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各行各业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及效率,同时对于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十分有利。医疗机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DR图像处理就是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技术之一。以下本文将围绕影响DR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控制措施,以便于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影响因素 DR图像 质量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隐匿性癌及乳头状癌多灶性的超声图像特征,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总结其超声特征。结果42例甲状腺癌患者彩超在甲状腺内发现结节132个,其中实性结节116个,占88%,囊实性16个,占12%。癌性结节51个,其中隐匿性癌结节11个,41个为低回声,占80.9%,37个结节内伴钙化,占72.5%,41个边界不清晰,占80.9%,血流丰富38个,占74.5%。甲状腺乳头状癌39例,占92%,其中多发性5例,滤泡状癌1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甲状腺癌高频超声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检查时要注意隐匿性癌及乳头状癌多灶性的识别,减少误诊和漏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高频超声 图像特征 隐匿性癌
  • 简介:肩关节疼痛常见于肩部创伤、炎症、退行性变、血管性病变或者头颈部疾病[1]。由于肩关节结构复杂,常规X线检查仅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2];CT虽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肌肉脂肪等,但无法清晰显示关节囊、盂唇及韧带等软组织结构[3];MRI以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等优势成为肩关节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肩关节病变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肩关节 磁共振成像 扫描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体视学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该刊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热忱欢迎国内外从事体视学研究与图像分析的专家学者积极投稿。

  • 标签: 征稿函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体视学学会 中国期刊网 扩展版 体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方法对50例诊断为肋软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采用多种图像重建技术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形态及骨折分型,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对照分析,总结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诊断肋软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50例肋软骨骨折,单发骨折20例,多发骨折30例,共发现67处肋软骨骨折,其中完全性骨折56处,其中移位性骨折39处,非移位性骨折28处;不全骨折9处,均为非移位性骨折;钙化性肋软骨骨骨折8处,其中6处为移位性骨折;非钙化性肋软骨骨折59处,其中33处为移位性骨折;肋软骨粉碎性骨折20处,均为移位性骨折。结论肋软骨骨折的MSCT表现为不完全骨折,完全性骨折,移位性骨折,非移位性骨折,钙化性肋软骨骨折,粉碎性肋软骨折骨折。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显著提高肋软骨骨骨折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肋软骨骨折的首选

  • 标签: MSCT 图像后处理 肋软骨骨折
  • 简介:摘要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医学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关键难点,医学图像分割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医学的临床检查中,对于临床治疗和判断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可以说,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的创新带动了我国医学图像处理中其他设备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医学图像处理中,3DReconstruction(三维重建)、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都与分割术的发展紧密相关1。不仅如此,它的发展也带动了和医学领域互帮互助的生物行业,并在生物领域发展中占据一席之位。本文将对医学图像分割技术进行简单的研究,以期为医学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 标签: 医学图像分割 技术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和图像特征分析以及对于疾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2010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接收的8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尤其是CT影像学图像特征,如病灶的密度特征、边缘特征、病灶的位置与形态等。结果肺癌发病部位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右肺47例(上叶27例、中叶11例、下叶9例)和左肺38例(上叶24例、下叶14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7.40%,漏诊率为2.60%。CT图像具有分叶特征,病灶轮廓呈花瓣样、不规则;毛刺特征,病灶轮廓呈放射状排列、周围有短细线影;80例患者有20例存在空气支气管特征,18例肿瘤肿块内部出现了磨玻璃样改变,11例有空泡特征,7例有钙化特征。结论对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病灶位置、病灶形态、边缘形态,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早期周围型肺癌 CT图像特征分析 临床意义
  • 简介:<正>照(图)片每3张图单独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张照(图)片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中箭头标注应有文字说明。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特殊染色方法和高、中、低倍数。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并在背面标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说明文字应简短,不应超过50字,所有的图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电子图片采

  • 标签: 说明性文字 图号 张图 连续编码 文字说明 染色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X射线的诊断当中,遵循的是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即用最小的剂量和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优价值的影像,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胸部CT的低剂量扫描是否会对图像的质量产生影响,将是本次研究讨论的重点.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9期
  • 机构:在美国召开的“干预放射学协会年度科学会议”上,奥尔巴尼医学中心和纽约州立大学帝州学院的医生提出了一种创新性干预放射疗法,名为“图像引导的鼻内蝶腭神经节(SPG)封闭”,可以帮那些长期遭受慢性偏头痛折磨的病人缓解痛苦,让头痛持续减轻,而且所需药物更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仪(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图像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2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为对照组单纯用CT扫描定位,根据CT图像确定大体肿瘤体积(GrossTargetVolume,GTV),另61例为研究组在同一固定体位,分别行CT、MR扫描,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确定GTV,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不同时期鼻咽癌CI/MR融合图像公共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VCT、GTVCT/MR、GTVMR体积平均值分别为(90.72±2.03)、(90.72±2.03)、(90.72±2.03)cm3,GTVCT与GTVM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图像配置、MR图像配置相比,CT/MR融合图像配准精度更高。结论CT、MR图像融合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提高了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少了肿瘤靶区的遗漏,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推广。

  • 标签: CT MR 图像融合 鼻咽肿瘤 靶区勾画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12月,对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的10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10例患者的上腹部亚毫米CT扫描数据导入腹部医学图像3D可视化系统(MI-3DVS)程序化构建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并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外胆管供血动脉3D重建图像真实,立体感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3D空间的解剖关系观察;传统解剖学图像只能显示平面的解剖结构,表现手法单一,但可根据手术显微镜所观察的尸体标本灌注情况,还原绘制胆管周围血管丛等3D重建图像无法显示的血管。结论3D图像真实直观,能真实还原组织器官结构的本来面貌,便于学习和理解,是解剖学研究和学习的新途径,也可以为个体化胆道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指导,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解剖图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肝外胆管 供血动脉 解剖学
  • 简介:摘要图像可能对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图像的应用领域也很广,但是图像融合在医学超声领域中的影响也不小,这可能是我们平时不太了解的。医学超声影像中引入图像融合,会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计算结果有更高的精确率,这种融合方法更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析,是一种先进的方法。本文下面围绕医学超声中的图像融合技术展开分析与论述。

  • 标签: 超声影像图像融合技术医学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骨关节图像重建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随机选择72例骨骼病变患者,对其进行螺旋CT扫描,并将扫描的数据输入到院工作站。首先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成像,使骨骼病变显示在矢状长轴断面和骨胳的冠状面上。接着,对比使用常规MPR、横断CT、多向调整MPR三种方法对72例骨骼病变的患者的长轴面显示的例数。再进行透明VR(Volumerendenhy)和非透明VR(Volumerendenhy)的重建,比较上述两种不同VR的重建方式对骨质内部、骨质表面、骨髓腔以及周围的血管软组织部分的显示评分。结果多向调整的MPR显示了全部72例骨骼病变患者的长轴面,其长轴面的显示率明显比MPR和横断CT要高。透明VR在显示患者骨质内部的密度方面要优于非透明VR,而非透明VR在显示周围软组织、骨髓腔方面比透明VR要好。结论螺旋CT多向调整的MPR在每幅骨骼图像上都最大程度地显示了骨骼正常和病变组织在密度和解剖形态方面的差别,而VR重建可以用立体的解剖形态呈现出患者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的结构,操作既简单又实用,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 标签: 螺旋CT 骨关节 图像重建 方法与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不同体位低剂量CT图像质量。方法回顾30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均于创伤3d内行首次常规CT扫描,骨性骨痂形成期以常规体位、肩区改良位进行2次低剂量(30mA)扫描。评估不同体位第1~4后肋区、其余肋区低剂量图像质量,记录各肋区显示骨折处数。对同一肋区不同体位图像质量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骨折处数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常规体位及肩区改良位全部患者第1~4后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1.97±0.72、3.17±0.46,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1.97±0.72、3.17±0.46,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10、30;其余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3.23±0.43、2.93±0.25,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3.23±0.43、2.97±0.18,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90、86。两种体位相比,各肋区图像质量评分及第1~4后肋区骨折显示处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肋区骨折显示处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低剂量CT复查患者,如第1~4后肋区有创伤宜选用肩区改良位,无创伤宜选用常规体位。

  • 标签: 肋骨骨折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计量
  • 简介:摘要探讨提高螺旋CT扫描质量和图像诊断价值的技术要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直观的依据,对临床上合理的使用、评价疾病细节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螺旋CT 扫描质量 图像诊断价值 技术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