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各种肝癌标志不断被发现,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实时监测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标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科学合理地应用不同标志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肝肿瘤 生物标记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换对于防止骨骼疲劳损伤和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至关重要,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骼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骨转换生化标志(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本指南介绍BTMs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转换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以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及胃肠道等。肠道累及通常发生于肠外表现之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白塞病进展过程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白塞病诊断无特异实验室指标,鉴别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研究通过回顾近年肠白塞病生物标志的研究文献,总结其对肠白塞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肠白塞病 生物标志物 实验室指标
  • 简介: 【摘要】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模式的情况,初步探讨丙肝病毒与乙肝病毒相互作用的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486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并与442例丙肝抗体阴性的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 486例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81.7%伴有乙肝病毒标志出现,其中以HBsAb、HBcAb、HBeAb三种标志常见,构成比分别为65.8%、43.8%、20.0%,而乙肝两对半模式以单独HBsAb占首位(37.9%)。结论 感染丙肝病毒地患者,需要同时注意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因丙肝合并乙肝感染的患者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肝脏疾病,增加肝细胞癌的患病率,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丙型肝炎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共感染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目前无法从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中可靠地预测AKI的发展风险和严重程度。AKI可能的遗传易感性或某种遗传背景对AKI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阐明。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AKI的临床诊断目前依赖于反应肾功能的指标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尿量,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寻找新的肾功能不全或损伤的生物标志以促进AKI的早期准确诊断,识别具有AKI风险的患者,并实施预防性策略和(或)积极性干预迫在眉睫。理想的AKI生物标志应该有助于确定肾脏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变化,并有助于充分管理AKI并在必要时启动肾脏替代治疗(RRT)。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可能是术后复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翼状胬肉相关生物标志包括肿瘤抑制基因、凋亡/增生相关蛋白、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白细胞介素、热休克蛋白、紧密连接蛋白、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病毒等,这些生物标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无明确的主次之分,可单独或协同促进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效调控这些生物标志的表达,可能是预防、治疗和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重要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51-256)

  • 标签: 翼状胬肉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肿瘤标志(TM)定量检测在肿瘤的筛查、监测及治疗干预中意义重大,这就对其检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TM的量值溯源在检验试剂生产和临床实验室检验过程中十分重要,可提高TM检测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是提升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际现行的量值溯源的原则和分类体系为基础,综述了有关蛋白类和核酸类TM的参考物质和参考测量方法的质量要求,以及TM的国际约定参考测量程序和量值溯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TM的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质量保证 计量学溯源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大肿瘤,宫颈腺癌(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ADC)约占宫颈癌25% [1],由于缺乏特定血清肿瘤标志和相关研究,ADC的诊断比宫颈鳞癌困难很多,其预后也比宫颈鳞癌患者差。ADC患者术前血清CA-125、CEA、CA19-9等较正常患者升高,对ADC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帮助,其分别在截断值为35 U/ml、5 ng/ml、39 U/ml时提示肿瘤的发生,CA-125和CEA与ADC患者的预后有重要联系,但尚缺乏CA19-9与预后的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相关研究的细致调研,探讨ADC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水平与诊断及预后的关系。

  • 标签: 宫颈腺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 帕金森病属于多见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就是运动迟钝,姿势步态异常等,同时合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混乱和神经精神障碍等非运动表现。虽然在PD发病因素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不过关于PD的诊断大部分主要借助临床症状进行预判。最近的研究结果看出,PD初期的误诊比重相对非常高,即便在专科门诊,这种情形也非常多见。PD患者通常只是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缩减50%,以及多巴胺水平下降达到70%左右的情况下,可具体体现为运动症状,不过这个时候患者,早已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机。

  • 标签: 帕金森病 中枢神经系统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分子标志在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中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各种实验室技术和分子标志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如何选择适宜的实验技术和恰当的血清肿瘤分子标志是临床实践中的关注热点。

  • 标签: 肿瘤 分子 指标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检验用于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肺癌患者中,择取54例资料完备的作为观察组;择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4例作为参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肿瘤标志筛查,就其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肿瘤标志检验结果相较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诊断中,运用血清肿瘤标志检验,能够及时辨别患者的实际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肿瘤标志物检验 肺癌 诊断准确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联合检验应用于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到202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0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A组,7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B组,分别对三组受检者实施肿瘤标志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不同肿瘤标志定量检测结果。同时,对肿瘤标志单独或者联合诊断胃癌的效能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CA724、CEA、CA242、CA199四项肿瘤标志的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对不同指标单独或联合检验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进行比较,则有联合检验显著高于单独检验的结果,差异同样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肿瘤标志联合检验可以对胃癌进行准确诊断,且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比较好,效果值得肯定。

  • 标签: 胃癌 肿瘤标志物 联合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糖尿病肾病(Dia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依靠尿白蛋白排泄率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诊断糖尿病肾病,但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近年来,DKD相关生物标志的研究已成为临床热点,以实现DKD的精准治疗。本文就DKD相关的生物标志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生肾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标本检测中,不同免疫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择200例血液标本,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与核酸检测法,对比两组检验结局。结果:核酸检测法诊断乙肝病毒的敏感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差异不显著;核酸检测法的窗口期短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核酸检测法可以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别,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 标签: 核酸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肝炎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的效果。方法:选取入本院进行检查的97例疑似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均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标志,观察检查结果。结果:较之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HBsAg、HBeAb、HBeAg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但检测成本亦更高。结论:较之酶联免疫法检测而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但检测成本相对较高,提示临床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适宜检查方式提高检查结果准确性,减轻医疗负担。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检测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采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完成检测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5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诊断研究;依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酶联免疫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疾病检测)和电化学发光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完成疾病检测),两组均针对50例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标志[HBeAb(e抗体)、HBcAb(核心抗体)、HBsAb(表面抗体)、HBsAg(表面抗原)以及HBeAg(e抗原)]阳性率。结果:电化学发光组HBsAb以及HBcAb阳性率同酶联免疫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电化学发光组HBsAg、HBeAb以及HBeAg阳性率均高于酶联免疫组(P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RC)标志粪便检测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粪便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粪便微小RNA检测、粪便具核梭杆菌(Fn)检测。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作为CRC筛查的首选方法。由于粪便DNA检测费用偏高,目前国内尚未进行大样本的人群筛查,被推荐为CRC筛查的第二级检查。粪便微小RNA检测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近年来,粪便微生物标志检测越来越热门,特别是粪便Fn检测,有望成为CRC筛查的微生物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粪便 微RNAs 具核梭杆菌 粪便隐血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