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 标签: 区域 年龄 模拟角膜曲率 全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配戴RGP前后、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改变及对延缓控制近视眼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09年来我院配戴RGP近视人群和随机挑选近视配戴框架镜者,在配戴前和配戴后一年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戴框架眼镜组,角膜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配戴RGP组角膜曲率半径增大(0.120±.08))(P<0.05)。结论良好配适状态长期配戴RGP,角膜曲率半径增加,眼压无明显变化,屈光度变化小,因此RGP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眼镜。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正常前后框架的曲率和散射测量。方法 选择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的46名患者接受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使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20例40眼框K1、K2、J0和J45的报告值分别为41.147±1.216、44.359±1.714、0.426±0.106、-0.5908±0.1426;角膜后表面曲率及散光及其轴位差异的比较K1(D)K2(D)JoJ45:-6.451±0.216-6.284±0.247、-0.426±0.106、-0.5908±0.1426。结论 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是准确的。当ptodulestyle体较大时,ptodulestyle体引起大角膜散射或患者大角膜散射较高,联合手术后大角膜散射可能会持续,建议先对ptodulestyle体进行手术,待角膜折射状态稳定后再进行。

  • 标签: Pentacam测量 准分子激光手术 术后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角膜曲率、眼表变化。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眼整形科收治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188例(194眼),男100例103眼、女88例91眼;单眼182例、双眼6例;年龄1~3 (2.12±0.28)岁。根据病情分别给予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观察术后矫正效果、角膜曲率、眼表变化。结果3种术式矫正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角膜曲率低于术前、术后7 d (P<0.05)。术后7 d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F=2 910.05,P<0.05)。术后7 d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F=758.12,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的泪液分泌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结膜充血评分低于术后7 d,术后3个月睑板腺功能障碍、睫毛角度异常发生低于术后7 d(t=113.56,χ2=11.02、11.46,P<0.05)。术后3个月角膜定点为中心,3、5 mm平均屈光度较术前增高(t=12.35、15.19,P<0.05)。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提上睑肌缩短术、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改善眼表、角膜曲率,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

  • 标签: 眼睑 儿童 先天性上睑下垂 角膜曲率 眼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及指征变化原因,制定相应控制对策。方法收集剖宫产病例共1680例,对剖宫产病历资料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3年~2007年)和B组(2008年~2012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两组剖宫产及指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平均剖宫产为45.2%,而B组病例平均剖宫产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剖宫产指征中难产一直居于首位,B组中社会因素上升到第1位。结论剖宫产指征已超出医学指征范围,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要加强孕妇产期相关知识宣教工作,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从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

  • 标签: 剖宫产 剖宫产率 指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产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大多数国家及我国早产儿发生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早产儿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间存在显著差别,不同胎龄早产儿占比也在不断变化,主要以中晚期早产儿增加为主。本文综述早产儿发生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以期加强对早产的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 标签: 婴儿,早产 发生率 胎龄
  • 简介:摘要目的从剖宫产及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变化中探讨剖宫产升高的原因。方法收集1999年度分娩182例中64例剖宫产和2009年度分娩207例中111例剖宫产进行分析对照。结果1999年剖宫产35.16%,2009年剖宫产53.62%。剖宫产手术指征是多因素的,以最紧迫指征进行分类分析。结论剖宫产比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因素对临床工作的冲击,降低剖宫产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与特发性矮小(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CGHD与ISS患儿各12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GHD组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的峰值水平<5.0 μg/L;ISS组男9例、女3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的峰值水平>10.0 μg/L。选取患者首诊时所采集的颅脑T1WI MRI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双侧半球与全脑皮质的脑沟深度与曲率均值应用FreeSurfer软件获得。将同一脑区的脑沟深度与曲率测量值进行组内平均与组间相减,以分别获得每个脑区该测量值的组内均值分布图与组间差异值分布图。两组患儿上述测量均值的组间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GHD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05±0.073)mm、(0.416±0.073) mm、(0.411±0.060)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64±0.023)mm-1、(0.259±0.017)mm-1、(0.261±0.019)mm-1。ISS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93±0.069)mm、(0.502±0.062) mm、(0.497±0.057)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50±0.021)mm-1、( 0.247±0.025)mm-1、(0.249±0.022)mm-1。两组患儿的双侧大脑半球与全脑脑沟深度比较(F左=9.288、F右=8.874、F全=12.545)、左侧半球与全脑曲率比较(F左=4.688、F全=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脑沟深度与曲率在全脑的分布规律相似,但存在脑区间测量值大小与分布范围的差异。结论CGHD患儿与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MRI测量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运动、智力或其它相关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相关。

  • 标签: 人生长激素 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 特发性矮小 脑沟深度 曲率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inoceros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的精确性,并用于评估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前后虹膜曲率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台州市立医院计划接受LPI治疗的PACS患者16例(16眼)作为PACS组,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获取不同轴位的眼前节图像,采用Rhinoceros 5.0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并对眼前节图像成像的一致性及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比较接受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变化,并与年龄、眼别、瞳孔直径匹配的正常人16例(16眼) (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PACS组虹膜曲率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变化与中央前房深度变化、前房容积变化、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眼眼前节图像成像的变异系数为3.02%,同一图像测量的变异系数为2.54%。PACS组患者虹膜曲率半径为(7.81±1.63)mm,接受LPI治疗后虹膜曲率半径为(9.20±2.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5,P<0.001)。对照组虹膜曲率半径为(9.99±4.00)mm,与PACS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01)。PACS组在校正中央前房深度后,0°(r=0.879,P<0.001)、90°(r=0.684,P=0.005)、180°(r=0.619,P=0.014)、270°(r=0.740,P=0.002)轴位虹膜曲率半径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均有相关性。在接受LPI治疗后,除下方270°(r=0.453,P=0.078)轴位方向外,0°(r=0.693,P=0.003)、90°(r=0.560,P=0.024)、180°(r=0.580,P=0.019)轴位虹膜曲率变化量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量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该虹膜曲率定量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用于PA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的量化评估。

  • 标签: 虹膜曲率 定量测量 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致剖宫产升高及指征变化的原因以选择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选择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进行就诊的1193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发生变化。结论社会因素是引起剖宫产上升的主要原因。严格剖宫产指征,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助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我院近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发现近年来我院剖宫产逐年上升,2005年为31.4%,2009年为71.6%。剖宫产升高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2005年剖宫产指征主要为难产,而最近4年,社会因素排在首位。因此,降低剖宫产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应通过医患交流、普及产科知识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实行剖宫产术。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因素,寻求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年间在我院住院的足月分娩产妇病历资料,分娩方式分为两种阴道分娩(包括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其中剖宫产869例。结果剖宫产呈逐年升高而阴道分娩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在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及头盆不称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社会因素近年来也明显增加。结论社会因素的增加,阴道分娩的下降是导致剖宫产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是提高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变化因素
  •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分娩不是病”的16项建议中的第4项指出:任何特定地区都没有理由使剖宫产超过10%~15%。美国剖宫产大约为23%,近年来,我国剖宫产呈上升趋势。收集我院1990年、1993年、1996年共3655例住院产妇分娩资料,情况与国内报道基本相符,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1990年、1993年、1996年我院住院产妇共3655例,产妇年龄、孕产次三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因素分析 胎儿宫内窘迫 经阴道分娩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年至2019年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和人群住院变化情况,为国家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我国历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中获取2009年至2019年我国住院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住院和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不同人群住院及不同病种住院变化情况。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频数分析。结果我国住院持续升高,从2009年的9.95%升至2019年的19.03%。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住院分别由9.7%、9.9%、10.8%升至17.0%、19.3%、21.5%,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8%、6.9%和7.1%。公立医院住院量增加了1.2倍,民营医院增加了4.5倍;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住院量分别增长292.9%、80.8%、166.4%、4.5%; 2009年至2018年,医院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从4.5人增至5.7人,2019年下降至5.6人。城市居民住院增长幅度小于农村居民;0~4岁和≥55岁居民住院增速最快。近年来出院疾病以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为主。结论医改十年间我国住院持续上升,整体趋势合理。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住院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住院 新医改 住院率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十年剖宫产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10年剖宫产和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年上升,并成为剖宫产上升的主要因素。结论剖宫产增高的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改变服务模式,以期降低剖宫产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以及相应指标的逐年上升的变化原因,探讨剖宫产的利弊,并找出降低剖宫产的有效方法。方法针对2005年-2010年某院分娩产妇病例资料,对比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分娩变化趋势,从剖宫产逐年变化以及剖宫产指标各项因素的逐年变化,分析出剖宫产逐年升高的原因。结果根据六年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剖宫产有逐年升高的变化,分析剖宫产指征,主要原因为头盆因素和胎儿因素,同时发现社会因素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结论要合理看待剖宫产的分娩过程,将剖宫产逐年上升的趋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区间内。

  • 标签: 剖宫产率 指征 分娩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对孕产妇死亡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方法以1991至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和2009至2018年我国各省市孕产妇死亡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孕产妇死亡的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RIMA(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在孕产妇死亡时空分布方面:199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为80.0/10万,到201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为18.3/10万,比1991年降低77.1%,年平均增长为-5.3%;2009年西藏孕产妇死亡最高,为232.2/10万,江苏孕产妇死亡最低,为5.2/10万,两者相差44.7倍,经过9年的发展,西藏依然为全国孕产妇死亡最高的省份,为56.5/10万,上海孕产妇死亡最低,为1.4/10万,两者相差40.4倍;1991年,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城市与农村死亡比为1∶2.16,到2022年,我国城乡死亡之比为1∶0.95。孕产妇死亡的预测: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是10.1/10万,城市孕产妇死亡的预测值是16.0/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的预测值是15.0/10万。结论我国孕产妇死亡大幅降低,城乡之间孕产妇死亡的差距由1991年的53.7/10万下降至2022年的0.7/10万,呈下降趋势。但是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城市孕产妇的死亡出现轻微反弹现象,农村孕产妇死亡则保持平稳状态。

  • 标签: 孕产妇健康 时空分析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