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经济状况向好,中国儿童生长状况显著改善,并呈现了与国际一致的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由于儿科医学界对此并非都有清晰认识,加上家长对子女身高期望值不切实际地增高,使儿科临床面临医学与社会问题双重挑战并产生了对生长发育问题诊治的偏移。本文将聚焦于当前体格生长和青春发育问题临床诊治现状及误区,简要评述生长发育的规范评估和对生长迟缓和青春发育问题的规范诊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宫内生长状态早产儿的生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在海口市各辖区出生并定期进行系统保健及管理的早产儿10 856例的一般资料和生长发育及监测随访指标,按不同宫内生长状态分为适于胎龄、小于胎龄和大于胎龄3组。采用H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早产儿的一般特征,局部加权回归(LOESS)拟合不同组别的体格生长指标的发育曲线。结果10 856例早产儿中男6 317例、女4 539例,出生胎龄35(34,36)周,出生体重2.5(2.1,2.8)kg。小于胎龄 754例(6.9%),适于胎龄 9 301例(85.7%),大于胎龄 801例(7.4%)。小于胎龄组出生体重低于适于胎龄和大于胎龄组(Z=2 274.93,P<0.001);适于胎龄组在首次体检中纯母乳喂养的比例高于小于胎龄组[68.6%(6 378/9 301)比62.9%(474/754),χ2=13.82,P=0.003]。LOESS拟合结果显示,3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在校正月龄0~6月龄增长较快,适于胎龄与大于胎龄组各校正月龄段的年龄的体重Z评分、年龄的身长Z评分和身长的体重Z评分回归预测值在0 s左右,而小于胎龄早产儿为-1~0 s;校正月龄0~17月龄,适于胎龄组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比例分别为0.3%(16/4 838)~1.9%(47/2 506)、0.4%(18/4 838)~2.4%(51/2 124)、2.1%(88/4 135)~4.4%(214/4 838),大于胎龄组分别为0(0/296)~1.0%(2/199)、0(0/341)~1.6%(3/186)、1.0%(2/199)~2.6%(9/341),小于胎龄组分别为7.6%(25/330)~16.8%(28/167)、5.2%(17/330)~10.6%(32/303)、3.9%(3/77)~12.6%(21/167);此外,3组体重、身长月增长值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小于胎龄组身长月增长值在校正月龄0~2、2~5月龄分别为4.0和2.4 cm/月。结论大部分早产儿出现了追赶生长,小于胎龄早产儿生长发育整体落后于适于胎龄和大于胎龄早产儿,应重点关注小于胎龄早产儿的体格生长,及时纠正生长偏离情况。

  • 标签: 婴儿,早产 生长和发育 生长曲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长板(软骨组织)是骨骼发育、线性生长的关键,但随着青春期进展,生长板的增殖能力将不断耗竭,最终骨生长板闭合。在骨生长过程中,有多种调节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其中,内分泌调节(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甲状腺素、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转录因子通过系统调节对生长板调控起重要作用。局部调节因子,如印第安刺猬蛋白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骨形成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也对生长板调控起一定作用。现就影响软骨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生长板 软骨分化 内分泌 转录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侧凸表现为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失衡,病因复杂,先天性椎体异常、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椎旁肌左右不对称、骨组织营养不良或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脊柱侧凸。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生长具有关键作用一种肽类激素。对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如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导致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临床上主要通过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进行治疗。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rhGH治疗ISS和GHD的过程中,很多患儿发生脊柱侧凸或原有的脊柱侧凸进展加重,据此很多学者得出结论:rhGH治疗ISS或GHD时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或进展。但随着临床统计数据的增多以及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发现rhGH治疗ISS或GHD时仅会使既往患有脊柱侧凸的患者Cobb角增加,而不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即不会使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增加。目前对以上结论以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使用rhGH治疗的患儿发生脊柱侧凸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经归纳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生长潜力等是在治疗期间导致脊柱侧凸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因素,并对使用rhGH治疗ISS或GHD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指导临床提供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合并生长障碍是CKD患儿特有的并发症之一,生长障碍影响患儿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评估CKD患儿生长水平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治疗策略,对延缓患儿肾脏病变进程、改善其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组织专家组及成员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经验,结合我国儿童CKD生长障碍诊治现状,制订我国儿童CKD生长障碍诊治循证指南,旨在指导和帮助儿童肾脏科医师在临床中对CKD合并生长障碍患儿进行规范诊治,改善CKD患儿的生长发育,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前沿进展,并提出了该研究团队对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一步思考。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 生长因子 调控
  • 简介:摘要:生长是儿童健康评估的重要指标,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儿科医生,尤其是儿童保健医生的重要工作。生长速率的评估对于家长和儿童来说是最经济且无副作用的方法,其能够直观地反映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并能提前预警可能存在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非理想状况,以便儿童保健医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故其作为可靠且易得的临床依据,被广泛地应用于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在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生长速率 儿童 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保健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尤其是体格发育和发育商。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1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选择采用常规保健干预的50例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儿童保健干预的50例儿童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体格发育和发育商、患病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的体重、体质指数、身高、头围、大动作发育、精细动作发育、认知能力、语言、社会行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保健干预后,观察组儿童的体重、体质指数、身高、头围、大动作发育、精细动作发育、认知能力、语言、社会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儿童 儿童保健 生长发育 体格发育 发育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菌群分布、酸碱度(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及微酸性敷料对于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取60例,对比不同创面菌群分布、不同PH值的患者细菌生长的程度,按照随机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酸性敷料包扎创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敷料包扎创面,观察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结果:对所有患者创面组织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20株(40.82%)、鲍曼不动杆菌15株(30.61%)、金黄色葡萄杆菌10株(20.41%)、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4.08%)、其他2株(4.08%);经过培养,所检测出菌落的49份创面标本中,33份菌落数<100cfu/ml,16份患者≥100cfu/ml;两组创面菌群分布也无差异(p>0.05),菌落数<100cfu/ml创面PH值低于≥100cfu/ml组(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毛细血管数/视野、肉芽内血红蛋白含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面菌群分布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采用微酸性敷料有助于新鲜肉芽生长,在临床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微酸性敷料处理创面。

  • 标签: 创面菌群分布 酸碱度 微酸性敷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AL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HGF、VEGF水平,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疾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3例)及不同化疗效果者的血清HGF、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GF、VEGF水平分别为(1 224.52±285.14)、(727.41±225.95)pg/ml,高于对照组的(332.60±65.24)、(208.13±36.38)pg/ml,P均<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者血清HGF、VEGF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诱导缓解化疗1个疗程后,不同化疗效果者血清指标比较,完全缓解患者低于未完全缓解患者(P均<0.05)。结论AL患者血清HGF、VEGF明显升高,经过化疗治疗,疗效越好则血清HGF、VEGF降低也越显著,因此可将血清HGF、VEGF水平检测用于AL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

  • 标签: 白血病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小儿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症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治疗。分析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各20例,均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种疾病患儿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及IGF-1、TSH水平,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身高、生长速度均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小儿生长激素缺乏症 重组人生长激素 皮下注射 特发性矮小症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儿童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肾脏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生长障碍是儿童慢性肾脏病特有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儿童终末期肾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患儿死亡风险。因此,在儿童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需加强对生长障碍的关注,力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与特发性矮小症治疗中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施治效果。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2019.04-2021.03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50例,将25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作为治疗1组,将25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作为治疗2组,均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施治,统计组间生长情况、临床指标及用药不良反应差异性。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在经过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治疗后,身高增值与生长速度明显增加,且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P<0.05;治疗1组及2组施治后促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施治前,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用药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应用于矮小症患儿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患儿身高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能对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进行改善,且不易增加患儿用药不良反应风险,适宜临床借鉴。

  • 标签: 特发性矮小症 生长激素缺乏症 施治疗效 重组人生长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强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中心进行的新生儿访视及体检的婴儿,进行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其中一组为A组,进行常规儿童保健并观察记录结果;另一组为B组,进行加强儿童保健并记录观察结果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幼儿的各项体检数据优于A组幼儿,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两组对实验案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加强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的身体各项发育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保健 婴儿 生长发育 健康教育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月,共30名观察对象进入研究,均为儿童矮小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左旋多巴联合精氨酸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并于试验期间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管理,评估患者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30名儿童矮小症患者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采血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脱管、采血后局部感染病例;无晕针、低血糖发生病例;在精氨酸输注过程中无过敏及相关不适症状病例;在口服左旋多巴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病例4例,心悸病例1例,头晕病例6例,经对症护理后症状消失。结论:针对儿童矮小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效率,预防试验中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儿童矮小症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