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的耐药谱也在呈现不断变化。由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的存在,细菌的耐药和毒力也在不断增强,面对这样的现状,临床迫切需要最新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了解细菌致病和耐药机制的过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就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期为未来对细菌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致病机制 耐药机制 氢化酶 亚抑菌浓度 Wnt/β-catenin
  • 简介:摘要 目前痔的多种发病机制学说 都没有反映痔的全貌,动态解释痔病因、病机变化,也不能准确解释痔肿胀、疼痛、出血、脱出等临床表现, “损伤、微循环障碍导致慢性炎症反应”作为一种痔的发病机制,可以解释痔的全貌,可能更便于理论体系建设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发病机制 炎症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颅内表皮样囊肿发生率占颅内肿瘤 1% ,以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 颅内表皮样囊肿与女性接近,但多见于 20-40 岁人群,随着近年我国医疗技术发展,临床针对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得到质的进展,手术作为治疗该病主要首选,在内镜及显微手术辅助下可全面切除病变组织,达到保护神经功能目的,本文针对 颅内表皮样囊肿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进行论述,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颅内表皮样囊肿 颅内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 内镜
  • 简介:摘要国内学者认识到,患者在进展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之前,存在一个"肝衰竭前期",也是临床有效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肝衰竭"前期"做了明确定义。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肝衰竭前期对应于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炎症因子风暴/免疫紊乱阶段。现简要介绍肝衰竭前期的实质内涵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有待探索明确的问题。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衰竭 肝衰竭前期 肝硬化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发病后常见的一种精神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炎症与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炎症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炎症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最易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导致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关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本文将围绕传染性病原体、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遗传倾向等方面阐述川崎病的病因,并围绕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提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综述川崎病的致病机制

  • 标签: 川崎病 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我国现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分析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思路及对策,提出了实现路径,以期助力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提升。

  • 标签: 传染病 监测预警 多点触发 多渠道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脑影像、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血液指标等临床标记物,探讨癫痫后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癫痫监测诊疗中心的住院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20例癫痫发作后头痛患者为试验组,20例癫痫发作后不伴头痛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癫痫发作间期、癫痫发作停止后试验组患者头痛开始5 min内及对照组在癫痫发作停止后5 min内的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谷氨酸水平,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变化,视频脑电图(VEEG),头部磁共振(MRI)。采用t检验比较癫痫发作间期和癫痫发作后5-HT、NO、谷氨酸和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脑电异常放电比例和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比例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癫痫发作后血清NO含量均升高,2组升高值比较[(46.37±18.17)μmol/L vs (19.83±5.7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t=12.157,P=0.034)。试验组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顶枕部放电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vs 25.0%),弥散性放电比例低于对照组(25.0% vs 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50、5.103,P=0.043、0.025)。而2组间血清5-HT含量、谷氨酸含量、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出现DWI高信号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递质NO的升高、顶枕部放电以及癫痫发作引起的局灶性损伤可能与癫痫发作后头痛有关。

  • 标签: 癫痫发作后头痛 5-羟色胺 一氧化氮 谷氨酸 经颅多普勒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 高血压病是当今社会最流行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致死率较高,但发病原因至今不能完全明确,近年来,有学者从盐敏感性、生物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角度进行机制分析,并根据发病机制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压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肾结石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种族、职业、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结构、遗传等都与之相关。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糖蛋白、晶体——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Randall斑"形成、易感基因、药物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失调等学说相关。进一步提高对结石疾病的认识,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及预防肾结石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肾结石的发病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结石 代谢综合征 糖蛋白
  • 简介:摘要细胞内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沉积导致了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的发生,而其病理传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体α-syn的细胞间传播是大脑区域之间疾病传播的主要模式。本综述回顾了不同模式的寡聚体α-syn细胞分泌和再摄取的现有证据,包括细胞间直接转移、朊蛋白样传播、外泌体分泌和内吞作用、纳米隧道及小胶质细胞介导作用,以便更详细地了解突触核蛋白病理学在整个大脑中传播的模式,为防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突触核蛋白病 外泌体 朊蛋白样 内吞作用 纳米隧道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眼表长期暴露于外界光线下,各种眼表光损伤疾病临床常见。以紫外线为主的短波长不可见光可以导致急性光化学角膜炎、翼状胬肉、圆锥角膜等疾病;以蓝光为代表的可见光引起的最常见眼表损伤为干眼,与电子照明和视频终端使用密切相关。光损伤引起眼表组织细胞水肿、新生血管生成以及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主要机制与炎症、凋亡、氧化应激等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96-201)

  • 标签: 眼表 光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肿瘤疫苗作为其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显现。免疫佐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调节免疫应答强度,还可降低疫苗的使用剂量、提高疫苗安全性,故免疫佐剂在肿瘤免疫疫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归纳了常用免疫佐剂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用于临床的3种传统佐剂(弗氏佐剂、油乳佐剂、铝盐佐剂)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新型佐剂(脂质体、中药佐剂、小分子多肽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纳米佐剂)的特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佐剂,免疫 作用机制 传统佐剂 新型佐剂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因多种因素致胰岛β细胞破坏,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和高血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且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上升。目前公认的病因为在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由T细胞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β自身免疫破坏过程历时数月到数年,期间患者没有症状及高血糖,但相关自身抗体可以阳性,当胰岛β细胞破坏到一定程度时,糖尿病症状出现。该文将从基因、肠道病毒及肠道菌群等方面简要阐述其和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进而为探寻1型糖尿病未来可能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 基因
  • 简介:摘要创伤是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伴随的缺血再灌注、酸中毒、低氧血症、外科手术、失血或大量输血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组织损伤。创伤导致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期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等线粒体来源的DAMP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tDNA的释放不仅能够诱导免疫应答、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及器官损伤。本文就mtDNA在创伤中的释放机制,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及其与创伤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线粒体DNA 信号通路 创伤 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牙体牙髓病、牙周炎、牙外伤和遗传性疾病等导致的牙齿缺失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牙根作为牙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牙周组织的连接将牙齿固定于牙槽窝内。深入探究牙根发育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对牙根再生治疗新方法的探索。牙根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上皮和间充质组织间的交流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就牙根发育过程中各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根 牙本质 牙根发育 上皮根鞘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昼夜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体不同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睡眠周期、体温调节等。近年来,疼痛昼夜节律和调控逐渐成为临床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疼痛均存在昼夜节律,而且疼痛与睡眠节律关系密切,失眠与疼痛经常并存,交互影响;另外人体内源性镇痛机制及镇痛药物反应性也呈现昼夜节律。了解疼痛昼夜节律变化及镇痛药物时间处方,对于急慢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疼痛昼夜节律及机制的探索,以提高疼痛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转移是一个关乎多个基因和生物分子的复杂的、多步骤生物过程。临床治疗乳腺癌主要通过手术、化疗和放射等,可以控制原发肿瘤的生长,但转移性疾病仍然是肿瘤学中最大的临床挑战。这些方法在预防复发或治疗乳腺癌转移方面仍不十分有效。本文对乳腺癌转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包括转移级联和扩散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分解和迁移、原发肿瘤,破坏血管壁,适应新环境,器官向性和休眠细胞。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转移级联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广泛的信号传递和刺激生物分子和基因,介绍了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 标签: 乳腺癌 转移 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