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及宫颈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及宫颈成形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66min,术中出血80~210ml,术后排气时间20~50h,术后发病率为6.8%,274例患者获得随访,大小便均正常,成形宫颈均愈合良好,无息肉、无感染、无缝线脱落,宫颈长1.0~1.5cm,直径1.0~2.0cm,宫颈周围阴道壁柔软,术后2年内性生活满意率为97.5%。结论本术式保留原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避免了处理骶韧带、主韧带时可能发生的输尿管损伤,不易损伤膀胱,安全可行,阴道长度不变,穹窿结构未受破坏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筋膜 子宫切除术 宫颈成形术
  • 简介:探讨数值模拟不同运动强度对因废用引起的骨质疏松的影响。依据骨的功能适应性和力学调控系统理论,遵循骨重建的生理过程,建立了一个带有时间历程的描述松质骨骨质疏松过程的计算模型,用C语言编制程序。得到了不同运动负荷对因废用引起的骨质疏松(孔隙率)的影响曲线。结果表明:较大的运动强度可以减缓因废用引起的骨质疏松。这对于运动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基本多细胞单位 孔隙率 运动强度 骨质疏松 松质骨 模拟
  • 简介:介绍全工序冲压模拟技术,回弹分析及补偿,对料边进行精确反算,解决B柱加强板成型的开裂、起皱及回弹问题

  • 标签: 全工序模拟,回弹,反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小儿肠套叠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空气灌肠治疗268例,成功246例(91.8%);22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及18例高度怀疑肠坏死,通过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B超为肠套叠的首选辅助检查,空气灌肠复位为最简便有效的复位方法,若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高度怀疑肠坏死,则应该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肠套叠 空气灌肠复位 手术复位 小儿
  • 简介:摘要上呼吸道由鼻腔及咽喉腔两部分组成,是人体进行呼吸的重要解剖通道。目前经鼻腔内给药治疗鼻腔及肺部疾病的方法日益引起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已然成为研究上呼吸道颗粒沉降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颗粒参数、上呼吸道结构、气流特性等均会对颗粒沉降造成影响。本文就目前针对上呼吸道颗粒沉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完善上呼吸道颗粒物沉降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为开发经鼻腔给药的装置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人体模型 计算机模拟 上呼吸道 颗粒沉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壁面压力的强度和分布,分析壁面压力对动脉瘤发生及生长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20例动脉瘤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分叉管顶瘤8例,侧壁瘤12例。分别记录瘤顶、瘤颈和临近载瘤动脉区域的平均压力值,并分析动脉瘤流场情况。结果20例动脉瘤瘤顶处壁面压力平均为(620.64±446.09)Pa,瘤颈处为(618.89±431.09)Pa,载瘤动脉处为(633.81±448.59)Pa,3个区域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叉管顶瘤(411.23±126.28)Pa(766.59±515.46)Pa与侧壁瘤相比,平均壁面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内壁面压力与载瘤血管内无明显不同,推测局部压力的改变对动脉瘤发生、生长无影响,由于流场模式的差异导致侧壁瘤与分叉管顶瘤的平均壁面压力显著不同。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研究不同结构形状的血管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针对同一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设计了三种网丝截面相同、通透率近似相等、结构形状不同的支架。将这三种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的变化情况。三种支架中,螺旋型支架对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旋涡改善效果最佳,对动脉瘤瘤颈和瘤顶部分较高的壁面切应力削弱也最明显;周期型支架的柔顺性优于其余两种类型的支架。螺旋型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最佳,但不适合几何形状复杂的血管,本研究也可为进一步优化支架结构提供依据。

  • 标签: 血管支架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流固耦合 壁面切应力
  • 简介:摘要人工膝关节磨损的模拟机测试及数值模拟是体外评价假体磨损性能、预测膝关节产品临床表现的重要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在步态运动条件下,对国内学者体外磨损测试采用的力学和运动学曲线及国人测量的曲线进行对比,并对体外模拟机试验和数值模拟模型的方法进行对比、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测量数据还不能直接作为模拟机磨损测试和数值模拟的加载条件,国人的膝关节力学和运动学数据与国际标准相比有所差异。对于体外模拟机测试,国内不同机构的测试方法相近,但结果有一定差别。对于磨损数值计算研究,国内与国外基本同步,但是磨损计算结果较体外测试均较低。基于国人膝关节力学和运动学数据的人工膝关节磨损性能评价体系是研究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相流模型对轴流式血泵溶血性能预报的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轴流泵的水动力性能、流场、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建立一种基于切应力的溶血预报模型。体外6次溶血实验,每次应用2 000 ml新鲜抗凝小牛血,在流量为5 L/min,流出道压力100 mmHg(13.3 kPa),转机4 h,每30 min取血样本,测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含量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同时留静置的牛血作为对照组,计算标准溶血指数(normal index of hemolysis,NIH)。结果计算预测FHB变化与体外溶血实验基本吻合,体外验证实验计算NIH结果0.0055 g/100L,与多相流模型预测NIH结果一致。结论多相流模型可用于心室辅助装置溶血液性能的定量预报,该方法可应用于血泵设计选型阶段。

  • 标签: 心室辅助装置 多相流 数值模拟 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病因及早期诊治方法,以更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接诊收治的286例昏迷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昏迷患者病因及早期诊治方法,总结处理经验。结果286例患者经过救治241例好转,占84.27%,患者在1—17天内清醒,且109例患者恢复意识,占45.23%,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为20.34±4.52天。45例患者死亡,占15.73%,患者昏迷原因最常见的原因为脑出血、酒精中毒及低血糖昏迷,三种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25.52%、19.93%及13.99%。患者病死率中脑出血最高,其次为脑梗死、中毒及肝性脑病,病死率分别为48.89%、26.67%、8.89%、8.89%。结论对于昏迷患者及早恰当处理,查明病因,保护脏器功能,预防感染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急诊内科 昏迷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患者脑出血的特征,为脑出血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CT确诊颅内出血的患者共286例,回顾性分析其CT及临床资料。结果在286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出血占78.7%,脑叶出血占9.8%,小脑出血占5.6%,脑干出血占4.5%,脑室出血占1.4%,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患者罹患脑出血的几率增高。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

  • 标签: 脑出血 CT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效的护理来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新生儿室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8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运用维持体温、合理喂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抗感染等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286例新生儿肺炎。经治疗后痊愈263例,好转21例,转上级医院2例,总有效率为99.3%。结论肺炎危害患儿生命健康,对患儿进行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校于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A班以及B班的学生共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A班学生应用常规教学,B班学生应用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开展老年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法,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考核成绩,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 老年护理 考核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脑卒中康复护理教学中实行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级的126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63名)与实验组(63例),分别采用常规教学方式以及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结果: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实验组较佳,(P

  • 标签: 展开式案例模拟教学法 脑卒中康复教学 教学评价
  • 简介:【摘要】科室作为医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使各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培养。文章介绍了护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阐述了护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指出了护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与过程,分析了护理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意义,旨在为培养优秀护理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托。

  • 标签: 护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分配比、涡流等情况。分别将鼻阻力和气流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压强和鼻阻力方面,位于前端低位且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的压强梯度影响更明显;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导致鼻腔阻力增加。在温度方面,前端低位和高位较大尺寸以及前端高位较小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温度影响更明显;位于前端且具有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模型的鼻加热效率低于正常模型;前鼻孔至鼻中隔后缘的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1和例2的R2值分别为0.69、0.41,P值均<0.01)。在气流平均速度方面,位于鼻腔前端低位和高位的不同尺寸穿孔相对于其他部位穿孔,对鼻腔局部的气流平均速度影响更明显。在气流的分配和涡流方面,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使原本气流分布不对称的双侧鼻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趋于不均衡;位于鼻腔前端和中部的穿孔较鼻腔后端的穿孔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涡流分布。结论鼻中隔穿孔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部位和大小有关,偏前端和较大的鼻中隔穿孔相对于偏后端和较小的穿孔对鼻腔内压强、鼻阻力、温度调节、气流分配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鼻中隔 穿孔 数值模拟 气流特征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