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地处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以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中药学师资为依托,于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本科教育,开创并实践了新中国高等中药教育的沧桑巨变:●1959年首创我国第一个中药学本科专业;●1978年招收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被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接纳国内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科研人员;●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2002年中药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以中药学科为主,兼有药学、工、农等学科渗透协调发展。现有中药学、中药学(基础基地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方向)、植物保护(药用植物方向)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倡导‘系统中药’,培养创新”的办学特色。一、倡导“系统中药学”1.倡导“系统中药学”学科体系我国中药本科教育创办之初,培养模式无从借鉴,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根据中药学学术内涵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中药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

  • 标签: 系统中药 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 中药教育
  • 简介:大科学时代的科技研发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地具有了规模化与社会化等特征。协作意识、协作理念、协作行为也越来越成为科技研发创新活动顺利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系统的复杂性出发,文章阐明协作精神作为新时代科学规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简析当前科技奖励制度对于协作规范的外环境制约,并探讨科技研发创新的协作精神的培养途径。

  • 标签: 协作精神 科技奖励 创新人才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术创新能力。而这样的人才培养则需要依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师资队伍、新型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健全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来实现。

  • 标签: 医学教育 实验教学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与过去社会的不同日益明显,竞争的激烈使得学生的从业经历不甚理想。高职高专护理创新培养也就成为相关院校所重视的话题,然而护理创新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当对其进行研究以求更好的将教育进行下去。本文则根据基础教育形式,教学环境与改革方向进行研究与讨论,对高职高专护理创新培养进行研究。

  • 标签: 高职高专护理创新人才研究
  • 简介: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并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乃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学研究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也中教育改革的需要。

  • 标签: 医学院校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教师素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培养中医药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树立创新理念,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管理体制等措施实现中医药创新培养,实现观念、体系和管理的创新

  • 标签: 高等中医药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
  • 作者: 黄雪燕 陈坚翱 陆露梦 董玉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杭州 31000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科教部,杭州 31000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07,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人力资源部,杭州 310007
  • 简介:摘要为实现卫生保健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护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参加护理创新团队培训的61名临床护理人员为例,阐述了护理创新团队培训的设计和实施,通过临床护理人员创新能力评价量表、创新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科研创新成果评价其培训效果。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培训前后的区别。结果显示,培训后,学员创新能力评分[(168.02±11.25)分]高于培训前的评分[(133.50±13.76)分];学员创新自我效能感评分[(32.31±5.97)分]高于培训前的评分[(26.54±4.9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员申请专利42项,获批专利18项,申请科研课题71项,立项科研课题19项,发表论文55篇。护理创新团队培训可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自我效能感,促进科研创新项目的产出,值得借鉴。

  • 标签: 临床护士 创新人才 团队培训 护理创新 应用
  • 简介:21世纪科学的发展和竞争需要创新,学校是培养创精神和创新的摇篮。作为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课。护理教育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笔者就培养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基础护理学 护理教育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快速改革和建设阶段,对社会应急反应能力有提升的功效,创新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将公共卫生的控制能力给大大的提升起来,还会将社会应急反应能力进行提升。

  • 标签: 预防医学专业 建设培养 公共卫生 创新人才 分析 强化
  • 简介: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大众健康需求,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发布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主旨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进而满足大众健康需求。在现代医共体模式下,技术创新自主培养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本文对医共体模式下技术创新自主培养研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医共体模式 技术创新人才 自主培养
  • 简介:创新培养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动力,高校担负着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而高素质的创新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1]。专业技能竞赛是面向高校学生的学科活动,是培养创新、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建立一种比较普遍适用的培养模式,对于开展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吉首大学连续组织参加了4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并探索和构建了依托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培养针灸推拿创新人才的模式。

  • 标签: 针灸推拿学专业 临床技能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快速改革和建设阶段,对社会应急反应能力有提升的功效,创新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将公共卫生的控制能力给大大的提升起来,还会将社会应急反应能力进行提升。

  • 标签: 预防医学专业 建设培养 公共卫生 创新人才 分析 强化
  • 简介: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我国护理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相关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护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并以该模型为导向,构建护理创新培养模式。

  • 标签: 岗位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 护理 创新人才
  • 简介:《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高级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都是培养创新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中医药创新培养上,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大学为中心展开工作,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稷下学宫、北宋的中国书院和埃及亚历山大利亚的缪斯学院,但将科研与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的两大中心任务并使之结合是当代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需要,高等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直接,人们认识到通过教育活动来发展科技,培养人才

  • 标签: 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 科学研究 创新教育 教学活动
  • 简介: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持续发展中暴露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新问题,对于当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已不合时宜。故应引入OBE理念,逐渐改革高校的授课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高等院校培养优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本论文基于OBE理念探索医学检验技术优秀创新培养新道路。

  • 标签: 高等教育 OBE理念 改革
  • 简介: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关键在于创新培养,高等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打造一流的育人体系和环境,自觉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自觉担负起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重任。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特点(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重要纽带。通过方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厚植人文关怀、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现基于方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培养

  • 标签: 方剂学 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and operate)理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和创新实验平台、指导学生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用医工交叉的方法解决临床难题,产生医学成果。CDIO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形成融合性的创新思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成长、临床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探索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医工交叉 CDIO 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