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 简介: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保持党的政治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重要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党的政治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 讲政治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视角看,现代政治哲学中的身份政治理论侧重于研究少数弱势群体在文化承认、分配公平以及平等参与等方面的身份诉求。农村女性环保参与因身份政治诉求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而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只有在身份政治诉求得到真正认同的情况下,农村女性才能走出困境并在农村环保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身份政治 农村女性 环保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标签: 社会个体化 政治认知 政治效能感 群己关系 中西文化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其内容丰富深刻、视野宏大宽广,充分凸显时代观照和现实诉求。他不仅明晰了青年是国家、民族和党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全球治理的可持续力量,明确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紧紧把握时代潮流,强调要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分类性原则,提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榜样示范、制度创新。

  • 标签: 习近平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治理和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也是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然而辽宁拉票贿选案、四川南充贿选事件等腐败窝案大案致使社会对政治生态仍然高度关注和热议。政治生态成为由实践引发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重大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依旧是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 标签: 党的政治建设 良好政治生态 风清气正 从严治党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者。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者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学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者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罗尔斯一方面恪守自由主义的中立原则,另一方面又拒斥霍布斯式的“私人社会”,认为良序社会的正义原则及相应的制度是一种内在善,是公民应为之奋斗的共享的终极目的,两者形成了紧张关系。为了解释其张力,罗尔斯援引奥克肖特关于事业联合体和公民联合体的区分指出,有着共享目的的政治社会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而只是实践联合体(公民联合体),它相容于中立原则。但事实上,对于罗尔斯而言,中立原则和共享目的的和解依赖于更深层次的共享——对自由及其相关价值的共享。正是奠基于这两个层次的共享目的,政治认同得以确立,“稳定性论证”才得以完成。

  • 标签: 政治 社会实践 联合体 政治正义 共享目的 政治认同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基础》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奠定了价值基础,而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历史性跨越。这部著作理论研究有深度、有新意,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价值基础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功能的研究既关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及功能二者的关系,表现形态和内容等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层次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重大成效,并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由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廉洁作为基本美德、强化党内自我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等五方面高度的政治伦理自觉。

  • 标签: 习近平 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伦理
  • 简介:从现代政治学维度来说,尽管洛克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政治思想给当代政治发展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思路。通过重新解读洛克的《政府论》,我们发现,洛克在自然状态下提出的"天赋权利",既区别于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又为他的主权说——三权分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国家或政府不仅能够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而且能够真正地为公共福利而行使应当的权力。

  • 标签: 洛克 政治思想 权利 政府 主权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艰辛探索:揭露和批判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统一全党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展开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纯洁党的思想;发起学习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促进党内团结;发展党的民主,严肃党的纪律,既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又规制党员的随意性。这些探索对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党内政治生活
  • 简介:以2016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论文为样本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围绕作者单位、职称、基金资助、省区分析、论文源刊、高频作者群等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数据结果梳理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并总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趋势。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 高频作者群 研究热点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 标签: 新时代 党的建设 政治建设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看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辅导员建设、高校领导及教师政治定力、高校意识形态思想严重西化等方面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分析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缺乏政治站位,领导意识形态能力薄弱,思想“西化”严重,通过推行“洋八股”的做法,用西方标准绑架中国评价体系等。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更要对解决好问题有信心。

  • 标签: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 简介: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时期具有开创性意义,分别是:中共创建时期初步地确立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形成了中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红色基因”;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得到飞跃性发展,以其理论上的中国化、系统化和实践上的普遍化、常规化特点,标志着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了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党内政治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创新。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形成 发展 创新
  • 简介:系统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中应有的现代思维,是回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困境、破解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系统思维理路,不仅体现在以系统思维认识、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体现在以系统的方法来革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系统的最佳效能。

  • 标签: 系统思维 内涵 方法 优化
  • 简介:罗尔斯所说的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的合乎理性的完备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的"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的"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的不可消除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的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的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的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的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的新的走向。

  • 标签: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