必须充分发挥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形成布局和层次结构合理的交通体系,从而推动区域社会协调有序发展,避免再走一个地区的发展以另一个地区的衰退的路.

  • 标签: 华北 非铁路沿线集镇 铁路交通
  • 简介:邱熠华在《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近代以来,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扩张,以及英俄竞争对这一区域产生的压力,引发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导致西藏地方与尼泊尔的关系呈现出”希望、挑战与挫折并存”的状态。这一时期藏尼间的政治关系因边界争端、贸易纠纷等长期存在,时常表现出冲突与矛盾,而两者间原有的宗教、文化及民间社会的联系仍绵延不断.为双方关系的保持与调整提供了多维的渠道。

  • 标签: 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 尼泊尔 1921年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 简介:作为现代伊朗的前身以及欧亚大路上重要的节点国家,波斯在近代中国知识界受到长期且广泛的关注,尤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样一个转折的历史阶段,中国近代的波斯认知伴随着中国对自身的认知逐渐生成,并经历了特征鲜明的三个阶段。本文聚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国内报刊对波斯的记述,分析中国波斯观念的形成过程如何与当时中国的国内环境与关注议题相契合,从而看中国人如何不断探索属于近代中国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 标签: 中国 波斯 报刊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