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敬启者,《中国》是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和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专题性学术刊物,自今年起每年年底出版一期,当期的截稿日期为当年的6月底。敬请惠赐未刊的最新美学研究成果。本刊以发表中国研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译文、述评、书评以

  • 标签: 中国美学 约稿函 敬启者 艺术批评 南京大学 文艺学学科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建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研究真可谓热潮迭起、声势浩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当代中国以其特有的人文条件和时空环境,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在经历了复苏时期(1978—1980)、高峰时期(1981—1989)和高原时期(1990—

  • 标签: 中国美学研究 实践美学 逻辑起点 当代中国 美学问题 研究层次
  • 简介:张法教授以其恢宏的学术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精到把握,把探究这些体系性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其美学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本或几本古代美学著作体现不同朝代的美学及体系性著作的特色。《体系研究》从西方式体系和概念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中国史的理论形态特点,有机地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学史通史中对专著体系性阐发不够明显的缺点。《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的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的文化脉络和理论体系。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的脉络。《体系研究》用西方的框架统合中国的材料,极好地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性,做了一次富有创见的中西思想的汇通。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体系性著作 美学体系
  • 简介:中国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美学史 书写方式 回归 还原
  • 简介: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劳动 社会性 意识性 根本特性 亚特性
  • 简介:<正>西方现代主义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科学——至少在其理论创建

  • 标签: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人文科学 中国美学史 西方人 西方现代主义
  • 简介:“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 标签: 《易传》美学 刚柔并济 豪放 审美理想
  • 简介:11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主持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德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就“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建构”问题先后发言。

  • 标签: 中国美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新弋获———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唐明邦最近,收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潘显一同志寄来他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虽然我眼睛不大好,但打开这本书,还是被它吸引住一口气读...

  • 标签: 道教美学 范畴论 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 比较研究 民族特色
  • 简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流动范畴。美是一个流动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流动范畴的辩证方法论来解读红学史,明义是曹雪芹《红楼梦》百廿回文本的见证人。《红楼梦》"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和"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是曹雪芹的主观意图美学密码。《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的叛逆青年与封建王权、封建贵族的矛盾悲剧,是其作品的客观主题。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流动范畴"解读《红楼梦》,并没有阻止、也不可能封闭组成了灿烂耀眼的星河中人类深刻独特的思致,去丰富多彩地欣赏《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 标签: 流动范畴 美学密码 皇室真假接班人 反清悼明 入学萌芽
  • 简介:<正>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如明

  • 标签: 中国哲学 范畴 唐君毅 自然规律 中国人民 华严宗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本刊自2009年设立"美学学人"专栏,得到广大美学家、美学学人的广泛支持,至今已经刊发了86位美学家和学者的有关资料。他们是(按出生年月为序):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王朝闻、洪毅然、马奇、杨辛、蒋孔阳、陆梅林、杨恩寰、杨汉池、李泽厚、王明居、王世德、蒋冰海、郭定国、刘纲纪、黄海澄、胡经之、楼昔勇、

  • 标签: 美学家 中国当代 学者 人生 启事 编辑
  • 简介:<正>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地、大量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从考试中的选择答题到挑选商品;从选择职业到确立人生道路;从选择朋友、恋人到起用人才;甚至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各种大政方针的制订,这些活动中无不包含着选择。选择活动是人的一项重要活

  • 标签: 选择能力 社会生活 社会条件 决定作用 行为方式 选择行为
  • 简介:我们在西方最高理论的语境和视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 标签: 崇高 中国文化 西方美学 阳刚美 崇高美 崇高感
  • 简介:《周易》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八卦图的曲线,用简单的黑白两色,就将《易经》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宇宙变化绘制其中。也就是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的绘画具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审美内蕴。中国绘画中的“观物取象”、“舍形悦影”及其表现的“极饰后素”的白贲之美都是《周易》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蕴在中国绘画中的延伸与发展。

  • 标签: 中国绘画 《周易》 思想渊源 美学 中国文人 《易经》
  • 简介:审美范畴研究是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内容,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如何理解审美范畴、如何把中国的审美范畴引入美学原理等值得探讨的新的问题。

  • 标签: 美学原理 审美范畴 中国的审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