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自2002年创刊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科技类期刊,为推动我国消化外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刊始终坚持“着重提高,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高度重视期刊内容质量,成为广大外科医师的良师益友。打造优质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创新,构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创办菁英荟,为青年才俊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青年学者也在此平台上合作创新,为杂志注入无限活力。

  • 标签: 普通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菁英荟 创新 学术交流
  • 简介:摘要:围绕韩晓强医师防治疾病的思路,提出静心、取象为首先应当树立的思维,其次以气一元论作为诊疗疾病的人体观,以脉诊为主的四诊合参为诊察手段,结合五运六气思想,以明确人体气机之升降沉浮、虚实寒热状态,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传承中医。

  • 标签: 经验 传承 中医
  • 简介:摘要《幼科铁镜》初刊于1695年,是版本最多的儿科著作。其编写体例受明代《幼科百效全书》编写体例的影响。内容方面,小儿推拿部分与《幼科百效全书》《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存在渊源关系;小儿病症部分则以《幼科百效全书》为基础,加上自己对惊证、热疟、脐风等病症的辨法扩展而来;所载75首方剂,有70首与《幼科百效全书》相同。由此推断,《幼科铁镜》是以《幼科百效全书》为蓝本,兼参详《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诸书撰写而成。

  • 标签: 夏鼎 《幼科铁镜》 学术渊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北京某高校附属医院学术学位博士究生的报考和招录情况,探索其关联因素,对招生录取工作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至2019年1 028名申请考核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将其分为A组(报考未复试组,560人)、B组(复试未录取组,260人)和C组(录取组,208人),了解其毕业院校、英语水平、学术成果和综合素质。采用卡方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B、C三组学生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占比分别为53.5%(299/560)、61.2%(159/260)和65.9%(137/208);英语水平优良者占比分别为25.2%(141/560)、23.1%(60/260)和30.2%(63/208);学术成果评分分别为1(0,5)分、1(0,8)分和2(0,27)分;B组和C组学生综合素质评分分别为43.8(40,50)分和48.8(43.8,56.3)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方式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参加复试和被录取情况与毕业院校、英语水平、学术成果、综合素质方面相关,上述方面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被录取。建议在招录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核,筛选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抗压能力强的生源。

  • 标签: 学生 博士研究生 生源质量 申请考核制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感风寒发热应用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1月-2020 年12月之中接受诊治的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结合推拿流派手法的差异划分六个小组,各个小组分别结合流派推拿手法加以治疗,即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评估不相同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治疗产生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p0.05;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结论: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均表现出可行性,本院创新的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推拿手法,饱含着地区特色,值得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推拿;流派手法;外感风寒发热;学术特点;临床效果 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小儿推拿不只是可调整病情,还可起到调整患者自身体质的作用,促使患儿免疫力可增强,广泛的存在于临床治疗中。小儿推拿存在长时间的历史,逐步构建小儿推拿流派,相关流派手法表现出特殊的风格,即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这些都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产生一定成效【1】。另外我院尝试引进新颖的推拿手法,即便相关流派手法存在不同之处,可都存在着退热成效,治疗质量显著,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纳入分析范畴,对这些患者分组进行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与本院推拿治疗,依次记作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所有的患者最小年龄是8个月、最大年龄是10岁,均数(5.46±2.10)岁。最小病程是9个小时,最大病程是3天,均数(2.10±0.03)天。六个小组的患者在年龄等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互相对比(p>0.05),同时家属均签订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每个小组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推拿手法,即Ⅰ组:清天河水、提捏机体大椎、掐五指节;Ⅱ组:水底捞明月与打马过天河【2】;Ⅲ组:揉一窝风、推六腑、清天河水与捏大椎;Ⅳ组:水底捞明月、清天河水、推三关与推六腑;Ⅴ组:打马过天河、退五经、水底捞明月以及推脊;Ⅵ组:开天门、拿风池、推上三关、清天河水。引进婴儿润肤油作为介质。均运用左手进行推拿,操作在患者发热区【3】。治疗期间:医生保持整洁的医容,保持环境适宜与温度适宜,在治疗之前的一个小时之内不可以进食。在治疗之后强调休息,叮嘱患儿饮入温水。具体的推拿治疗结合穴位加以明确,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对每组患儿均治疗三天,分析病情改善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六组人员临床体征积分变化,评估推拿手法的效果【4】。记录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推拿手法的运用安全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各组人员体征积分变动 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即Ⅰ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81±3.36)、Ⅱ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69±2.78)、Ⅲ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7±3.50)、Ⅳ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08±3.12)、Ⅴ组体征积分均数为(5.41±2.80)、Ⅵ组体征积分均数为(4.41±2.89),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体征积分变动 () 小组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Ⅰ组(n=10) 9.91±3.88 5.81±3.36 Ⅱ组(n=10) 8.79±6.10 5.69±2.78 Ⅲ组(n=10) 9.36±3.18 5.47±3.50 Ⅳ组(n=10) 10.25±3.31 5.08±3.12 Ⅴ组(n=10) 8.36±5.17 5.41±2.80 Ⅵ组(n=20) 9.86±3.41 4.41±2.89 2.2 对比各组人员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 3.讨论 针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治疗,本次分析中运用多种推拿手法实施分组治疗思路,目的是分析多个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研究流派推拿手法的学术特征。Ⅰ组的推拿手法重点选取主穴与独穴,凸显善用请法的理念;Ⅱ组的推拿手法关联手穴以及体穴;Ⅲ组的推拿手法强调小儿望诊,依托西医学特殊的诊断技术,完成辨病以及辩证的有机结合;Ⅳ组的推拿手法引进“穴部”思想,主张穴位与部位一同治疗;Ⅴ组的推拿手法围绕“推五经”进行,全面顾及中医领域的理模块、法模块与方模块,凸显疾病治疗的整体思想;Ⅵ组的推拿手法关联地区实际特征,吸取专业治疗经验,强调整体性以及局部性的结合理念,在穴位效果加以研究,三关穴是散穴的必要点、水底捞月与推天河水是祛湿解表的要点,彰显着本院的小儿推拿特征。多个推拿手法存在各异性,最终的目标均是解表退热,对应的临床成效比较显著。基于此,小儿外感风寒发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调整患者生命体征,存在较高的安全性,如何选取推拿手法,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明确,以各个流派的学术特征为基础,全方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斯文, 赵娜, 张玮,等. 津沽小儿推拿流派理论方法体系介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v.34(11):34-36. [2] 李奕菊, 王莹, 王琦,等.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初期发热临床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20, 040(006):748-750. [3] 王静华, 吴君, 黄河伟. 小儿推拿联合平衡罐治疗小儿痰湿蕴肺型咳嗽30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v.29;No.164(01):7-8. [4] 严桂芬. 退热贴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9, 026(011):72-73.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在医疗营销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有必要对传统医疗营销优势进行分析。

  • 标签: 学术营销 医疗设备营销
  • 简介:摘要:为了在医疗营销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有必要对传统医疗营销优势进行分析。

  • 标签: 学术营销 医疗设备营销
  • 简介:摘要:临床检验诊断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对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高校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为推动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

  • 标签: 临床检验诊断学 学术型研究生 培养工作 问题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加强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医务工作者学术道德水平为目标,构建医务工作者学术诚信教育体系,高校附属医院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开展学术诚信建设。基于此,本文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为例,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思想建设融入医务工作者学术诚信教育的各个环节。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医务工作者学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创新学术诚信教育形式、拓宽学术诚信教育渠道、丰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总结形成一套遵循医务工作者科研规律的、能够有效提升学术诚信水平的教育体系。

  • 标签: 党建引领 医务工作者 学术诚信
  • 简介:摘要:冠心病在蒙医学中属于“心刺痛”的范畴,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为冠脉粥样硬化或是冠脉痉挛,造成冠状动脉供血量不足,从而使心肌出现短暂性急剧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奥·乌力吉教授作为蒙医学的学科带头人,长期以来坚持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工作,而蒙药冠心舒通胶囊作为奥·乌力吉教授主持研发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蒙药,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奥·乌力吉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冠心舒通胶囊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与理论指导。

  • 标签: 奥·乌力吉 冠心病 学术思想 蒙药 冠心舒通胶囊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为优化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培养情况、转化医学研究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科研成果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中,68.1%(216/317)的研究生能够主动了解课题研究领域进展,42.0%(133/317)的研究生具有跨学科合作培养的经历,63.1%(200/317)的研究生能够在导师主导下完成转化医学研究,50.5%(160/317)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和报告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但是,51.4%(163/317)的研究生认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30.9%(98/317)的研究生课题汇报频率低,25.2%(80/317)的研究生需要依赖导师的指导来推进课题,尚有47.3%(150/317)的研究生无跨学科培养的经历。结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提高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落实跨学科合作培养和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科研的两大主角(导师+学生)的重要作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培养,将转化医学研究落到实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可行策略。

  • 标签: 问卷调查 双一流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 科研能力 培养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在入学时的科研背景及职业认知的差异与现状。方法选取2017至2020年某高校入学时的学术型医学博士新生共158人(男40人、女118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至2020年纳入的学术型医学博士新生中超过50%既往进行过2年及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2018至2020年学术型医学博士新生的科研基础水平不断提升,Fisher精确卡方P值为0.02;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选择,自2018年起选择在医疗机构从事相关管理、行政教育工作的比例呈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结论针对往届学术型医学博士新生所存在的科研问题和职业认知倾向,提出了加强科研能力及素养的培训,注重研究生全过程的培养质量和加强研究学术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和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 标签: 临床医学 学术型 研究生 培养质量 科研背景 职业认知
  • 简介:摘要:本文从阴疽的病机出发认识阳和汤的方理,再从阳和汤的组方用药进一步参透方理,拓展阳和汤的治疗范围,结合三则门诊典型病历阐述张荣珍老师用于痹病治疗实例,进而介绍张荣珍老师应用阳和汤治疗痹病的学术经验。

  • 标签: 张荣珍 阳和汤 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