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皮下脂肪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皮下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实验组采用皮下脂肪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面积、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记录整理分析。结果 手术后,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愈合面积较小、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实验组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高。结论 皮下脂肪瘤切除术可有效增加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挤捏法 皮下脂肪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脊技术在儿童保健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100名足月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儿童分为两组,对对照组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常规的中医抚触保健,对观察组的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中医脊技术,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患病的情况。结果:在经过不同的保健之后,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比如其睡眠时间、身高、体重等等,另外观察组儿童出现贫血、佝偻病等疾病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童进行中医脊保健能够较好的减少儿童的发病率,提高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促进儿童健康,在临床之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中医捏脊技术 儿童 保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健脾脊推拿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40例厌食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推拿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脊推拿, 1天 1次,每次治疗 20分钟,一周 5次, 1周为一个疗程,共 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连续治疗 4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食欲、食量、面色、腹胀、大便、烦急症状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食欲、食量症状均的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面色、腹胀、大便、烦急症状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 4疗程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食欲、食量、面色、大便、腹胀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总效率 95.0%,对照组总有效率 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脾脊推拿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优于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 标签: 健脾 捏脊 小儿推拿 厌食症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细菌培养以及 PCR检验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 80例,统计患者入院时间为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患者入院后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分别应用 PCR检验与细菌培养,进行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种检验方式下的阳性检出率, PCR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 P<0.05;且 PCR检验结果表示,各菌种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阴道细菌检验中选择 PCR检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便捷,能够明确患者炎症感染情况,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疾控中心 ELISA 和 TRUST 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 2018 年 6月至 2019 年 4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体检的 142例疑似梅毒感染患者,均接受梅毒血清学实验,分别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 TRUST)与酶联免疫吸附( ELISA)对筛入者进行检验,分析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ELISA 检测阳性率、敏感性均高于 TRUST ( χ2 值分别为 5.004、 33.244, P < 0.05)两种方法特异度对比( χ2=0.132, P > 0.05)。结论 根据分析对比显示, TRUST与 ELISA 在梅毒检验中, ELISA 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敏感性优于 TRUST ,可作为临床诊断检测梅毒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ELISA法 TRUST法 梅毒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疾控中心 ELISA和 TRUST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分析探讨 。方法 选取我院

  • 标签: 梅毒 ELISA法 TRUST法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和微柱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和微柱凝胶进行配血,对比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配血时间凝聚胺比微柱凝胶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配血方法,微柱凝胶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配血场合;凝聚胺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配血中。但是两种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食源性疾病应用常规检测及基因芯片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我中心收到 84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样本,依据检测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检测方法以常规检测为主,试验组检测方法以基因芯片为主,分析两组检测时间与检测阳性率。结果:试验组共检测出 49例病原菌,其中 1例大肠埃希菌, 26例痢疾杆菌, 7例副溶血弧菌, 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12例沙门菌,检出率为 58.33%;对照组共检测出 27例病原菌, 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3例副溶血弧菌, 18例痢疾杆菌, 4例沙门菌,检出率为 32.14%,试验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试验组检测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食源性疾病检测应用基因芯片能够快速诊断病原菌,诊断检出率高,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对于临床治疗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 标签: 常规检测 基因芯片 食源性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交叉配血和凝聚胺交叉配血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交叉配血,标本B采用凝聚胺交叉配血。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交叉配血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配血时采用凝聚胺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交叉配血 盐水法 凝聚胺法 检出率 特异性凝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ELISA 对比胶体金检测血液中 HIV 抗体的结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 2020 年 1 月在我院进行血液 HIV 抗体检查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胶体金检测和 LISA ,并通过免疫印迹确定,分析比较两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结果 通过 ELISA 检测,本次实验 84 例患者中有 49 例呈现阳性, 假阳性 10 例, 其假阳性率为 11.90% 。经过胶体金检测,本组 84 例患者血清中有 39 例呈阳性, 7 例成假阳性,其假阳性率为 8.33% 。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ELISA 综合 准确性 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血清 HIV 抗体检测中,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进而促使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提升。

  • 标签: ELISA 法 胶体金法 HIV 抗体
  • 简介:摘要:中医养生康复强调“三因制宜”的运用,十二时辰养生正是在这样的中医理论支持下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动态观。随着逐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中医时间医学的一部分,如能结合现代医学及各方学科给予系统专门的研究,发掘其精华,形成一个中国独特的时间医学体系,必将为大家所关注。

  • 标签: 十二时辰养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聚胺与微柱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经验工作经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收治的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198例,对所有的患者输血前血样检验中分别采用凝聚胺与微柱凝胶进行交叉配血的实验,通过实验将检查的结果,认真地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凝聚胺交叉配血实验相合率为84%,微柱凝胶交叉配血相合率为90%,通过结果可以明显的得出,凝聚胺明显的低于微柱凝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凝聚胺而言,采用为主,微柱凝胶在交叉配血中进行实验的敏感性会更加的理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优先选用或者进行联合应用的方式。

  • 标签: 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感染预防工作中皮下引流与开放换药的效果。方法:择取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 18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各包含 90例患者。分别对其实施皮下引流和开放性换药,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更少、瘢痕宽度更少, P< 0.05,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基本情况和治疗有效率、感染率可知,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基本情况更优,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感染率更低,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外科预防手术感染的工作中,运用皮下引流能够获得更理想的预防效果,在临床中可推广运用。

  • 标签: [ ]皮下引流 开放换药 肝胆外科手术感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抗 -HIV 测定中采用金标和酶联免疫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6 年 10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924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均于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 5mL 血液,采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执行,分别采用酶联免疫以及金标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结果: 金标和酶联免疫确诊血样的阳性率分别是 1.30 %、 0.65 %,采用免疫印迹确诊的阳性例数为 11 例,阳性率为 1.19 %( 11/924 )。 结论: 酶联免疫与金标在抗 -HIV 检测中均有一定的测定效果,金标快捷、方便、可行性高,临床上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金标法 抗 -HIV 测定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P与PBL在心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的护理实习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PBL,观察组使用CP进行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在实践操作成绩的对比中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比较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和PBL在心内科护理教学中均具有应用优势,可提高护理实习人员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二者对比中,CP在知识理论护理带教中,优于PBL教学法。

  • 标签: CP法与PBL法 心内科护理带教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希森美康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单核细胞升高的标本,用瑞氏染色显微镜镜检,比较两者的符合性。方法:选取 95例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分类结果大于 10%的标本,瑞姬氏染色显微镜镜检,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5例标本的单核细胞镜检比例与仪器计数分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器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对于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大于 10%的标本必须结合显微镜,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 ] 单核细胞 瑞姬氏染色 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自然分娩产妇中应用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及传统助产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6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助产方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方法,观察组产妇接受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妇会阴侧切发生情况、会阴水肿发生情况及会阴裂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围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水肿及会阴裂伤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围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2 d后会阴疼痛的情况轻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的初产妇中,改良保护会阴无创助产的效果优于传统助产,能够减少会阴侧切,减少产妇产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减轻会阴损伤及会阴疼痛的程度,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率,保证母儿安全。

  • 标签: 自然分娩 会阴损伤 助产 初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与细菌培养的效果差异。方法:从 2018年 09月 -2019年 09月期间在我院阴道炎患者中随机选取 92人,分别采集样本后分别进行 PCR检查与细菌培养检验菌株,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而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细菌培养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16例、 35例、和 14例,分别占比 17.39%、 38.04%和 15.22%,检出率为 70.65%, PCR检查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26例、 39例、和 19例,分别占比 28.26%、 42.39%和 20.65%,检出率为 91.30%,相比之下, PCR检查组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细菌培养,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能有效提升菌株检出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阴道炎,细菌培养法, PCR检查法,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