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药按摩在骨骼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近4年(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受中药穴位药按摩的患者185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其中93例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92例实施中药配合穴位药按摩(观察组),分析两组干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症状评分均较高,组间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穴位药棒按摩 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 骨关节炎 颈椎腰腿痛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东省2株C. diphtheriae白喉状杆菌进行精准鉴定与分析。方法通过API Coryne状杆菌生化卡对2010年广州和2020年珠海分离的C. diphtheriae进行生化及质谱鉴定;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CLC软件拼接,JSpeciesWS线上工具进行平均核苷酸同源性识别;BLASTN进行narKGHIJ和tox基因检测,使用MEGA-X构建wgSNP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GD-Guangzhou-2010为Belfanti型,GD-Zhuhai-2020为Gravis型。状杆菌种间ANI值计算结果显示,GD-Guangzhou-2010与C.belfantii间ANIb=99.61%,GD-Zhuhai-2020与C. diphtheriae间ANIb=97.64%。BLASTN结果显示,GD-Guangzhou-2010硝酸盐还原基因narKGHIJ均为阴性且未携带tox基因,GD-Zhuhai-2020硝酸盐还原基因narKGHIJ均为阳性,未携带tox基因。C. diphtheriae的wgSNP进化树显示两个主要进化分支,第一个分支包含所有Mitis型和Gravis型以及GD-Zhuhai-2020,第二个分支包含所有的C.belfantii、C.diphtheriae subsp. lausannense分离株及GD-Guangzhou-2010。结论广东省成功分离鉴定出两株非产毒性C. diphtheriae,系统发生树提示GD-Guangzhou-2010和GD-Zhuhai-2020位于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

  • 标签: 白喉棒状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wgSNP进化树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生长技术(dual growing rods,DG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DGR治疗EOS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初次手术时年龄为(9.0±1.4)岁(范围6.3~10.8岁);术前侧凸Cobb角为59.0°±16.8°(范围41.2°~103°)。主要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T12高度、T1~S1高度、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及坎贝尔空间供肺比(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28.07±14.30)个月。初次住院时间为(20.56±8.28)d,初次手术时间为(211.70±39.80)min,初次手术出血量为(255.00±149.50)ml,手术撑开为(1.60±0.51)次/例。主弯Cobb角自术前59.00°±16.80°降至初次术后的33.40°±11.80°,术后1年为29.67°±11.67°,末次随访时为29.40°±11.30°;术前胸椎后凸角为41.39°±6.06°,初次术后减少至31.72°±3.56°,术后1年为30.32°±4.26°,末次随访时为30.24°±4.2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45.90°±8.03°,初次术后减少至42.65°±9.05°,术后1年为41.55°±7.84°,末次随访时为41.53°±8.21°;术前T1~S1高度为(31.76±4.42)cm,初次术后增加至(34.64±3.96)cm,术后1年为(36.73±3.87)cm,末次随访时为(37.28±4.36)cm;术前T1~T12高度为(17.38±2.76)cm,初次术后增加至(19.39±2.86)cm,术后1年为(21.77±2.71)cm,末次随访时为(21.91±2.74)cm;术前冠状面平衡为(1.52±0.73)cm,初次术后减少至(0.87±0.38)cm,术后1年为(0.81±0.38)cm,末次随访时为(0.77±0.37)cm;术前矢状面平衡为(1.94±0.78)cm,术后减少至(1.42±0.56)cm,术后1年为(1.28±0.55)cm,末次随访时为(1.26±0.57)cm;术前AVT为(4.33±1.85)cm,初次术后减少至(2.16±1.47)cm,术后1年为(1.63±1.17)cm,末次随访时为(1.61±1.23)cm;SAL自术前0.88±0.05增加至初次术后0.94±0.03,术后1年为0.96±0.01,末次随访时为0.97±0.01;以上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仅SA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P=0.001),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25%(5/20),包括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横突钩脱钩及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翻修手术后预后良好。结论双侧生长技术可有效控制EOS进展,保留脊柱纵向生长潜能,为患儿胸廓发育争取时间,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生长和发育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咳嗽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止嗽散加减联合药穴位按摩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研究对象为咳嗽患者,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148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74例,前者应用止嗽散加减联合药穴位按摩治疗,后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咳嗽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联合药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止嗽散 药棒穴位按摩 咳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钉系统内固定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行脊柱后路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5例行整体护理,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钉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整体护理 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不同分为两组,即45例实施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为经皮组,40例实施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为开放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结果 经皮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均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增加,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比较(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经皮 椎弓根 钉棒 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不稳定性骶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导致脊柱骨盆力学传导结构受损,引起行走功能障碍。由于骶骨复杂的局部解剖、独特的生物力学和较差的骨质量,骶骨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钉固定系统在治疗变异骶骨骨折及较为严重骶骨骨折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钉固定系统已衍变出多种结构类型,根据固定范围是否延伸至脊柱分为脊柱骨盆稳定技术和骨盆稳定技术两大类。笔者从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方面对骶骨骨折治疗相关钉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骶骨 骨折固定术,内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骨折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优化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0例患行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病例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2021年6月,随机将患者分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5例)和实施优化护理的研究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腰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采用顶支撑法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病例时间为2019年1月-2022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120例,按照双盲法分组原则,划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6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法髓内钉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顶支撑法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方式,组间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对手术时间、复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P

  • 标签: 顶棒支撑法复位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某车辆噪声作业工人的电测听、血压及心电图检查情况,了解噪声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某车辆职业健康体检材料,分析纯音听阈测试,血压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接噪组耳鸣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噪声 听力损失 纯音听阈测试 心电图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植针植入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腔内放疗 施源器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疾病,多种疾病或感染可出现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清IgG4浓度升高,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肺内病变伴胸腔积液起病,之后发现合并纹带状杆菌肺部感染的IgG4 相关性疾病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螺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骨折愈合时间为(11.08±1.82)、住院时间为(12.26±1.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骨折愈合时间为(16.89±1.59)、住院时间为(16.58±2.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推广性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治疗中腰椎后路减压、钉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基于对照形式展开,采用随机交替法将我院骨科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均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分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快速康复,且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星技术对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和促进椎体重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休门氏病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4.5±0.9)岁(范围13~16岁)。Risser征1级5例、2级10例、3级11例。采用双固定(双固定组)13例、双+卫星固定(卫星固定组)1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BH)、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ing angle,DWA)、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ing angle,VWA)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问卷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卫星固定组和双固定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1±1.0)年和(2.9±1.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837)。术后卫星固定组和双固定组矫正率分别为51.1%±5.1%、46.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9)。随访期间卫星固定组患者矫正丢失0.6°±0.3°,低于双固定组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卫星固定组和双固定组发生楔形变椎体的AVBH/PVBH比值均增加(P<0.05);卫星固定组楔形变最严重椎体的AVBH/PVBH比值增长率为32.6%±8.5%,高于双固定组的22.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30)。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楔形变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增加;相比于传统双技术,应用卫星技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椎体重塑和更少的矫正丢失。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下呼吸道痰液纹带状杆菌阳性患者的易感因素,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192例下呼吸道痰液检出纹带状杆菌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纹带状杆菌检出率,并对感染组(102例)与定植组(90例)患者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8 976例,72例(0.8%)检出纹带状杆菌;2020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5 877例,134例(2.3%)检出纹带状杆菌;2021年1—6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4 039例,121例(3.0%)检出纹带状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3,P<0.01);其中老年患者纹带状杆菌检出率分别为0.6%(57/8 976)、1.4%(81/5 877)和1.9%(78/4 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7,P<0.01)。感染组患者高龄、入住重症医学科、营养不良、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有创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咳嗽反射减弱、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定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和定植组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1.2%(42/102)和48.9%(44/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25例(24.5%)患者根据药敏结果治疗纹带状杆菌,与无药敏结果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8.0%(17/25)和32.5%(2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P<0.01);未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低于定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结论老年患者纹带状杆菌检出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感染者通常存在多种易感因素,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导致不良结局。在临床工作中,需关注且减少纹带状杆菌易感因素,正确解读病原学报告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疾病易感性 治疗结果 纹带棒状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